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3 15:40:22 来源:互联网
美国着名管理学家爱德华·戴明曾提出,一个企业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往往是由流程体系的不当造成的,而只有15%来自于岗位因素。至其晚年,他又将该比例调整为96%和4%,以强调流程的持续性改进对于企业完善质量控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认识“持续流程优化”可以从四个维度展开。
第一、“持续流程优化”是一种企业文化。它体现了企业对于持续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企业通过不断完善的流程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也首先会从流程和管理上找问题。此外,“持续流程优化”的实现也需要企业内部成员能够具有强有力的合作精神,在问题出现后能够积极配合,与质量控制部门通力合作寻找问题原因,而不是相互指责,推卸责任。
第二,“持续流程优化”也是一种经营管理策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时时紧跟市场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与此同时,通过持续不断地将吸收到的市场信息反馈给经营者,促使他们及时、准确地根据市场信息对流程进行改进或再造,以保持或提高企业持续的市场竞争力。作为一种经营策略,“持续流程优化”有助于企业更准确地理解市场环境,并结合自身所长快速、准确地对其产品进行市场定位,积极开发迎合市场变化的新技术、新产品,以保证企业能跟上市场潮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三,“持续流程优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执行中,“持续流程优化”有一些指标体系可用以记录和衡量流程中各环节的运行效果。通过这些数据的记录,决策者可以迅速发现各个流程间的相关性和冗余度,并以这些指标为基础,通过博弈论、运筹学的方法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使企业效率不断提升。
最后,“持续流程优化”也是一门管理艺术。由于该体系的运行涉及许多参数的准确收集,因而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决策单位的有力领导。因此,CPI的顺利执行除了需要有完善的方法论外,还需要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运用高超的管理艺术。
当然,“持续流程优化”虽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但成功将它应用于管理实践也绝非易事。企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的有力保障,才能使该模式的功效得以实现。比如,“持续流程优化”的执行必须以严格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为前提,使各个流程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环环相扣。又如,“持续流程优化”模式必须具备强大的数据支持和有效的指标体系,使组织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清晰、系统的记录,等等。通过“持续流程优化”,不仅能使企业减少各环节的浪费,提高运行效率,保障系统表现的稳定性,还能使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改进运营效率,降低运营费用,来有力地抵抗外部竞争对手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余地采取降价策略与对手周旋。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