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4 21:16:1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购物、出行、旅游、外卖等生活消费领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但如今,算法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反面问题——“熟客卖高价”、“内容推送投其所好”——表面上看是平台利用算法在多样化的消费群体中攫取最大利益,深层次看是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采集和随意使用,涉嫌违规违法。
大数据“杀熟”,“杀”的是消费者,危及的是整个行业,甚至是全社会。不仅大肆消耗用户的信任,更会殃及社会诚信。建设新型消费社会,消费者权益必须保障,被诟病已久的大数据“杀熟”必须根治。
首先,根治大数据“杀熟”,民心所向,法律当有所为。治理大数据“杀熟”等各种“店大欺客”行为,有关部门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堵住监管漏洞,提高违法成本。
其次,创新大数据监管方式。科技不是“屠刀”,不该助纣为虐,有关监管部门当从技术层面上,建立相应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针对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全天候在线监管,提高对各种隐性大数据利用违法行为的查处能力。
第三,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一旦发现平台有“杀熟”行为,不仅要给予其行政处罚,还要将其纳入诚信黑名单。
第四,平台当自治自律。平台应该意识到,诚信才是立商之本,不要一股脑的往“钱”看。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既辜负了消费者的信任,也伤害了其利益,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后,消费者应多个“心眼”。大数据“杀熟”套路多,消费者防不胜防。消费者不妨多个平台比差价,秉承货比三家原则,伪装成价格敏感型用户,以此“迷惑”大数据。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无论新技术的规则怎样变化,发展迭代怎样迅速,都不应坏了诚信为本的经商老规矩。相信随着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互联网平台的自制、自律,形成执法者、网络平台、消费者三方共治的互联网经济新形态,由大数据技术引发的“杀熟”乱象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的消费。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