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解放军在信息化大目标下推进改革

2008-04-03 09:40:27  来源:解放军报

摘要:近日,全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军队改革与信息化”座谈会,来自全军及地方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以胡主席关于军队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
关键词: 军事 信息化

    近日,全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军队改革与信息化”座谈会,来自全军及地方的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以胡主席关于军队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针,认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军队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脉络,深刻总结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并围绕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推进改革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畅所欲言,碰撞出许多开启心智的思想火花,对深化改革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将座谈会纪要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越到攻坚阶段越要尊重规律
  戴清民(全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今天,世界军事变革已经到了一个深刻质变的阶段,全球化、多极化在提速,信息化出现了新趋势,我军再次站在一个必须做出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国家新一轮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必将对军队改革产生强大冲击,军队改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同时,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也对军队改革提出挑战。当前,发达国家军队信息化转型已全面铺开,步子迈得很大。我军信息化也乘世界浪潮之势加速发展,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军队改革有一个规律,越向纵深发展,遇到的矛盾越尖锐,阻力越大。旧的体制机制会成为发展“瓶颈”,所有矛盾都向这里集中,几乎出现“井喷”现象。深化改革,冲破体制障碍,已经到了攻坚阶段。
  此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头脑发热,不能犯急躁病,我不主张“只争朝夕”去改革。如果一味求速度、求规模、求成果,而忽视了改革的连续性和可行性,就违背了规律,就无法从改革中长期收益、普遍受益,已有的成果也会葬送。我们应该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仔细研究外军的成功做法,研究我军改革不同阶段的目标点在哪里,转型期对改革有什么新要求,改革所面临的深层矛盾与突出问题是什么,以及改革与信息化建设如何协调发展走向统一。解决了上述问题,就能在国家总体改革的布局下,乘势而上,完成军队体制机制改革。
  侯喜贵(全军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我军信息化建设发端于70年代末的指挥自动化建设,已经走过了30年。这30年,改革一直没有中断,只是时弱时强,时缓时急。目前,已从分领域独立建设,进入跨领域综合集成阶段,这个阶段具有标志性。这期间有经验,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宝贵的是那些教训,它使人们清醒,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发现规律,确保改革向更深层稳步推进。正确判读引导改革的参照系
  赵丕(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部长):世界各国军队转型,有特殊性,也有普遍规律,一些发达国家军队已经率先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人类的共同智慧,谁都可以“拿来”。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同的发展阶段,改革的关注点不同,重心会转移,但始终伴随着体制改革。
  转型初期,军队改革主要围绕装备发展、运用和采办体制展开。如美军在1994年建立了联合国防采办体制,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使各种武器系统在未来战场上实现通用化。到了中期,改革重心转向军事理论、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主要是为适应“横向技术一体化”,转变领率机关职能,设立 “首席信息官”和“首席信息官委员会”,常设“转型办公室”等专职机构。进入后期,军队组织体制的全面转型占据主导地位,体制改革将是信息化的主流,主要是优化指挥结构、减少编制层次、打破军兵种界限,按任务编组一体化、小型化、模块化部队。由此可见,从装备到理论再到体制,改革的脉络清晰,前两者成熟之后,人们的注意力会转向体制。这说明体制的改革有滞后性,要循序渐进。实现了体制变革,信息化才算完成。
  冯亮(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原部长):旧体制滞后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阻碍改革的最大瓶颈。向信息化转型,最难办的是体制改革,没有先例,却有风险,走弯路是难免的,俄军就走过一段弯路。2003年,俄军将军区以上机关的通信主任,提升为主管信息化的副参谋长,但即使如此,还是难以协调改革全局,只好又将其调整为由信息化副参谋长和装备部门领导共同负责的领导机制。在总部一级,由主管信息化的副总参谋长与国防部主管装备的副部长进行顶层协调。这种体制仍然运行不畅,指挥自动化与装备建设还是各行其是。2007年初,俄军设立了主管军队信息化的国防部长助理,近一年的运行情况表明,这一职务仍显权威不够,协调力不足。于是,普京总统根据国防部提请,2007年11月将其提升为国防部副部长,并为其建立工作体系,以行使顶层规划的职责。体制改革不是件容易事,需要足够的行政权威,最好在高层建立领导机构,体现改革的决心和力度。
  宁义(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体制改革最敏感,怎么改好?谁也没有先见之明。从外军的经验看,凡是成功的大都是先局部试点,然后再推广普及。美军转型先从概念、理论开始,制定《转型计划指南》,在条件好的部队试行,甚至利用实验室虚拟现实和仿真试验,为全面推开提出需求,减少了震荡。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军数字化部队,先在第4机步师小范围试点,取得经验再推广。这种“想得要大,步子要小,扩展要快”的改革策略,值得借鉴。
  让所有着力点向总目标汇集
  黄星(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部长):如果我们真正把30年以上的发展机遇期抓在手,世界上就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的崛起。抓机遇就要抓改革,是历史要求。改革往哪个方向改?先要确定目标,就是军委提出的“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个目标具有战略性,一切着力点都应向这里汇集。这说说容易,但做起来不容易,尤其遇到困难时往往打折扣。有人调侃,“改过来是改革,改回去是深化改革”,“翻烧饼”是常见的情形。原因就是盯不住目标,或遇到阻力就放弃目标。任何有意义的改革,最终要触及深层矛盾,要啃硬骨头,这是回避不掉的,如果目标感不强,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或被现象迷惑。一些所谓的改革,把主要精力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或按个人意愿进行增减去留,忘记了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着眼于优化信息流程、发挥信息的联通和增值功能,使本来就有限的资源,游离于核心职能与主要平台,甚至60%-70%的经费投入低效或无效。应该说,信息化是改革的终极目标,也是扫除一切改革障碍的最锐利武器。
  郝叶力(总参某研究所所长):信息化不仅仅是个宏伟蓝图,它需要具体描述,目标才有真实感。信息化不是信息技术化,而是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整体转型。转型后的军队是个什么样子?说法很多,但对它的基本特征有共识:组织结构模块化,按基本作战单元编组,作战时进行“积木”式组合;指挥体制扁平化,把“树”状体系变为“网”状体系;作战要素体系化,“侦、判、打、评”各要素紧密衔接,形成整体,生成“1+1>2”的体系作战能力;兵力编组一体化,打破军兵种界限,按任务进行诸军兵种一体化重组;兵种比例科学化,军种比例、作战部队与保障部队比例、轻型部队与重型部队比例反映了战场需求……还可以说很多,但这些基本的做到了,离目标就不远了。
  王晓明(全军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改革向信息化聚焦,说明了改革与信息化的“互动”本质,用改革来推动信息化,信息化反过来又拉动改革。具体讲,改革的根本动因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军事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改革的力度决定信息化的进度,两者具有动因的同源性、目标的同一性、过程的同步性。所以,改革是信息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把改革置于建设信息化军队的大目标下进行筹划。
  顺应历史转型期的特殊要求
  李德毅(中国工程院院士):历史上,任何一次军事变革的动力源都是科学技术,技术进步推动武器装备发展,进而推动组织体制变革。信息化也不例外,但信息技术对传统军事形态的改造,其深度、广度与速度史无前例。机械化建设着眼于要素,专业分工明确,职能清晰,是一种“解析”式思路。而信息化着眼于体系,强调整体推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集成”式思路,两者有根本的不同。机械化战争,作战能力往往由强点决定,某一领域的优势就是克敌制胜的 “撒手锏”,所以要“扬长避短”。而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能力却倒过来了,由“短板”决定,某一方面的弱势,尤其是体制上的毛病,就成为致命隐患,被对手抓住可能满盘皆输,所以强调“补齐短板”。弄清这些规律很重要,改革就有了着力点。
  丁晓明(海军装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还有一个大的区别,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顶层设计,想好了再干,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思维方式要从“分解式”转向系统化,将所有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尽量不留弱项。信息技术的渗透性、联通性,使互联互通成了最大的特点,通过融合技术、统一标准、兼容体系,避免了信息“孤岛”,这就是顶层设计的功效。好的顶层设计,各要素的功能协调匹配,没有过分超前或过分落后,过分超前的就“忍痛割爱”,力求整体均衡。改革必须适应这些特殊要求,在强化顶层设计、互联互通和横向协调上下功夫。
  把深层次矛盾摆上台面
  林从光(全军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改革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触及深层矛盾的过程。一开始,改革的用力点在表层上,解决容易看到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到后来,改革的对象就不再是单一的了,既包括器物层面的武器平台,也包括制度层面的体制机制,还包括文化层面的氛围环境。看改革是否成功,最终还是看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体制障碍是否能突破。
  袁文先(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主任):当前的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等,表面上看是技术和管理问题,但深层原因是体制弊端。不从根子上动手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出路。例如,联合作战的力量整合,包括战场情报保障、战略预警体系构建、信息作战和保障力量的整合,绝不是临时合一合、简单并一并就能了事,如果所有办法都想了,路还是走不通,就要靠联合作战体制来解决问题了。如果一下子办不到,可以先用网络平台的联合代替指挥体制的联合,逐步过渡。
  王建新(总参某研究所研究员):从指挥系统的应用看,目前最大的制约不是技术,而是体制,突出矛盾是指挥体系的整体性要求与现行体制的“分头行动”。指挥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当体制暂时解决不了,或者一时看不准时,可以先从机制上想办法,哪怕是临时的也行,起码是为改革体制做积累。比如,当前的联合训练,可以先通过协作区,建立临时的联训指挥体系和多元情报整合的过渡性机制。
  胡翰林(通信指挥学院研究员):体制转型要解决的矛盾很多,最紧迫的是解决“统”。首先是“统”观念,观念处于所有问题的核心层,理论要先行。其次是“统”管理,完善领导管理体系,整合与信息化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再次是“统”规划,不允许政出多门,从决策的源头上谋求最大效益。此外,还要 “统”标准,统一号令、统一进度、统一行动当然好,但不够,还要按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要求,统一法规,统一标准,增加标准化工作力量,加大标准化工作力度。否则,统一号令就是空话。
  包辛(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信息中心主任):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信息资源开发。我军长期以来没有数据统计部门,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不受重视。其实,最能体现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就是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入业务工作,进入作战流程,否则摆再多的计算机,也是花架子,“门面工程”。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的核心,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关键。信息化建设效益不高,一般信息资源开发都不好,或即使开发出来了,应用水平也很低。建议组建多层次的信息数据中心,促进业务工作数据化,这是推进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
   改革与信息化在协调中走向统一
  臧国清(总参军务部原部长):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改革与信息化的关系并不简单。像我军这么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信息化是长期过程,大的改革举措必须慎重,一旦失误,花巨大的代价也难弥补。今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军都是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机械化时期的很多矛盾,要在信息化进程中加以解决。解决矛盾不能“理想主义”,以为是“一夜之间”的事,谋划可以“跨越”,但实施不能“跨越”,改革措施如果缺少物质基础,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这方面的教训不少,很多次都是一开始决心很大,最后不了了之。改革是渐进式的,先易后难,动态优化,稳步推进,不要一上来就伤筋动骨。
  赵金云(总参某局原局长):信息技术加速发展,改革的节奏越来越快,5年、10年一个周期的改革模式已不存在,以往突变式的改革,让位于今天的滚动发展式的改革。所谓滚动发展,就是变“刚性”为“柔性”,勾画出改革的基本蓝图,明确一条技术路线,用渐进的思维方式和工程技术方法,进行标准化、模块化、构件化建设,使改革项目可扩展、可搬移、可重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随时修正方案,逐步接近目标。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有局限性,按照滚动发展的思路,拿出的方案必须具有可扩展性,不能像过去那样,形势一变,全部方案推倒重来。
  戴清民:军队改革是一项全局性工作,除了要顺应世界潮流之外,还受政治体制、首长意志、部门利益和现有条件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信息化建设遇到的新矛盾,又有机械化建设没有解决的老问题,还有长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多种矛盾交织,使信息化建设和军队改革具有复杂大系统的一切特征。改革遇到的难题越多,越要牢牢把握信息化这条主线。这一点动摇了,改革也好,信息化也好,就难免出现大的反复,甚至走回头路。希望这次改革,能够唱响信息化这个主旋律,吹响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号角。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