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6 11:20:18 来源:互联网
“信息化不能改变主产品的效益,企业的利润来源还是主业。”鼎鼎大名的黑龙江斯达国际纸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董鹰,因为信息化而带着企业成名,这句话从他嘴里出来让记者大吃一惊。
董鹰认识很明确:如果斯达纸的质量不行,没销路,那再上信息化也没用。信息化最大的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而对于提高企业主产品的档次、质量、销路没有大的帮助。但是,如果产销对路,又能节约成本,再加上能根据市场数据及时调整产品方向,企业没有理由做不好。
选型的四个原则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有三种模型:离散型、流程型和混合型。
董鹰认为,企业在做信息化选型时要坚持三句话原则:“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务求实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 企业领导者要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信息化问题,正确认识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不只是ERP,更牵扯到管理结构、观念上的变革。因此,选型时要有特色,要从基础架构和管理方式上都比竞争对手强,这样才能使信息化从一开始就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董鹰认为,做信息化的实质是“数字化企业”,
二、注意三种模型的不同侧重点。
三、 通用性和个性化兼容。
四、 选择合适的硬件厂商、软件商、集成公司。董鹰认为,网络设计、软件、商务设计、自动控制过程都集中由一个IT企业来做,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各方面资源的协调也会比较合理。另外,董鹰强调的是,集成要反映在服务器上。斯达造纸选择了IBM的i系列服务器,就是因为它能够将硬件与操作系统、软件进行一定的集成,将一定的运算能力集成在硬件设备中,加快了运算速度。在整个系统的效率方面,网络交换设备、数据库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目前,董鹰还担任着北京斯达浩普信息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名誉董事长职位,就是要将斯达造纸的优秀信息化实践最大范围地传播给更多的制造业用户。当然,由于“惯性”,斯达浩普和IBM也结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了IBM i系列的ISV。
抛弃旧系统
很多制造业企业都面临着以前陆续做过一些系统,一直到现在都在用,甚至用得不错的情况,但是一旦要上一套整体的信息系统,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老系统怎么处理的问题。
董鹰的观点是,坚决抛弃。
信息系统要想真正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将管理和数据扁平化,把基础数据集中起来,为管理决策服务。在一套统一的大系统中,要求任何一个数据都适合集中的需要,而信息孤岛不能满足此需求,所以,惟一的办法就是抛弃。
但是,那些单个的系统已经用了很长时间,也有了不少投入,抛弃是不是很可惜?
董鹰认为,这些旧系统起到的作用有三个。
一是对企业进行了信息化的培训,这包括技能上、技术上的,更包括意识上的。很多企业用户,正是从使用这些小系统开始,逐渐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渐培养了信息化的意识,才开始决定引入整套信息系统的。
二是数据的初步整理工作。很多企业信息系统上线前,难的不是软硬件的调试,而难在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有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大,数据准备甚至要半年时间,如果前期有一些系统,能够长时间储备和管理数据,将对后来整套系统上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硬件系统并没有抛弃。很多网络、服务器,正是在信息孤岛时期建设的。建设新系统时,仍然可以使用,并不需要全盘抛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企业一次性投资的压力。
其实,董鹰鼓励企业初期做一些小系统,形成一些信息孤岛,这样的话,再上大系统,就有了充分的准备,以免一下子“涉水太深,翻了船”。
采用“迷雾”政策
企业实现信息化至少要两年。这是董鹰的理论。
“初期的准备时间要很长,而且甚至很多准备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管理上的。”董鹰由此才提出了“迷雾”理论。
在斯达造纸刚上信息化的时候,董鹰并没有给管理层描绘什么远景目标,而是讲一点做一点,直到两年后思路清晰了,员工觉得不难、一步步可以达到了,才全盘托出。“要是当时我就说了一个高远目标,会把员工吓回去,觉得太难,做不了。”董鹰说。这就是董鹰的“迷雾”政策:先说一点目标,让员工做,然后达到了,再做,一点点把信息化的迷雾拨开,最终达到目的。
当然,拨开迷雾并不意味着“一把手”自己就是糊涂的。“信息化就像企业在进行长跑,一把手要跑在最前面,做方向性的引导。”董鹰补充“迷雾”理论时这样解释。对于“一把手”来说,不停补充自己的知识,跑在整个企业的最前面,引导企业向信息化迈进,是一个关键。
其实,评定一个信息系统是否成功很难,评定投入产出比在业界并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做完信息化以后,企业采购成本下降了多少,生产效率提高了多少,交货期是否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如何,销售成本是否下降等都是衡量信息化成败的重要依据。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这是董鹰对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描述。信息化不只是技术,而是观念和理念。技术不能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障碍,而数据才是企业信息化所追求的目标。目前,斯达已经把IT外包,也逐渐模糊了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的界限,就是要定下心来,让信息化为管理服务,为数据服务,为决策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