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6 09:33:25 来源:计算机世界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远程会诊系统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集现代化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医学高科技的精华于一身,形成医疗、教育、科研、信息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实现了对医学信息、技术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以前病人必须亲自去医院看病的单一传统模式逐渐被改变,网上健康咨询、远程视频诊断等新问诊形式成为有益补充,改善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真正使边远、贫困山区及更多的人能经济、高效地共享医学教育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医药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等,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真正造福于人类。
远程会诊系统的构成
目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通常由视频通信、会诊软件、可视电话三大模块构成,用途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方面。
可视电话:可用于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远程医学的基础应用,即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途径将会诊资料,包括病人的病历、X线片、CT片等在约定会诊日期前提交到会诊单位,在会诊时通过申请会诊方与会诊方兼容的可视电话(今后也可能运用3G移动电话)与主管医师及伤员互相交流。
会诊软件:申请会诊方与会诊方兼容的会诊软件系列,可通过会诊软件将病人的电子病历、X线片、CT片等提前或实时传输到会诊方,双方还可通过共享会诊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网络实时互动。此外,还可进行三方或三方以上的小规模病情讨论和教学。
视频通信:具备远程医疗需求的一方与远程医学服务方兼容的网上会议视频系统,不仅可高速、清晰、不失真、实时地传输会诊病人资料,进行远程医疗会诊,还可组织远程医学电视会议、远程医学教学培训、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高端应用。
远程医疗会诊作为一种新的医学服务模式,与传统的医疗手段相比较,发展迅速,在医学领域中已充分显示出优越性。
叫好不叫座
然而,毋庸讳言,目前我国远程会诊系统在医疗单位的思想认识、技术水平、人才准备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症结。总体来说,远程会诊系统的建设目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1.远程会诊普及率仍很低。一方面,目前许多医务人员对远程会诊技术操作形式的作用和意义感知不深,部分医师墨守成规,不愿接受新技术,认为自己的医术已经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申请会诊面子上过不去;另一方面,多数患者对这种新的医疗服务方式的优越性不了解,仍然习惯于专家亲自触诊和叩诊,认为网上远程望诊“不可靠”,思想上存在顾虑,不愿轻易尝试远程会诊,导致远程会诊的应用推广率仍较低,尤其是在三、四线城乡地区。
2.远程传输质量不稳定。在实时会诊过程中和传输资料时,由于线路问题、终端问题、软件问题等,有时会出现传输速度慢、语音延时长、连接不稳定、图像小且不清晰等情况,甚至出现线路中断、死机,严重影响了远程会诊工作的质量和医患双方的积极性。
3.系统兼容技术不高。目前一些地方医院远程医疗系统通信制式仍不兼容,没有统一标准,开放性差,不同的会诊中心不能互相通信,会诊设备的性能低,不能进行多点服务,达不到资源(医学数据库、医学图像库)共享的目标。
4.大幅面医学图像处理困难。医学图像在病人信息、远程会诊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但如果信息量太大,在远程采集和传输时就会碰到难点。用扫描仪最大只能扫描A4幅面,实际CT片、核磁共振及同位素片要大得多,若彻底剪开,则会给医生判读造成不便,难于保证准确率。
5.远程传输的安全问题。在远程网络环境中传播和存储信息,也容易受到黑客、病毒攻击,造成信息失密、信息被盗、被删除或被改写等严重后果,因此医患双方对电子病历、信息资料的加密能否确保绝对安全、医院之间交换电子病历时如何互联互信、法律效力如何确定等问题仍心存忧虑,这也制约了远程医诊的推广、普及。
6.网络建设费用制约远程会诊中心的普及。远程医疗会诊中心部署建设的费用相对较大,尤其是项目式开发,成为各方条件尚缺的三、四线城市推广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应用的一个瓶颈。
另外,我国目前从事远程会诊工作的基本是兼职人员,由于身兼数职,没有精力潜心钻研业务,有会诊任务时,临时抱佛脚,造成业务不专,技术不精,也影响了远程会诊的推广。
远程会诊打造攻略
以上问题是否能妥善解决,决定着远程医疗能走多远,以及远程医疗会诊的具体成效,这考验着各医疗机构的智慧和勇气。
如何使远程会诊系统应用突破瓶颈,更加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
1.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的宣传力度。远程医疗会诊目前仍是“躲在深闺未人识”,其用途、技术及应用特点、优越性,对广大医务人员和病人都较陌生,因此,无论是对医务人员,还是对患者,都要做好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的医生和患者认识并利用远程医疗服务。
2.通信线路采用专用网络方式。为提高远程会诊的图像视频质量,应尽量采用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DDN(高速率数字专用线)、帧中继等网络技术,有条件的甚至可采用卫星通信技术传播,以传输高质量、高清晰度、高稳定性的文字、动画、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使远程会诊达到最佳水平。
3.保证会诊软件的兼容性。今后加入远程会诊网络的医疗单位应尽量采用统一标准的会诊软件,会诊双方应尽量采用同一品牌的调制解调器,避免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形成一盘棋,也便于全国接轨,这将有利于远程医疗事业的深入发展。
4.保障电子病历的安全。病历是已执行的病人医疗过程的记录,也是将要执行的医疗操作的依据,医疗机构要对不同的使用人员授予不同的使用和管理权限,不允许无权限的人员阅览、窃取、篡改电子病历。因此,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必须要建立一套安全机制。
5.规范远程会诊制度。为了保证远程医疗会诊工作的质量,要建立制定一套完善、适合本院运行、操作的远程会诊室工作制度和计算机工作制度,包括远程会诊注意事项、远程会诊流程、远程会诊申请规定、远程会诊病例资料管理规定、远程会诊系统维护等相关制度,并行之有效地全面落实、推广,保证远程医疗会诊的正常运行。
6.整理、审查会诊资料。病人会诊信息应尽可能有足够的会诊所需图文、影像、化验报告等资料,并提高扫描资料的技术水平,使结果准确可靠,资料不足时应予以补充。只有提供清晰的影像和完整的病历,才能保证会诊质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每次会诊后能对电子病历进行登记整理和分类归档,以备后用,对于会诊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分析总结,以提高会诊水平。
7.加强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建设。要做大做强我国的远程医疗会诊,改善医院之间、地区之间医疗技术水平的不均衡状况,必须逐步拓展省市级远程医疗局域网,在全国范围内组成省级网管中心互联网,充分发挥各大医院的优势,病患者可得到任何一家省级远程医疗中心提供的医疗服务,真正体现全国各地医疗技术、专家资源共享,为我国医疗保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8.设置专门从事远程医学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医疗部门应考虑解决远程会诊专业人员的编制问题,至少应有一名既懂得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又有一定医学背景的专职技术人员从事远程医学工作,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成为远程医学方面的专家,这样才有利于远程医学的推广和应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