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1 15:42:21 来源:软件世界
武钢站物流信息化的改革,可以使四级调度在系统平台上实时获取最新的到站货物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沟通、协调调度。
抓住物流的牛鼻子
“怎么又出故障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运输部资讯办主任郑军平小声嘟囔着。“看来‘小飞机’今年的故障率又要升高了。”
“小飞机”是一种将货物票据实现远距离往返传输的重要设备。它在室外通过电动机和高空钢缆带动一个电动的小车移动。列车进入到达厂后,携带着一些票据,如货票、编组单等。这些票据都需要送到编发厂,整个行程约2.5公里。人工传送非常慢,就通过“小飞机”传送。自1982年投入使用以来,“小飞机”已经累计传送了数百万张铁路运输货票。
郑军平在心里打着算盘,单是“小飞机”,每年的维护费就要四五十万元。而且,这个数字在逐年递增。郑军平想,能不能把运输部的工作流程以信息技术替代呢?
运输部的流程非常复杂,光是四级调度和40多个种类的表格就够让人头疼的了。但是,从技术上来说,电子信息流替代传统的纸质单据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武钢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管理系统自2000年年底开始部署,经过一年时间的研发调试,于2001年12月开始运行,此后一直不断优化完善。至今,这个系统已经成为武钢各个部门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郑军平说:“由于已经取消了传统的纸质报表,现在的武钢物流如果没有它,运输根本就是一抹黑了。”
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造武钢站机“小飞机”、“电控邮政”传统工艺,以及建立武钢站局域网的总体费用仅为17.68万元。但是,仅取消“小飞机”工艺,每年就可节约15万元维修费;取消“电控邮政”工艺,每年可节约20万元设备维修费。设备维护人数自然减少10人,每年降低人工成本40万元。检修部门累计每年增收节支75万元,截止到2007年6月份以来,检修部门累计节约支出262.5万元。
不仅如此,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管理系统的投入使用,促进了整个武钢站运输能力和效率的提高。武钢站解体编组能力提高了4%,每年增加运输收入44.4万元;局车中转停留时间压缩了2.9小时,每年节约生产成本105万元,职工人数减少了5%,每年降低人工成本32万元。车站累计每年增收节支181.4万元,截止到2007年6月,车站累计增收节支634.9万元。
老时代的老方法
20世纪80年代,武钢站建站。武钢站是武钢铁路运输最大的出入口编组站,承担着武钢80%的原燃料、材料到达、解体、编组进厂运输组织工作。
郑军平说:“武钢是很大的企业,铁路延续的范围很广。武钢有一个编组站,7个装卸站。所有到达的外来的货物先到编组站经过驼峰解体,编组以后,通过我们的火车送进厂内的7个车站,再由7个车站把货送到各个厂进行生产加工。”
在传统运输工艺条件下,当有原料车进场时,收发站的工作人员就要对照铁路局大票,将该车的进厂日期、进厂车号、货名、收货单位、入口站、厂内到站等信息填入武钢厂内局车到达运输货票。粗略统计,收发站每天月处理1000辆车皮,手工数据输入量非常大,仅这一作业过程需要115分钟。由于没有建立计算机网络,造成进场车进厂日期、进厂车号、货名、收货单位、入口车站、厂内到站等信息在物资供应公司收发站和四场联络室重复手工填写。而收发站与四场联络室仅一墙之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工,同时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最初的武钢站在设计时,其运输能力是按“双四百”规模设计形成的。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信息流传输主要是通过铁路传统的运输工艺技术来实现。例如到达场的货票、编组单信息流是通过“小飞机”设备传送到编发场;调度的车流解体编组计划是通过“电控邮政”设备传送到三个驼峰楼。
电控邮政,也是在铁路运输上使用的一种专有设备。电控邮政就像一种带管子定向发射的气枪,把单据放到风管里面,利用风压,像打炮弹一样把单据打到很远,对方就能够接到。武钢站调度室通过“小飞机”接收到货票和编组顺序单后,手工编制到达列车驼峰解体计划单,装入炮弹利用电控邮政分别将解体计划单发射到三个驼峰楼、提钩室和两个制动室。各作业点人员根据驼峰解体计划办理列车推峰解体作业。
老方法在新时代脱节
随着武钢主体厂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钢铁产量规模由武钢站建站时期的“双四百”发展到现在的1000万吨,并计划向1400、1800万吨扩张。
武钢产量逐年增加,外购原燃料到达车不断增多,“小飞机”系统使用频率也不断增大。“小飞机”系统运行十几年,随着使用周期的不断延长,加上室外暴露作业、风雨的侵蚀和年久失修,“小飞机”系统的故障频率逐年上升。系统的故障给进厂车货物票据传递带来了严重的阻力,造成整个工艺流程经常中断,车辆不能及时解体、编组和进厂,影响了武钢的正常生产。
电控邮政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武钢站调度室于1980年6月开始就一直使用“电控邮政”,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操作等原因造成故障频繁。时间久远,管子老化、进水、锈蚀、管壁腐烂,更换管子。由于管子是埋在地下的,在更换的过程中费时费力,影响正常的驼峰解体作业。同时,当年风管的设计不当也加重了正常维修的困难。郑军平说:“例如,提钩室的进风管其接头处无法使用工具进行维护,其上部的管子无法进行更换,造成这个部位故障较多,增加了维修人员的负担。”
电控邮政对操作的规范性要求很高,在使头、脱头。
武钢的快速发展,也给传统的运输物流提出了新的挑战。当钢铁产量达到1800万吨规划时,一方面日均到达列数增加了122%,另一方面运输条件也发生了变化。
郑军平总结了几点:“一是武钢站进行质检的品名逐年增加,车辆在站质检停留时间延长,平均达到8小时;二是所有到达武钢的货物必须在武钢站进行计量,且重复过磅的现象时有发生,限制了作业效率的发挥;三是厂内车站运输受主体厂改造影响,降低接车能力,编发列车等待时间过长;四是生产厂对品种、质量要求愈来愈高,经常出现挑车进厂;五是受集中到达和生产厂库存容量影响,不仅造成待卸车积压,而且进厂后卸不了的车列又返回武钢站存放。”他说,这些造成问题的原因分散在运输环节的各个地方。
最初,在列车进场后,车号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现场,对到达的上千辆车用口念笔记的原始方式记录车号和顺序号,一一核对现车的编组和货票,占用了车号和统计人员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手工作业模式差错多,效率和利用率低。
物资供应中心与质检、计量、运输等部门的现有物流信息均采用原始的人工交流模式,大量重复收集和处理信息,影响工作效率,尤其是车号、货物品种、质量、数量等产生异议时,物流信息需要重复往返,造成到达车辆滞留时间长,影响货物进厂。
传统的运输工艺技术落后,再加上使用期延长,原有设备的故障率逐年提高。单据传递的时间、效率、准确性均无法保证。信息流进场之后犹如进入一个黑箱,成为现代化开放式管理的障碍。
信息化新平台
2000年,武钢铁路运输部就开始考虑,如何通过计算机替代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针对企业冶金的运输生产流程,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流程、作业流程等几个方面,运用计算机进行流程再造。
首先,就是要将人工抄写车号方式改为铁路车号自动识别方式。实现列车车次、时间的追踪,和到达车辆车号、编组顺序的自动采集。
2001年,武钢运输部在原来的铁道线路上安装了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列车进场时,识别设备就可以自动读取列车信息。包括车号、车型、自重等车辆自有数据,都可以通过车号自动识别系统实现自动识别录入。
郑军平说:“以前的车流信息是人工抄,现在不需要了,现在都是计算机自动采集。列车一进场,相关设备就可以采集车流信息,自动进入计算机系统,这样的数据就更快更准确。”
除此以外,还要把物质供应公司收发站、运输部武钢站、质检中心连接起来,建立光纤传输局域网。进场的车辆及运单信息,只要一录入这个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管理系统,四级调度(区调、站调、部调、公司总调)就都可以看到,非常透明。
以前,为完成一项完整的物流运输,运输部总共需使用大约40多个种类的表,每个站都有自己的表。每一趟货流进站的时间,进站以后的位置都要通过这些表来记录。这些表在站与站之间传递,大多数表在传递过程中还要进行重复抄写。现在,通过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管理系统进行票据数据的电子信息传递,完全取消了纸质票据。铁路运输货票的电子化,减少了纸张浪费。
郑军平说:“信息不透明指挥就不可能正确,如果有人想偷懒,明明这个货到了他就说没到,这都是原来管理上的漏洞。设备是不会骗人的,系统会及时准确地把信息反映在这个平台上面。”
由于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管理系统是将武钢站物流工艺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所以无需对员工进行特殊的流程培训,从而平滑实现了流程变更。郑军平说:“运输作业人员操作计算机与他们昔日利用电话、图表人工记载数据的思维方式一致,但在系统上操作更方便、灵活、简洁。”
武钢站物流信息化的改革,解决了人工现场抄写车号存在的时间长、差错多、信息未及时处理和无法利用的问题。铁路到达车流信息采集准确及时,实现了数据共享,可为各部门综合利用。四级调度在系统平台上实时获取最新的到站货物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实时沟通、协调调度。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