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4 13:52:53 来源:CIO时代网
2014年6月27日,由北大CIO班、苏州工业园区信息化推进联盟协会联合主办,CIO时代网、苏州IT人俱乐部承办的2014年“北大CIO中国行--苏州站”活动在苏州工业园区西交利物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在本次活动中,星浩资本CIO吕秋余先生分享了星浩资本BPM实战案例分析,从需求分析到BPM选型再到BPM实施等一系列的过程,是扎扎实实的实践分享,现场嘉宾也纷纷表示分享的都是干货,收获很大。以下为演讲实录:
星浩资本CIO 吕秋余
各位好,今天就借这个机会来谈一谈我们在BPM项目中实现的一些过程,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华丽的PPT,只是想借这个机会,把我们的BPM原来的构想、实施构成和应用效果分享一下。这个项目还有很多成长和优化空间,希望这个过程当中希望得到各位同行和前辈的指正。
当初为什么我要引入BPM这个想法时,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户体验。现在发觉无论是ERP也好,管理系统也好,他们都带有流程功能,因此企业上了很多套系统,但是对于高层领导来说,面对审批的界面就会很多,他要进入A系统审批,进入B系统审批,那从用户体验角度来说就不是很好。所以我认为应该有一个一致界面环境,让用户使用过程当中最方便,最便捷,这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出发。
第二是IT成本,一个是运维,一个是人员。如果我们采用不同的流程环境审批,势必要不同人员要管理不同的系统,无论是经济成本、人员培训都有很多要求,对企业来讲不是最划算的事情,所以我们想要怎样控制IT人员,怎样控制IT成本。
第三是供应商管理,很多企业以前做法是先上了很多ERP系统,然后突然发现信息孤岛,需要整合了,但你再去整合的时候,首先面临大量的异构。再有就是商务谈判。那我们做BPM就是为了避免将来这个事情的发生。
第四是业务发展需要,我们企业是一个比较创新的行业,是融合了私募基金、地产开发、商业运营管理,跨三大业务新型的企业,所以对企业发展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有拆分,有可能有变化,所以对业务方面提出很高要求,对流程管理方面也有为未来做一定的预留。以上就是我当初为什么上BPM的初衷。
[page] 这个简单的图,是我规划中BPM大致的情况,上面一排是各种各样的系统,有成本管理系统、营销、HR、采购,我们不是制造型企业,所以不存在ERP概念,我们都是以业务系统为前端的系统。我觉得BPM最大的作用不简简单单是一个流程审批的概念,我更多认为流程是一个业务的协作。通过BPM建立以后,有一些BI的分析可以通过BPM体现出来,这是大致规划的一个蓝图。
那么在引入BPM的时候肯定有一些难点,作为企业IT角色来说,你要去跟说服管理层,引入BPM,剔除原来的系统。第一是用户视角,他搞不清楚什么是BPM,OA和BPM有什么区别?第二是IT视角来讲,搞不清楚BPM与workflow有什么区别。这个项目我的应对策略就是借船出海。至少从IT角度来讲BPM很重要,将来它会作为我们企业核心的信息,是一个信息化架构中占有战略地位的系统。
在BPM的选型过程中,我们也并不复杂,我们也会参加一些所谓的IT人圈子,其中在南方认识一个CIO,他说了这样一个比喻“卧龙凤雏得天下”,所以我就怀着很好奇,联系了H3,因为他们在深圳,我们在上海,所以我们就约了他们在上海碰面。到了上海以后,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在看的当天就觉得不错,超乎我的想象。我没想到国内一个厂商做BPM可以做到这个程度。透过这个问题我就改变了对国内厂商的看法,我一般觉得国内厂商做这个基本都不怎么样,我个人还是比较迷信国外厂商。但是他们过来演示以后,彻底颠覆了我对国内厂商的看法。
做IT必须有整体性的逻辑思考能力,你的顾问、你拿出来的演示方案、文档严谨不严谨、有没有错别字等都是考虑因素,他们给我的印象非常好,文案、操作说明都是非常好的。
再有就国情,在我们国内有很多央企、民企等各种各样的企业,他们的流程的确很怪,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考虑这样的产品是不是符合特殊的管理要求。这个时候我觉得系统所谓的兼容性就比较重要一点,能不能符合国内很奇怪的特殊审批习惯。那么经过几轮的比较,最终选择了目前的合作商H3.
接下来给大家看看实际效果,这是把我们前置业务系统对接以后的样子。左上角是成本管理系统,首先业务基础数据和业务基本动作在左上角这个系统里面发起,然后通过之后对接,可以把相应审批信息传递到BPM当中,接下来管理层员工不必再回到前置业务管理系统,全部可以在BPM当中获得,发起做一个审批。完成以后再把相应数据返回到业务系统里面,形成真正的闭环。这个图看似很简单,其实背后需要双方付出很大艰辛的工作在里面。以后我们所有的系统,不论我有多少个业务系统,都可以利用这样的闭环实现它,最终把所有业务系统流程全部输出到BPM当中。
在BPM实施中,我个人总结了几个难点。第一是商务谈判,如果后面上这个系统,一定会遇到业务系统商务谈判的困难。第二是通讯机制和逻辑控制问题,真正实现的时候,双方人员为通讯机制和逻辑控制这个方案将近花了大概1个月。第三是调通测试,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问题,甚至会发现一些所谓扯皮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项目经理和用户协调,把这个难点攻克掉。
最后讲讲BPM后续的计划,我们会把剩余的前置系统进行打通。第二进行流程效率分析与优化。第三是BPM与大数据。企业沉淀了那么多ERP数据就是要利用起来,这些就要结合起来,引导审批结果,这是我们将来研究的方向,怎么样把我们BPM和大数据做整合。
最后说一下整个项目合作的感受。我们合作的奥哲还是非常不错的,以用户为本,有一些厂商,比如国外的,他们都是基于产品方式,很少愿意为客户去做一些特制化服务。对我们来说能为企业考虑,这是我们最优的选择。当然他们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他们愿意吸收客户好的经验,吸收客户好的想法,快速发布到新版本当中,这也让我们感到很欣慰。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