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4 16:43:04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自2000年以来,我国出版社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从总体上说,我国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太高,离开放的市场环境和读者的要求有一定距离。回顾与总结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情况,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加快我国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出版社信息化的三个方面
出版物创作与生产的现代化,主要包括:出版物创作的计算机化、稿件投递的网络化、稿件编辑加工的计算机化、图片资料处理的计算机化、稿件校对的计算机化。运用“黑马”等商业化文字及语音校对软件(或者出版社自主开发的专业校对软件)对加工文稿进行校对。
出版管理的现代技术应用包括下列内容:作者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化、选题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化、出版进度管理的计算机化、出版物印刷与装订的现代化、出版合同、成本、质量管理的网络化、出版社发行业务管理系统。
出版合同、成本、质量管理的网络化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内联网,在编务、出版、印制等各个环节实现出版合同的科学管理、生产成本的监督与控制、出版物质量的监测与管理等。
出版社发行业务管理系统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实现可供书目信息的网络化发布、新书信息的网络化宣传与订购、电子合同的签订与身份认证、网上货款支付、与作者和读者网上交流等。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还包括对企业自身的信息管理,主要内容有:1. 出版社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是指对出版社日常办公事务、领导决策查询、社内各个部门间信息传递、员工民主评议及社务管理论坛的计算机及局域网支持。2. 出版社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为了满足出版管理的随机信息需求,通过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及时收集与加工、合理存贮信息数据,通过信息查找软件,为出版社的订货、销售、库存管理提供快捷的信息支撑。3. 出版社电子商务管理系统,建立出版社电子商务网站,向书店、团体与个人读者快速提供出版物生产与销售信息,开展B2B、B2C商务活动,缩短出版发行周期,提高出版社批发与零售的经营水平与为读者服务的质量。4. 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帮助出版社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使用资源,实现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5. 出版社财务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与内联网,实现出版社的会计核算管理、会计统计报表管理与劳动工资管理的科学化。
信息化成就
大多数出版社的信息化应用主要在出版物创作与生产的现代化和财务管理的电算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典型的应用成果。
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应用
譬如中国图书出版集团根据出版物市场环境,为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通过应用Turbo CRM系统,全面提升了出版社的客户获取能力、客户保有能力和客户盈利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通过详细周密的考察与调研,采用德国SAP公司的ERP系统(项目由IBM公司实施),在出版社实现了跨部门业务的集成与业务信息实时共享。
其他实施ERP应用的出版企业还有机械工业出版社ERP系统、四川出版集团综合管理ERP系统、中国林业出版社的ERP出版管理系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分层分类多元化ERP应用系统、甘肃人民出版社的ERP出版管理系统、青岛出版社的ERP管理系统等等。
出版社管理信息系统(MIS)应用
出版社的管理信息系统,相对于报业和发行集团,还是比较落后的(详见图1)。在部分出版社取得突出应用成果,如电子工业出版社自主开发的编辑出版业务管理系统(PMIS)。
数字化出版的应用与推广
随着电子、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集图、文、声、像信息于一身的数字出版,在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家有关部门的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与扶持下,部分出版社在数字化出版方面树立了榜样(如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我国电子出版物(包括网络出版物)的策划、制作、宣传与发行,在克服困难中前行。
信息化问题
虽然我国出版社系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离开放的出版市场环境和读者的要求还有距离,认清问题对发展我国出版社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
缺乏统一的行业信息数据的标准,信息化应用的质量与效率大打折扣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多从自身业务应用考虑,较少思考信息数据的规范与标准(目前也缺乏这方面的标准),不同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数据,彼此在字段选择、名称确定、内容组织与格式著录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无法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也无法与书店等图书发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数据对接。普遍存在的“一号多书”现象,给出版发行信息化带来极大的麻烦。
出版社网站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近570家出版社已有超过半数建有网页,但是企业自身建有内联网并且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站只占很少数,大多数出版社的网页只是起到名片的作用,并没有提供出版物检索与订购、信息交流与咨询等服务。不少出版社网站的主页缺乏有效管理,信息更新不及时,给客户的印象较差。
信息化应用功能不全,内联网建设滞后
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综合反映,只注意少数业务的计算机应用(如稿件编辑加工、图片处理、财务管理及办公自动化等),忽略出版全面功能的应用,特别是忽视在各项功能应用基础上的内联网建设,是影响出版社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重要表现。
资金与人力的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随着市场和企业情况的变化,需要不断投入足够的资金,并且要有一支懂业务、有技术的人才队伍。目前出版社的信息化建设,明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欠缺、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的问题。
信息化系统的开发缺乏科学的认证与详细的规划
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存在仓促上马、急于求成现象,往往只考虑企业当前的业务需要,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以致系统寿命不长,经常需要修改甚至推倒重来,造成资金、人力、物资与时间的浪费。
项目外包及软件商品化问题
由于我国出版社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人才,购买现成的商品软件和系统开发外包就成为普遍的选择。然而目前市场上还缺乏非常适合我国出版社信息化应用的权威商品化软件,承担外包任务的公司虽然专长于信息技术应用,但是却不熟悉出版业务,开发完成的系统功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经常需要修改,费用越来越高。
出版社人员素质无法满足信息化应用的需要
信息化应用需要出版社全体员工掌握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能,目前我国出版社人员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出版社工程师数量,占总员工人数不到四分之一。(详见图2)信息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而信息数据标准化与每位员工直接相关。如果缺乏计算机使用技能,对信息数据标准缺乏了解,就无法保证系统数据的质量,这样的信息系统是不可靠的和效率不高的。
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积极配合新闻出版总署的工作部署,抓紧制定出版发行相关信息标准,在出版社从业人员中开展标准重要性的宣传与学习,认真做好CIP数据的编写与ISBN书号的管理,分期分批举办员工电脑与网络应用培训班,提高出版社员工的信息化素质。
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与市场分析,科学认证出版社的发展与需求,严格按照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的方法建设企业信息化系统;根据情况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开发,缓解资金与人力的不足。
认真分析系统开发外包与购置商品化软件两种方法的利弊,采取合适的系统开发模式,保证系统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收费合理,易于更新,数据符合标准化要求。
科学整合出版社办公自动化、ERP企业资源管理、 CRM客户关系管理、BI(商业智能系统)、出版物内容数字化等功能建设,加强出版社内联网与门户网站的建设与维护,重视网站与客户的联系,提高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