2013-05-20 11:20:21 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
在智能交通系统专家、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眼中,我国机动车发展飞速,而路网有限,交通拥堵难以避免,智能汽车或许是解围方式之一。在他看来,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交通,有可能是以车为对象的管理模式。建立以车为节点的信息系统,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也是智慧城市中智能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智能交通判别拥堵,加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智能交通将成为智慧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
智能判别规避拥堵
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可以称之为“车联网”,是将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传感技术、云端和移动计算技术、智能终端和车路协同技术、智能时空网络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实现人车路更加全面的感知、更深度和更灵活的信息共享,对交通流实施动态监管和网络化智能控制,从而建立起一种和谐、平安、高效的节能环境,实现不堵车、不撞车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而这也将为将来的无人驾驶汽车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比如说,未来智能汽车一上路,就由指挥中心进行控制,每辆车都安装有传感器,相当于车的“大脑”,能自动对突发情况作出判断。史其信曾在日本亲身体验过无人驾驶汽车,在试验路段,地下埋有很多传感器,每辆车都携带很多传感设备,后备箱几乎全是计算机。
物联网智能交通:车联网产业正在形成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到2011年物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国内安防行业也跟随这全球的技术旋风经历着影响深远的变革,作为安防行业最重要的分支,智能交通系统在物联网背景下,新概念层出不穷,车联网是目前吵得最火热的名词,对于安防交通圈里不同的厂家,对车联网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RFID生产厂家认为车联网就是为每一辆车配置RFID射频设备,实现车辆信息识别定位通讯等,而传统的城市交通建设厂商认为车联网就是实现车辆信息的统一管理布控,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黑车牌稽查。
智能交通在这个行业已经喊了近10余年,针对他的定义也较为清晰,传统的智能交通包括治安卡口系统、闯红灯违章电子警察违章抓拍系统、公交、出租等公共运营车辆监控系统、城市道路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沿线监控系统、超速抓拍系统等,每一项子系统都针对公安或交警的执法业务管理设计,大大降低人为管理的低效、高成本等问题。
而车联网其实就是广义的物联网作用于智能交通场合,利用条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车、车与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anything、anytime、anywhere),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
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的结合,我认为用“智慧交通”称呼再合适不过了,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智慧交通应该代表了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物联网智能交通:为智慧城市添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剧增,汽车数量的持续增加,交通问题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而由交通问题引起的环境噪声、大气污染、能源消耗等也已成为现在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为了解除这一难题,各地除了大规模的兴建轨道交通、BRT,倡导公交优先等理念外,也无一例外的把目光投向了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交通领域被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内涵,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物联网作为一种融合无线通讯技术、微电子传感器、嵌入式系统的新技术,逐渐被用于智能交通系统等需要数据采集与检测的相关领域,从而给城市智能交通建设带来全新的升级。物联网在智能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催生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车载、传感卫星定位,船舶卡、电子运输电子…,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实践,个别的已经形成了物联网概念下智能交通的雏形。
在一些发展迅速的城市,当车辆发生事故时,车辆设备就可以向交通管理中心发出讯息,使后面的行驶车辆也可以及时得到消息,绕开拥堵的路段。在公路收费时,通过采用RFID技术实现过车无需停车、不用现金、不用人工干预、自动收费且准确可靠,从而减少了汽车的机械磨损、油耗和废气的排放,加快了汽车通过速度,提高了路桥的使用效率。
智能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响应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信息传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其目标是让交通变得更智能、城市变得更智慧。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路途中,交通问题是一大难题。但有了智能交通的鼎立相助,智慧城市的发展将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