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迟来的牌照:中国移动获固网运营资质

2013-10-22 13:34:03  来源:飞象网

摘要:2013年将注定成为通信史上最具浓重色彩的一年。4G牌照的发放、虚拟运营商的进入、网间结算的调整……,以及近期中国移动将获得固网牌照,成为真正的全业务运营商。
关键词: 固网牌照

    2013年将注定成为通信史上最具浓重色彩的一年。4G牌照的发放、虚拟运营商的进入、网间结算的调整……,以及近期中国移动将获得固网牌照,成为真正的全业务运营商。对此,部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员工“看衰”此事,甚至一些中国移动员工也认为这份“迟到”的牌照犹如鸡肋。但是也有专家提醒,固网牌照并不单单只是家庭宽带业务,还有政企专线、IDC、国际互联网出口等资质。固网牌照将为中国移动进军利润丰厚的政企业务、IDC业务打开方便之门。


    牌照纠结已久 只待契机


    2013年8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将宽带网络作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并制定了宽带网络的发展目标。至此,中国移动获取“固网牌照”总算找到契机。


    据了解,2008年中国电信行业重组,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为全业务运营,而中国移动只能经营TD-SCDMA的无线宽带业务,有线宽带业务需授权旗下中国铁通运营。这一规定限制了中国移动固网业务的发展。


    为此,中国移动一再向工信部递交申请,希望直接经营固网业务。据相关媒体透露,2011年工信部通过组织调研,已经基本倾向对移动开放固网牌照的限制。但是并未找到合适时机。2012年5月份,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希望监管部门可以消除不对称管制,让中国移动尽早获得全业务运营牌照。


    迟来的牌照 犹如鸡肋


    如果说“宽带中国”战略是中国移动获得牌照的契机的话,那这个契机也来的太晚了些。


    “有没有牌照毫无影响,我们以铁通的名义发展好多年了,没有什么问题。”中国移动的员工表示,“固网的牌照发放的也太晚了些。要是在2008年电信重组的时候发放会更有意义。”


    也是,2012年中国移动依托铁通公司已经发展宽带用户数超过1045万,其中,FTTH覆盖家庭用户数达到315万户,完成计划的175%;4M以上宽带用户数达到391万户,完成计划的186%。


    2013年,中国移动计划新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0万户,新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270万个,新增FTTH覆盖家庭200万户,全面提升4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的用户比例。


    “浙江移动发展的有线宽带其实已经不少了,对电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浙江移动市场经营部葛长伟对记者提到。


    对此,电信专家付亮也是认为,有线网络已经成为鸡肋,移动可借固网牌照来打击对手利润,但难以形成规模收益。


    虽然业界认为中国移动获得固网牌照,将会推动“宽带中国战略”的发展,加剧中国宽带市场的竞争。但付亮认为,中国移动未必将资金投入到家庭宽带中去。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也表示过,不会利用固网牌照搞价格战:“现在中移动的利润回报还很丰厚,固网的利润已经非常薄了,我想我们即使拿到牌照也不会大肆竞争,造成恶性价格战。”


    中国联通函元也并不看好固网牌照事件:“中移动做固网宽带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是已经错过了宽带中国战略的布局和战略设计阶段,进入只会是配角;二是数以亿计小区楼宇接入最后100米的垄断进入几乎没有机会;三是出口和国际带宽无法逾越。”


    有所为,有所不为 走向利润丰厚地区


    有“看衰”者,自然也有“看好”者。那这里真的可以引用奚国华董事长所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奚国华认为固网利润已经相当薄,中国移动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必须考虑投入产出,因此不会在固网领域大肆进军,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电信行业分析师谭炎明对记者解释道,固网牌照不仅仅只是家庭宽带业务,还包含政企专线、企业宽带、IDC以及国际互联网出口等业务。“之前,中国移动借助铁通发展宽带用户是被夹着生存的,没有国际互联网出口以及IDC业务意味着宽带用户发展越多,赔的越多。”谭炎明提到,“另外,没有固网牌照,进入政企专线将非常困难。某地移动公司曾中标政府业务,但因为没有固网资质,又被踢出局。”


    因此,中国移动获得固网牌照可以发展利润丰厚的领域,更加名正言顺。事实上,中国移动奚国华也曾透露过获得固网牌照将要发展的重点业务:区域的传输网;公共互联网以及集团客户。


    另外,中国移动一直以来都在进行固网宽带设备的招标,光纤光缆设备采购已经没有停止。中国移动很有可能后来者居上。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董光帅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