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6 16:23:47 来源:电脑商情在线
自2007年,三大BI厂商海波龙、BO、COGNOS分别被甲骨文、SAP和IBM公司并购后,商务智能就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整合阶段。因此,当BI再次被聚焦的时候,商务智能已经不再是大型企业用户的专利,中小企业用户市场变成了BI厂商的主战场。
商务智能有待普及
“有的企业花上百万买套商务智能(BI)回去也没用,也有的企业就做了报表二次开发,而更多的企业,则是选择了EXCEL手工处理…”对于BI的实际应用状况,一位BI开发商如此说道,其普及之路有些坎坷。而实际上商业智能的信息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是公司里的任何人员都需要的,只不过不同的角色各有相应的需求,所以整个商务智能的市场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力。
BI最早是在欧美国家出现,用户借助专业的咨询公司与实施队伍使得那些国际厂商的BI产品得以快速的在其内部部署,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西方用户对BI的应用水平相对较高,但即使在欧美那些商业智能用得比较好的公司,一个企业大概只有24%的人在使用商业智能。
BI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经过了漫长的认知期,有调研数据表明:2009年占据国内BI市场前四位的依然是国外品牌的产品,有着62.5%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9%。
由于SaaS和云计算的兴起,针对中小企业用户市场的SaaS BI引起众多关注。随着越来越多传统BI厂商的加入,整个SaaS BI市场逐渐热闹起来。日前,管理软件巨头SAP还发布SAP BusinessObjects BI OnDemand,更是给这一市场添了一把火。
目前,不管通用型BI和定制化BI都没有让BI真正普及,实际上BI的普及与技术并非密切相关,需要的是企业对BI的定位进行重新思考,真正理解BI带来的价值。BI是为谁服务?谁需要使用BI?在定义BI要求的过程中,IT部门往往会征询用户的意见。但实际情况却是,用户在接触BI之前,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要些什么,甚至连BI能解决哪些问题也不清楚。
此外普及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价格高昂和人力资源匮乏,“人力因素包括实施BI过程中的其他参与人员,包括软件厂商的顾问及企业IT人员。BI是管理与IT技术高度结合的一个产品。这里所说的高度,是指对人的知识与经验程度要求非常高。实施过程中,得有人不但知道管理者想要什么,而且,还要知道要的东西如何通过IT手段得到。纵观国内的现状,给中小企业实施BI的人员一定不高级,也不多,为什么呢,简单的道理,没有钱,怎么养这些高级人才?而中小企业内部,有IT人员,也多数是网络管理员,能维护好数据库及信息系统的运行,已经非常不错了,更别说去研究管理者在想什么了。”北京奥威智动公司总经理邹斌说道。
攻占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
虽然国外BI软件占据着整个市场的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国内用户的本地化需求,国外厂商的了解度不深,服务响应速度也不会很及时,尤其是当用户需要做源代码层面的修改时,国外BI厂商往往都要一筹莫展。
这就给了国内BI厂商机会,国内BI厂商主要分为报表工具类、ERP软件类和独立BI软件类。谈到对用户本地化需求的了解和服务的响应速度,都是本地厂商的优势。报表工具类的优势为我国独特的财务制度,ERP类的优势为与ERP软件结合密切、分销渠道网络发达。润乾报表公司和尚南科技(已被用友华表公司并购)就为这两类BI厂商的代表。尤其是ERP软件的普及和广泛使用,ERP类BI将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国内用户的信息化进程走入后ERP时代,金融、电信领域的大型用户已经为商务智能的应用做出了成功案例,中小企业用户从对BI的陌生期逐渐进入主动探索并试点应用的阶段。同时,国内的优秀BI开发商也成为了优势软件企业的争夺资源,先有东南融通并购BI先锋菲奈特,再有用友软件收购国内领先的BI平台开发商尚南科技。
频发的BI厂商的并购案传递出一个怎样的市场信号?“并购至少告诉大家,用了ERP之后,还需要BI这样的工具帮助完成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邹斌说。
目前奥威智动的Power-BI产品可以智能识别国内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的主流ERP的各产品与版本,包括用友T3、T6、U8,以及金蝶KIS专业版、K3等软件,自动建立数据仓库与OLAP分析模型,真正实现了安装即可用,无须实施;实施这个环节一旦省下来,对于企业来说,特别是中小企业,将最大限度的减少应用BI的成本与风险。
收购尚南科技后的用友华表,也表示将密切关注ERP类用户的BI市场。其总经理苗峰说道:“用友BQ是一个公共的BI技术平台公司,在支持好用友集团的所有的业务事业部之外,我们会开展用友体系以外的市场,类似于一些其他非用友ERP的经销商,他们手头也有很多ERP的客户。这类渠道很多,包括所有的独立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将来都会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且现在我们已经有这方面的策略了。”
BI商业前景看好
“目前国内客户主要应用在金融、保险、电信、政务、烟草、石化、大型零售这几个领域。这些领域的客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数据量大,并且有钱。而对于数据量并不大、钱也不是很富裕的中小企业,则鲜有应用。”一位独立BI开发商如此说道。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随着电信、金融等行业对BI的需求开始回暖,BI厂商走过了最难熬的阶段。BI是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阶段,如金融和电信行业的信息数据完成大集中之后就需要BI来帮其发挥数据的价值。此外,ERP软件也已在中国逐步普及,收集来的数据必然要找工具来做分析,同样给了BI市场机会。
可以说,目前正处于BI行业的市场成长期,随着BI厂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不断成熟,用户对BI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在提升。BI在政府、金融、电信、制造、流通等行业的率先应用,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加之前两年BI的寒冬淘汰了一批企业,留存下来的主流BI厂商大方案都经过了客户的验证,并且产品都有了至少三次以上的升级完善。
“随着成功案例的增多和中国企业对BI认识的加深,我相信未来几年这个市场增长将更迅猛。”业内ISV表示。接受采访的众多BI企业也纷纷表示,他们现在的日子过得不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