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同意,航空旅行是非常繁琐疲累的过程,登机队列一眼望不到头,繁琐的安检流程和缓慢的登机系统都让人疲惫。但是迪拜机场技术和基础设施执行副总裁Michael Ibbitson却认为,情况并非注定如此。
作为世界上高科技含量最高的两大机场——迪拜国际机场(DXB)和迪拜世界中心(DWC)机场的IT负责人, Ibbitson在过去三年中一直致力于为数字化航空旅行转型奠定基础。他现在已经做好准备,开始将他的愿景变为现实——并描绘出他未来机场的样子。
他表示:“当你到达机场时,行李托运流程快速而简单,因为你只需将行李放在传送带上,在其上贴上标签,就可以送它上路了。”他表示:“你的入境检查和安检也得到了简化,因为我们知道你是谁,我们知道你什么时候来的,而且我们知道你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能够为你简化所有这些流程。你可以使用虹膜扫描或者面部扫描办理飞机登机。”
这种数字化支持的、联合式的愿景与现有的航空旅行体验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但Ibbitson表示它可能会在短短两年内变成现实。他希望结合使用新兴的技术,例如云服务、大数据以及也许是最重要的生物识别技术,以永久改变乘客对航空旅行之前的印象。
他表示:“这与你今天使用的流程截然不同,现在会有四、五个不同的部门检查你拥有的每一份文件。我认为我所建议的未来机场将全面改变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
Ibbitson对联合机场系统的设想一直受到他在迪拜机场的地位的影响。对于整合的关注是这一岗位所固有的:在加入这家公司担任首席信息官一年之后,Ibbitson的工作职责中增加了工程服务,这让他现在的头衔变成了技术和基础架构执行副总裁。
他的职责是将IT和工程结合在一起,帮助组织在其业务环境中更有效地使用数据。他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一些准备工作将成为未来机场的基础。
自2016年加入该组织以来,Ibbitson一直是大量采用云服务的先行者,如Box、Microsoft Office 365和Service Now。他还采用了Okta的身份管理软件。该平台支持向多因素身份验证的转变,提供了一个用于访问该组织数据的集成访问点。
Ibbitson在数据集成方面的工作是他不断努力改进身份管理流程和为未来机场引入生物识别技术工作的一部分。他的目标是在DXB和DWC的航线都能够进行自动身份检查,允许乘客使用其经过验证的身份在机场周围顺畅活动。
航空运输技术公司Sita预测全球航空客运量从现在到2036年将翻一番,达到每年780万,这种趋势对高效身份管理系统的要求将变得更加迫切。但Ibbitson也认识到,实现更简单的航空旅行的长期愿景在短期内依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首先,需要让乘客相信生物识别技术的好处。Forrester的研究报告表示,尽管生物识别技术使身份验证体验变得更加容易,但数据的实际收集和存储却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虽然许多用户被使用此类技术让旅行变得更加轻松的想法所吸引,但是并非所有人都相信为此付出隐私权的代价是值得的。
不过,有迹象表明人们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据估计,到2020年,多达四分之三的智能手机将拥有指纹传感器,十亿部智能手机将采用面部识别功能。Sita报告称,航空业对于生物识别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高。超过一半(57%)的乘客表示他们更喜欢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护照和登机牌。那些已经使用过该技术的人的客户满意度平均达到了8.4分(满分10分)。
航空旅行中的身份管理工作也必须得到更广泛的全球承诺的支持,但Ibbitson表示,更智能的身份管理的潜在回报意义重大。
他表示:“我们需要航空公司,我们需要其他国家的机场,我们也需要政府加入,使全球的身份系统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数字化,而今天的身份证明依靠的是护照文件——我认为我们作为一个全球社会,必须要超越这一点。”
让上述各方共同努力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绝非易事。那么Ibbitson的愿景是否现实?他相信它是现实的。
他表示:“我想如果你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机场,这项工作的核心就是努力让它变成现实,虽然它并非100%受我们控制,我认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我们需要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影响力。”
其他组织也参与其中。据Sita称,近三分之二(63%)的机场和43%的航空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资生物识别系统。英国航空公司现在有超过25万的客户现在使用他们的面部作为他们在美国航班上的身份证明。
这些发展有助于展现围绕身份管理的联合思考,帮助将Ibbitson的未来机场愿景在近期内变成现实。
他表示:“有趣的是,许多不同的人正试图解决同样的问题,从很多不同的方向来到这里,包括商业原因、政治原因、国家安全原因;如果我们可以让我们大家的需求变得一致,我可以肯定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yangjl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