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1 10:41:58 来源:IT经理世界
在国内钢铁行业,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几乎是“新派制造”的代名词,作为上世纪70年代才成立的大型钢铁企业,宝钢比起首钢集团、武钢集团等钢铁业“老字辈”来说,拥有更加新锐的开拓与变革精神。作为国内当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尽管拥有庞大的身躯,却成功地用IT构建起了精准而协调的供应链,能够做到围绕客户需求,灵巧地“起舞”。
2007年11月20日,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新的一体化销售系统成功上线,并与上海宝钢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在2007年1月1日上线的地区销售公司标准版ERP系统成功对接。至此,宝钢的整个供应链体系联成一个整体,使宝钢近10年的一体化经营梦想变成现实。“它们实现对接,解决了宝钢将来规模扩张的管理问题,客户管理问题也解决了。”宝钢钢贸有关负责人说,“销售一体化系统能够统一管理不同钢厂的产品,还能将以后并购的钢厂纳入统一管理;宝钢国际标准ERP系统则解决了统一面对客户的问题。”
2000年,宝钢根据“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的战略目标,提出管理模式从“以财务为中心”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转变,IT不约而同地成为宝钢两次管理变革的引擎。在这次被称为宝钢管理模式“二次革命”中,为了让拥有1.5万名员工的企业可以尽快实现管理模式转变,宝钢管理层提出了企业系统创新工程(ESI,Enterprise System Innovation),负责推进这个项目的是2001年组建的企业系统创新部。这个新部门的职能是根据宝钢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目标,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并重新设置企业组织和支持新组织的信息系统。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要求宝钢在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各供应链环节上高效协同,这在2000年前后是个很新的管理理念,尤其对宝钢这个组织结构庞大的大型国企来说。宝钢在上世纪90年代,其旗下各公司分别构建了很多信息系统,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要求这些下属企业彼此协同,并形成信息系统的互联和业务流程重组。
2003年,宝钢股份旗下的东方钢铁电子商务公司,与一汽大众合作建立了“宝钢一汽大众战略协同平台”。这标志着宝钢以电子商务平台的形式,把战略用户和自己的生产制造系统联接起来,开始形成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这也是宝钢用IT平台,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的经典“作品”。
2000年以后,国内汽车市场降价频繁,整车厂的利润空间不断受挤压,一汽大众也不例外。此外,它还面临着库存量太大、市场需求不稳定等压力,它要求宝钢在供应链精确管理上进行配合。于是,宝钢跟一汽大众建立协同管理平台,并且注资它的下料车间,帮助一汽大众管理库存。在此之后,宝钢与一汽大众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地卖出多少吨钢材,而是精确到“销售多少汽车门、什么样的轮子和顶盖”。
通过这样的供应链协同,宝钢实现了对下游客户的业务渗透。宝钢与一汽大众通过这个平台和共管的下料车间,实现了供应链的对接,宝钢会利用自己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分析能力,把一汽大众的库存降下来,实现按周供货,再用库存数据反推如何安排生产运筹系统。宝钢的供应链协同管理能力获得了一汽大众的高度评价,逐步要求宝钢增加管理范围,在供应链的很多环节都实现了零库存。
“宝钢一汽大众战略协同平台”使宝钢实现了真正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快速、集中应答,它的应答周期从1周缩短为3分钟。后来,宝钢又在这个平台上开发了合同跟踪、物流跟踪、合同查询、网上对账等功能。
至今,国内钢铁企业中仅有宝钢在供应链协同上能达到这种管理水平,增值价值使得宝钢赢得了很多整车厂的青睐。2005年,这个平台被平移到宝钢与长安福特等战略客户的合作上。如今,上汽的新生产基地就把宝钢作为唯一钢材供应商;宝钢还被通用汽车集团评为全球优秀供应商。
前几年,在宝钢占52%市场份额的国内家电用钢市场曾受到国外对手的冲击。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利用中国家电行业利润薄、对原料成本敏感的特点,对国内几家大家电生产企业抛出了按周供货、减低库存量的“橄榄枝”,这使得原本按月供应钢材给家电厂商的宝钢面临了很大的经营压力。为了保住这些大客户,宝钢应用订交货周期分析系统,通过对合同执行环节中的订合同、质量设计、生产、财务结算等各环节的时间分析和安排,同样将供货周期缩短为一周,并为家电用钢开了快速通道,保证供货又快又准确,同时价格还比竞争对手便宜1%~3%,终于保住了春兰、海尔等大客户。
如今,宝钢与战略合作伙伴之间,依托IT平台,开始缔结一种全新的商务关系——步调一致的供应链运转、实时传递与共享数据、顺畅的双向沟通机制,这些为宝钢的发展,营造出了一个更具商业价值与竞争力的新型生态圈。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