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猜想第五次电信重组

2013-12-16 16:28:27  来源:新浪财经

摘要:一个讨论多年的重组方案最近被重新提起:将骨干网、接入网等具有公共性质基础网络交由政府垄断经营,公平接入各下游企业, 数据业务等竞争性业务交给社会企业来运营,实行自由竞争。
关键词: 运营商 4G 电信产

    一个讨论多年的重组方案最近被重新提起:将骨干网、接入网等具有公共性质的基础网络交由政府垄断经营,公平接入各下游企业, 数据业务等竞争性业务交给社会企业来运营,实行自由竞争,并向网络经营者支付接入费用。


    政府似乎想给中国移动留出更多的时间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TD技术,但政府或许没充分意识到,对中国移动更大的挑战其实来自互联网企业。


    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冲击下,整个电信产业的价值流已发生逆流。过去,网络牵制新业务的形成,如今,新业务开始决定电信运营商“管道”的变化、升级与更新。


    在OTT(Over The Top,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自行发展数据业务)厂商的冲击下,运营商被边缘化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大,这从今年初中国移动与微信之间的缴费风波便可见微知着。


    政府亦在逐步加大力度填补监管空白区,形成更加开放和公平的竞争。例如,在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发布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在电信运营领域引入民资。


    《财经》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一个较为激进的,也是讨论多年的网业分离重组方案,最近重新被提起。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所谓网业分离,是指将骨干网、接入网等具有公共性质的基础网络交由政府垄断经营, 数据业务等竞争性业务交给社会企业来运营,实行自由竞争,同时业务运营商向网络经营者支付接入费用。


    近期,在电信运营商内部,关于是否自己做互联网业务与OTT厂商正面竞争的争议越来越激烈。放弃移动互联网业务、做智能管道的观点,在运营商内部渐占上风。多数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电信运营商处境被动,在于不肯放手,越是做不好移动互联网业务,越是投入更多资源去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实现网业分离,运营归运营,业务归业务,电信运营这盘棋就活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移动高管认为,虽然用户数是全球第一,但我国运营商在网络流量经验方面与国际主流运营商的差距正在越来越大,运营商不应分身去做不擅长和不占优势的业务。


    英国发放多张3G牌照后,涌现了一批与运营商合资的虚拟运营商,专门负责无线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并同时为几家运营商提供服务。


    中国网业分离之所以多年难以成行,在于重组的复杂性。如果模仿电力、能源等领域,成立一家网络公司,承担网络建设和维护的职责,能避免重复投资。不过,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管理所总工程师朱敏亦指出,此举很可能出现技术升级放缓、滥用垄断地位的情况,届时,业务或服务提供商很可能将面临落地困难的困局。


    中国电信业已非第一次重组。1998年,原电子部和邮电部组建信息产业部,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此后十年内,中国电信业又经历了四次重组,包括2000年电信移动分离、2002年电信南北分拆,2008年联通双网分离。纵观历次电信重组,遵循“均衡”原则,形成多家竞争实力相当的电信运营商是其中的关键。


    关于再次电信重组,有人提出,应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现电信、互联网、广电主体业务相互开放和进入,核心是将电信、联通的数据中心业务分拆出来,整体打包并入广电,与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合并,再加上广电的视频内容业务,共同组建国家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公司。去年11月,由财政部出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公司成立,注册资金达45亿元。但至今未正式运营。


    多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较为温和的方案是,政府可出台系列政策,积极扶持、鼓励和推进民营企业、互联网公司和OTT企业的创新发展,对民营和国有信息服务企业真正予以同等的待遇。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史炜认为:民营互联网公司可帮助国有电信运营企业从温水里跳出来。


    发放4G牌照牵动的是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市场格局,而互联网的发展是从外部颠覆整个电信运营市场。4G网络的先进性更将助长这种颠覆力,4G将使移动互联网应用变得无处不在、即时即需。


    议论中的电信业重组,或许比4G发牌对运营商的意义更大。过去的历次重组都是通过切分经营领域重塑行业竞争格局,是一种物理变化。新一轮重组则应带来化学变化,真正促使传统的电信巨头们根治沉疴,融入到技术革新和产业再造的洪流中去。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董光帅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