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案案例 > 正文

搬迁和重组驱动钢铁信息化升级

2008-02-19 10:15:46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摘要:目前,钢铁企业的搬迁和重组现象日盛,这将给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带来新的需求,如何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如何利用信息化加强集团化管理,将成为这些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钢铁

    目前,钢铁企业的搬迁和重组现象日盛,这将给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带来新的需求,如何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如何利用信息化加强集团化管理,将成为这些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2007年4月17日,上证指数最终收盘站上3600点,银行、地产、券商和有色等板块不断活跃,而钢铁板块却表现平淡。根据招商证券和广发证券研究报告,钢铁股中期走强可期。有数据表明,2007年1至2月份,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6倍,居各行业之首。业绩的超预期和有望持续增长,给钢铁股震荡走强注入强大动力。

    而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节能降耗给钢铁行业带来新的挑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背景下钢铁企业的搬迁,钢铁企业的不断重组和兼并等消息也频频见诸于国内各大媒体,一时之间,钢铁行业的发展和变迁成为广受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那么,在这些社会大背景之下,钢铁行业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又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日前,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化专务理事漆永新教授,并对多家国内多家钢铁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了调查。

    漆永新认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正呈现三大趋势:节能降耗条件下钢铁企业建立能源中心势在必行;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带来企业对决策支持及计划排产系统的需求凸显;钢铁企业的重组及搬迁将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需求和发展。

  节能降耗呼唤能源管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对此,漆永新也证实,钢铁行业在2006年的确没有完成这一目标。

    有资料显示,对于钢铁行业来说,能源消耗约占钢铁成本的20 ~40 ,不同的装备水平、工艺流程、产品结构和能源管理水平对能源消耗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这其中,能源管理可以说是钢铁企业节能降耗的源头所在。可是,据记者了解,我国钢铁企业中建立起集中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EMS)的只有宝钢一家。

    据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丛力群介绍,能源中心技术就是能源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的技术。能源中心的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做到对能源的全面监视和经济分配,同时保证能源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并对异常事故进行紧急及时处理,在最短时间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宝钢的能源管理系统分为基础自动化、过程监控和管理三个功能层次,实现对供配电、给排水、动力和环保等相关能源子系统的自动控制和监测,进而完成对能源的优化调度和管理。

    从宝钢1991年投产以来,吨钢综合能耗年平均降低1.6,据估计,其中50的节能贡献来自能源管理系统,每年节约8.8万吨标准煤,约折合人民币2530万元。另据宝钢股份的分析,全厂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使能源系统的运行管理效率提高约5倍,能源系统日常管理成本减少100 ,能源实时平衡能力增加一倍以上,能源管理系统的综合效益在4元/ t 钢左右。

    事实上,国内诸多大型的钢铁企业都建有相应的能源管理系统,比如在南钢集团的能源管理中心,通过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富余能量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调度利用。据南钢集团能源管理中心调度主任陈兵介绍,能源管理中心的这套计算机系统有2000多个监测点,全天候监测各个生产环节,一旦能源有富余,报警信号就会出现。比如说现场中轧厂刚好停产了,高炉煤气监测点就出现报警信号,他们就会及时通知缓冲用户发电厂多利用高炉煤气发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调节手段,增加高炉煤气柜的储存量。通过加强能源管理,南钢今年预计可以节能6万吨标准煤。

    首钢总公司信息部王福生也告诉记者,在首钢,对于电、水、煤气等能源的管理都建有相应的系统,可是由于首钢搬迁工程一直没有完成,所以对于各个系统的集中管理一直没有做。而在新首钢的建设中,已经对建立集中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有了相应的规划。

    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说起对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公司资讯管理部张汉欣部长举例说,在对电力的管理上,他们通过更换电表,实现了数据的自动传输,工人不需要再到现场抄表了。但由于能源系统所涉及的方面较多,管网的分布也比较复杂,所以要实现对能源的统一管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正在做相应的设计,并计划下一步就进行能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作为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力量,能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十分复杂,漆永新认为,能源中心的建设首先要建立起数据采集系统,由于钢铁企业的环境非常复杂,能够将数据及时准确地采集上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其次,要建立能源平衡模型,并按照能源平衡模型实现能源动态调度的信息化。.

    除此之外,丛力群也认为,在进行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时,只有实现了EMS与ERP或与MES系统的无缝集成,才能使能源管理系统成为企业资源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的交互作用能较好地解决能源系统评价中的不科学因素,在公司层面及时掌握能源消耗情况,并对环境状况做出估计。”丛力群说。

    “能源管理只是从源头实现钢铁企业的节能降耗,要全面加强钢铁企业的节能降耗,企业还要在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工艺流程等方面下功夫。”漆永新补充说道。

  决策支持及计划排产系统应用凸显

    有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66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29家企业或企业集团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核心应用,并将其融入到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这些企业的钢产量已经占全国钢产量的44.2。

    “在这些完成信息化的企业中,只有包括宝钢股份、武钢等在内的约60的企业建成了主要产线的MES和产销一体化系统,同时实现了主要业务与财务的集成。”漆永新说。

    那么,是不是钢铁企业实现了“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就表明企业完成了信息化的建设?漆永新认为,随着部分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决策支持系统(DSS)的需求正逐步显现,钢铁企业信息化已经从信息的整合深入到知识的挖掘。

    “而要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必不可少。”漆永新说,如今,宝钢在建立生产经营数据仓库和知识获取方面已经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他们开发了综合数据挖掘系统、基于数据挖掘的质量分析技术、基于数据仓库的客户服务知识库,创建了智能质量设计知识库。除宝钢之外,武钢、通钢、济钢、湘钢、新兴铸管等企业也在知识管理系统(KMS)方面开始了有益的探索。

    漆永新进一步解释说,企业之所以会在决策支持系统上的需求日渐凸显,主要是因为过去的钢铁企业通过开展MES、ERP等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可是这些数据信息大多是针对业务部门的,而针对企业决策层的领导,这些数据信息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让领导更加充分地体会到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效。“当数据变成信息,信息又变成知识,信息化的地位也就不一样了。”

    事实上,信息化的应用走向高端决策支持系统的同时,其底层系统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漆永新认为,近来,钢铁企业信息化的脚步并没有停顿下来,其中的主要因素还是企业并未完全实现“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的目标,还需要在ERP、MES等系统的应用上继续深化。

    “我觉得钢铁行业信息化下一步需要特别关注计划优化的问题。”漆永新说。而据 SAP 中国研究院项目经理张勇强介绍,2006年8月,SAP中国研究院就正式推出了钢铁业全球“最佳业务实践”,此次的“最佳业务实践”增强了和高级计划排产(APO)的集成,更多地强调钢铁计划的灵活、高效及精确化管理。“高级计划排产在国外很多企业已经实施完成,国内钢铁企业目前还没有真正做到按照全局供应链的思路来管理,引入高级计划排产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很好的产销一体化的计划。”张勇强说。

    比如在主数据方面,如今的最佳业务实践针对物料的类型进行了命名规范,把一些在钢铁行业起主要作用的属性通过某种编码规则固化在物料编码中。有了高级计划排产之后,企业的中长期、中短期计划都是基于属性来做处理,从而实现精确化管理。而在配额管理方面,原来的ERP很难做到基于属性的配额管理,如今,当销售订单下达后,可以检查该配额,然后根据配额优化生产的组织模式。

    除此之外,高级计划排产还可以在质量、库存、成本等方面进行优化。比如通过将高级计划排产和MES的集成,可以实现由基于数量的计划,向基于件次的计划转变,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做质检。张勇强认为,最佳业务实践可以有效地缩短40的项目实施周期,降低30的项目实施成本,有效规避70的项目实施风险。

  搬迁和重组带来新挑战

    漆永新认为,钢铁行业的搬迁和重组将给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带来新的需求,如何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如何利用信息化加强集团化管理将成为涉及到搬迁和重组的钢铁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2004年10月,首钢迁安钢铁公司200万吨钢联项目在唐山迁安市竣工投产,2005年2月18日,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首钢整体搬迁项目,到2010年底,首钢将在北京全部停产。

    首钢曾表示,首钢的搬迁不是简单的“老厂复制”,而是通过搬迁进行企业的“脱胎换骨”,塑造新型的钢铁企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首钢在搬迁的同时也在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据首钢总公司信息部王福生副处长介绍,按照首钢北京地区ERP二期建设的目标,2007年1月1日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此次系统的实施范围包括本部和新基地两大部分。

    在ERP项目建设的同时,首钢的其他信息化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不过一些牵涉到搬迁和新建的信息化项目要在搬迁之后才能建设。”王福生说,比如,一些与生产或硬件建设相关的信息化项目,如果在搬迁之前建设,很容易导致重复建设的问题。

    继首钢集团启动搬迁后,日前,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启动了整体搬离重庆主城区的工作。重钢集团宣传部新闻科余科长表示,重钢的搬迁并不是设备转移,而是在新厂区建设新设备,原厂区的设备逐渐停产、淘汰。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上,重庆钢铁(集团)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强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重庆钢铁集团的整体搬迁将会进一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与首钢和重钢等企业的搬迁不同,目前我国钢铁业的新一轮重组,势必会带来钢铁企业信息化再建设的问题。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12月中旬,中国钢铁产量已突破4亿吨大关。然而,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普遍偏低,粗放型经营特征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将继续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和钢铁企业的重组。根据《钢铁产业政策》,到2010年,钢铁企业数量将有较大幅度减少,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的产量要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50以上,到2020年达到70以上。

    因此,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国内钢铁行业将会出现大量的兼并重组现象,小型的、附加值低的钢铁企业将难以生存,出路只有被兼并或者转行。而以宝钢、武钢等为代表的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将成为新的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钢铁巨头。

    2005年8月16日,鞍钢和本钢联合重组为鞍本钢铁集团;2006年2月28日,唐钢、宣钢、承钢联合重组为新唐钢集团;2006年7月,济钢和莱钢就合并原则达成一致。除了这些重组之外,日前,又有消息表明,宝钢已控股八一钢铁,武钢也将控股柳钢。

    对此,漆永新认为,我国钢铁业日趋集中的状况,必然需要集团化的信息化管理。“首先,企业在合并之后要在财务上进行全集团范围内的整合,其次,集团中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十分必要,第三,采购和销售也要进行整合。”漆永新说,“不过这些问题都还在探索之中,还没有哪一家企业设计出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

    尽管如此,漆永新对于兼并重组给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作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并购或重组,信息化程度好的企业能够给集团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比如,在宝钢集团建立后,使得梅山、一厂、五厂等企业的信息化得到了迅速提升,而济钢和莱钢合并后,莱钢的信息化也会向信息化建设较为先进的济钢看齐。”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