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求解

2008-04-25 13:47:18  来源:中国信息化

摘要:在民生问题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始终排在前几位。在“大病进医院,小病怎么办”的客观现实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正在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医院

    在民生问题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始终排在前几位。在“大病进医院,小病怎么办”的客观现实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正在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社区卫生服务确立为发展重点之一。由于“大医院情结”导致的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在社区卫生服务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得到了有效缓解。

    目前,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人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队伍迅速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服务功能得到完善,公共卫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在社区得到广泛开展。这种方便快捷的卫生服务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社区卫生服务破解就医难问题

    住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的退休干部张大爷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每月都要定期进行检查。说起看病,张大爷一点都不犯愁。“从家走到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要几分钟,也不用排队,方便得很。”

    在IT公司工作的李小姐,平时工作很忙,生病对她来说是种“奢侈”。“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敢去医院,排队挂号那么麻烦,一折腾就是一天。”一次李小姐发高烧,房东阿姨带她去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了医生的指导,病很快就好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众认可。调查显示,有70.2%的城市居民听说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4%受访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过,其中56岁以上老年人占了55.2%,年轻人就诊的比率最低。公众普遍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便捷性表示认可。

    其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而是提供包括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的“六位一体”的业务。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期望也不局限于基本的医疗服务,他们希望从这里获得更多的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也是卫生相关信息的重要采集源头。因此,建立健全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不仅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深入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卫生信息系统的整体进展、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社区卫生服务是医疗信息化的切入点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社区的马奶奶患有糖尿病,由于腿脚不便,每次去医院都很头疼。自从卢沟桥医院推出了“片儿医”制度,马奶奶再也不犯愁了。只要稍有不适,就给她的管片儿医生打个电话,很快就会有人上门来给她看病。不仅如此,片儿医还会定期上门为马奶奶做检查。每次的治疗信息都会被收录到医院的系统之中,那里记载了马奶奶的详细健康信息,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用药记录、检查记录等等。一份详细的个人健康电子档案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据丰台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该区先行改革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立起80个健康服务团队,团队中的660名“片儿医”已经走进社区,为106个居委会的50余万居民提供服务。这种模式正逐步推广覆盖到全区。

    作为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的北京市东城区,经过较长时间的充分准备及试运行,建立起了由信息化支撑的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系统。

    东城区将网格管理、地理空间技术、数据库技术集于一身,重新对东城区进行地理划分,合理、均衡地分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全区10个街道126个社区,45个工作网格1593个管理网络中,共设置4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1个全科医生工作室,使社区居民步行300米就能获得卫生医疗服务。

    多种模式并存  各具特色

    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中创新的建立了以健康卡为载体的服务模式,通过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为健康管理提供了保障;通过建立电子病历,并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和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居民健康管理的流程监控;通过免收挂号和诊疗费、药价低于医院10%~20%等措施,引导居民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有了健康卡,带动了整个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

    同时,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建立了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防保人员组成工作团队,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并且实行分片包户,平均每个全科医生负责800户居民的健康,责任到人,实现了精细化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开展贴近百姓的主动上门服务,鼓励医生出诊,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并推行“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

    2006年开始,东城区将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从医院竞争性体制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于竞争领域之外的系统,建立了“两轴体系”。一“轴”是由卫生局医政科管理、驻区各医院组成的医疗服务系统;另一“轴”是成立了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站和全科医生工作室组成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心与下属各站实现了完全的信息共享。患者的身份信息和诊疗信息、全科医生开出的电子处方等,中心都能够实时调阅查看。

    与东城区以社区中心主导的模式不同,苏州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采取了以市卫生局为圆心的共享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条线分割,为医疗资源共享提供了宝贵经验。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建立一个保存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信息平台,经过授权的医院、社区卫生站等机构就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解决信息共享难题。

    2007年,上海长宁区卫生局建立了区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所有诊疗信息的共享和监控,依靠信息化手段整合了医疗信息系统与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了“六位一体”的生命全过程追踪。在闸北区,北片数据中心成立后,依托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域内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计划免疫管理、高血压病管理等功能,初步解决了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还有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挂靠在三级医院之下。例如,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服务中心挂靠在复兴医院下面,相当于复兴医院的一个门诊部。它原来是西城区月坛医院,后来改头换面,成为以复兴医院为龙头的社区卫生服务集团的一个成员。由于月坛社区服务中心相当于复兴医院的一个门诊部,中心对于帮助病人往复兴医院转诊已经很熟悉。只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给复兴医院打个电话,患者就可以直接去办住院手续。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再由复兴医院转回社区。这种模式对缓解大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十分有效,但是却将转诊范围局限在了挂靠的医院。

    标准不统一成为瓶颈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改革的突破口,得到了各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大张旗鼓地加以贯彻落实,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出了“全科医生”、“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全新的工作模式,但也随之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级卫生机构破解。

    仅从信息化支撑和覆盖的范围看,许多社区卫生服务还只能是“各家自扫门前雪”。目前多数城区在各自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机构信息化都已就绪,并能够支撑各自日常业务的需要,许多社区甚至开始建设各自的数据中心。但是,一旦业务超越本辖区,数据中心即面临大量的问题。比如:双向转诊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互认机制,双向转诊的利益驱动与分配机制;社区卫生信息在全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和共享;社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一系列重要的问题,都或近或远地影响着社区卫生变革的下一步推进。

    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机制与标准,这迫切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加强统筹,并且要突破地域和部门界限。同时,要尽快建立统一的社区卫生信息化标准,这样才能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