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5 16:58:14 来源:计算机世界
大规模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已有8年,取得了瞩目的进展。
通常对电子政务的绩效成本讨论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对电子政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考虑得不足。如在公共服务的效益讨论中,只关注已有用户的满意度,对用户的普及率与实际体验率关注不足; 在讨论电子政务成本时只关注本单位的成本而忽视项目需要的社会配套成本,忽视下级部门、社会公众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 在讨论效益成本关系时只看到账面会计成本,看不到浪费的机会成本; 在讨论信息安全政策中只看到泄密带来的损失,看不到过度保密措施使政府电子政务效率下降带来的损失。
从经济学角度看,应该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的理念来认识电子政务的贡献,强调节约国民的时间精力,促进政府与社会和谐,提升社会合作效率,提高国民生产力,增添国家财富。
三方面差距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大发展给各国带来的共同机会,但各国利用该机会的能力大不相同。经济发达国家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有更多的准备,一是居民信息化能力的准备,发达国家有更高的IT应用普及率; 二是政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准备,已基本实现了政府管理的自动化; 三是知识经济结构的准备,产业结构已转向以知识经济为中心。有了成熟的社会环境,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集中在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服务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在这三方面的准备是欠缺的,首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长期处于全球落后的水平,这种现状使任何依赖于网络的电子政务服务的影响面、服务面都要大打折扣。其次,政府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政府的管理还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型期,有不少地区信息化基础差。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经济在总体上处于粗放经济向集约化经济的调整期,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容易看到改善政府服务带来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的预期效益不高相对成本却高很多,这使得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一时难以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
大规模的、运动式地推广电子政务在效益方面有很多问题,很多实际困难并非是能快速解决的,它需要有一个知识与经验积累的时间、环境改造与机制建设的时间。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科学化、知识化的学习过程,只有根据碰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设计、研究与实践才能逐步学得有效用的电子政务方法。
“一把手工程”:能否具可持续性
电子政务项目在国内常常被称为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影响力过重,“成也一把手,败也一把手”,反而增加了电子政务工程的不可靠性。由于“一把手”的任期常常短于电子政务项目的生命期,使电子政务项目随着主管领导的变化而变化,换一茬领导就换一茬项目,人治化的电子政务必然产生不稳定性和资源浪费。
提高电子政务项目的稳定性是提高电子政务效益的核心问题,电子政务执行过程中的资金浪费远不及项目半途而废带来的损失更大。在建项目半途而废造成的损失不仅是财政损失更是知识积累的损失。
造成电子政务项目缺乏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干部考核制度,目前的干部考核制度主要着眼于干部的当前行为,考察期远远短于电子政务发挥效益所需要的观察期,这种绩效考核制度易使干部滋生短期行为,做成电子政务的形象工程和表面文章。
将电子政务项目的长期存活率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是提升电子政务效益的重要措施,长期存活率是反映经济合理性的指标,经济不合理的电子政务项目很难长久存活,只有效益大于运行维护成本的业务才能在十年后依然存在。电子政务方案的核查只关注建设成本是不够的,还应关注长期运行维护的总成本。
业务和影响力:促进项目存活
影响电子政务项目存活率的因素并非只是领导人的态度,重大电子政务项目的成功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任何人都不敢轻视政府的重大业务,典型的例子是金税工程。重大事务处理业务自动化项目成功率高的原因是项目所依附政府业务本身的重要性。重大业务效率提高1%都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事务处理类电子政务项目与政府业务紧紧捆绑在一起,整体效益的提升确保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能够形成巨大社会影响力的项目也容易成功,如政府网站建设。政府网站是政府的门面,其成功与否很容易观察与监督,政府网站出现问题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影响,强有力的正反馈激励机制能使政府网站建设进入不断改进的良性循环之中,全国的网站评比也强化了激励信号,促进了网站水平的提高。
电子政务本身是一项长期的业务,长期业务的生存要依赖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业务效益不仅要大于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而且要能形成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如果效益规模达不到良性循环的转折点,即使设计得很好的业务也会日渐萎缩无疾而终。
顶层设计: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人们经常将工作中碰到的不能互联互通、不能信息共享等问题归结为缺乏顶层设计。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但顶层设计并不能解决太多问题。对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期望不应是设计全面的数据共享的体系而是建立一个有弹性易于调整改进的结构,顶层设计是逻辑理念上的,主要是整体架构的平衡性、配套性与灵活性。
整体的平衡与谐调对政府信息化极为重要,最终效益的获取是各方面协调的结果,对任何方面的过分强调都会破坏平衡使整体效益下降。信息共享是件好事情,但是应该适可而止,“过分共享”的增益不高却增加了数据组织维护的成本,使信息共享成为一种浪费。信息共享必须要有成本核算,盲目推动信息共享必然要蚀本。
顶层设计需要认真考虑整体成本的分摊,该成本不应局限于政府的财政经费,还要考虑相关各方面耗费的时间成本,下级单位、合作单位、公众与企业的时间耗费都是成本。顶层设计需要认真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整体的配套,各个环节的配套是产生效率的来源,要防止个别环节障碍拖垮整个业务链的效率。
电子政务建设是削减社会交易成本的一项努力,一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政府办事成本是交易成本的重要内容,削减行政成本就是在提升社会的生产力,就是在创造社会财富。电子政务节约的重点不是政府的行政经费而是社会的时间资源的耗费。电子政务宜从细节做起,一点一滴为公众增加方便性来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削减行政成本任重道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观点:选择从局部突破
用经济学透视电子政务可从另一个角度得到许多启示,可以看到电子政务的效益是各方面精心协调配套合作的结果,信息技术带来的效益的机会很重要,使这个机会变成效益需要在环境条件各方面认真选择,最后的效益是一系列明智选择的结果,抽象的信息化理论带不来效益,效益来自精心组织的应用配套环境,在实现效益的过程中,理解环境比掌握理论更为重要。
中国的管理体制还处在发展改革的阶段,管理还处在摸索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下电子政务的灵活性、可扩展性比业务覆盖面更重要,选择最易成功的领域率先突破比全面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要有利得多,选择才是效益的来源,没有选择,信息共享什么都不是。
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管理知识化、智慧化的过程,信息系统只是代行人类智慧的工具,电子政务是否有效益取决于注入多少智慧,装进多少知识,每一个细节的改进都是重要的,不要追求宏大的电子政务体系,宏大的电子政务体系没有什么用也不会成功,有效的应用体系是由一个个成功的系统逐渐成长、扩展而来的,每一个项目都应从具体改进开始,脚踏实地改进才是电子政务的成功之道。(文/胡小明)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