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2 13:47:44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由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牵头,编制的《北京地区医院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指南》和《北京地区医院信息系统基础设施运行与管理规范》,是卫生部建立地区性医院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首家。业内专家的积极参与是工作模式的一次创新。
2008年4月11日、12日,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举行了首次《北京地区医院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北京地区医院信息系统基础设施运行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宣传贯彻培训会。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主持了会议,与其他专家一起给来自60多家医院的120多名信息中心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
几天后的4月14日,对于琚文胜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四年前的这一天,琚文胜来到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担任信息中心主任。“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医院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就意味着对信息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琚文胜谈到医院信息化制定规范、标准的初衷时说。4月初,北京市某医院出现网络故障,工作人员不得不重新采用手工挂号,致使上千名挂号者排队等待了三个多小时。从中就可以看到医院信息系统对于医院、病人的重要性。
通过前期的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地区医院信息化普遍存在着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应用层次不深、投入水平不高、专业队伍不足等问题。
而从医院信息化本身的性质来说,它与其他行业相比,建设内容更加庞杂。很多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都感到力不从心,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在医院如何组织,如何实施,如何保障?这些都是他们在医院信息化现实工作中碰到的难题。
要提高整个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任务很艰巨。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接过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们不仅将医院信息化看作是提高单个医院服务病人的有效手段,而且它对“提高北京地区医疗卫生安全、质量,对百姓的健康意义重大。”琚文胜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每个医院的信息化工作。
因此,从2006年8月24日起,由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牵头,北京市卫生局成立了促进北京地区信息化基础建设专家小组,正式开始了《指南》和《规范》的编制工作。地区性医院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建立,这在卫生部是第一家。并且将业内专家调动起来,群策群力,也是工作模式的一次创新。
全职CIO:业余担纲编委
魏勤刚到北京同仁医院信息中心时,整个医院只有1台电脑,但是现在已经达到了2500多台。这几年,医院信息化开展的整个过程,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与其他医院信息部门沟通中,她也看到了其他医院信息化的难处。
于是她是最早参与到《指南》和《规范》工作的专家之一,并自始至终参与调研、讨论到培训。
除了魏勤之外,还有很多信息化工作开展较好的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参与其中。他们一方面在自己医院当中从事繁忙的工作,另一方面,《规范》和《指南》的编写也是任务多、时间紧。但是他们认识到《指南》和《规范》对加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因此都愿意将自己的经验、教训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具体组织下,专家们分工合作、认真讨论,在编制过程中共组织了各类专题会19次,培训班3次,参与专家达到156人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终完成了《指南》和《规范》的编制工作。
“其实在最初编制时,曾经考虑过《指南》和《规范》的定位问题。”作为最早参与《指南》、《规范》的编制人之一,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宋忠良说。“后来,经过我们的讨论,决定《指南》侧重于信息系统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技术层面,《规范》侧重于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管理和运行维护层面。”
通过走访医院,专家组掌握了各家医院信息化开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对《指南》和《规范》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为了使《规范》和《指南》符合国家、国际相关的标准,专家组成员进行了多次培训,学习了ITIL、ISO27001和ISO17799标准。
核心专家进行广泛讨论后,制定了《规范》和《指南》的总体框架,包括IT运行管理框架、IT组织框架以及IT技术框架。
在正式编写阶段先后有18位专家参与了编写,他们都是信息化工作开展较好的三级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起初,专家们编写的内容,每本都有200多页,内容涉及的很广泛、很细致。
但考虑到各家医院状况不同,需要有一定的发挥空间。于是,专家组对收集上来的草稿又进行了大量的删减,最后的成果就是现在的《规范》和《指南》。
2008年2月22日,在北京市卫生局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发布了《规范》和《指南》。它们遵循了国内及国际的相关标准、符合北京地区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包含着医院业务发展的趋势,指导性和可执行性都较强。
从此之后,北京地区各家医院的信息化工作就有了规范可依。
“当然,首次制定《规范》和《指南》难免会有考虑不周之处,未来,我们还将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还要处第二版、第三版。”宋忠良说。
政府角色:寓管理于服务中
在同样是《指南》、《规范》的总编琚文胜看来,《指南》、《规范》的制定只是他自己工作定位的一部分,是他定位政府推进信息化“寓管理于服务”角色的一部分。
现在在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有一个统计的信息平台,它把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的出院病人的病案数据都收集上来,做成付费模型。把各种疾病进行归类,最终制定一个合适的价钱。这样就可以对各家医院的收费情况进行管理。
此次制定《指南》和《规范》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又是另外一个“寓管理于服务”的体现。类似于4月11、12日这样的培训,以后还会继续,并且下一步,还要把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北京现在有三级医院50多家,二级医院100多家,一级医院300多家,二级以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人员素质也未必能达到很高的要求。“很多具体的问题是这种普遍的培训所不能解决的。”琚文胜说。“建立服务体系就是要将专家团队建立起来。”以现有的十几位专家为基础,让他们带着一些比较有潜力的信息中心主任或者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然后他们再到一线帮助信息化。最早的这些专家将是参与《指南》、《规范》起草的专家们。
另外,这样一个专家服务体系,还可以帮助解决其他医院日常信息化中的问题。过去,专家们也会经常接到其他医院的求助,但是很多时候,这都要依赖个人间的关系。琚文胜设想的服务体系,将建立一个服务台,各家医院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反映到服务台上,然后由服务台转接给相关专家,进行问题的解答。当然,这些专家都是兼职来做这些事情,“这项工作可能会占用他们一些时间,但是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太多地影响他们原本的工作。”琚文胜说。
培训做好了,服务也做好了。医院就没有理由不将信息化工作落实下去。北京市卫生局将把《指南》和《规范》中的一些内容纳入到医院评审的工作中。比如信息系统满足医院管理和临床工作需要中,就有十分与《指南》和《规范》有关,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中有六分涉及到《指南》和《规范》中的内容。这对于各家医院落实《指南》、《规范》起到一定的强制作用。
“希望二级医院信息化状况能大大改善,一级医院也能覆盖。” 琚文胜说。他心中的蓝图是在四五年之后,能够为每个老百姓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这就需要提高全市相关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现在首当其冲的是打好基础。
规范应用与前瞻:纳入ITIL思想
《规范》和《指南》的一大亮点就是其先进的IT服务思想。它们将ITIL的思想纳入到了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营维护当中。ITIL除了为IT部门的所有活动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外,对医疗行业来说,更重要的是“IT服务”这一重要理念。ITIL将IT部门所做的工作看成是向医院提供服务,而IT部门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成本中心,医院在IT方面的投资本质上是花钱买服务。因此,医院在考虑投资与回报时不仅要计算信息系统为医院节省了多少钱、堵了多少漏洞,还要考虑这些服务自身的价值,而这些服务价值的计算是与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联系在一起的。
“引入ITIL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意味着:能为用户提供约定的服务质量、用户的服务请求能在合理的时间里得到处理、操作规程文档化,并传达给相关人员、流程可控,并能对其进行改正。”航天中心医院信息处处长魏红光在培训中说。
在讨论《指南》和《规范》的编制时,最先提出运用ITIL思想的是阜外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炜。他在一次培训中接触过ITIL思想,并把其中一些要素贯彻到了自己医院的信息化过程中。当他提出在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中,运用ITIL思想时,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赞同。
最终将ITIL的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和配置管理引入了医院信息化规范中。引入的这些ITIL管理方法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的事件、问题都有一整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在碰到突发事件时不至于手忙脚乱,而是各人负责到位、按照流程、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