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8 16:43:28 来源:it168网站
BI系统的主要应用就是数据分析。在项目规划中,笔者发现有些企业在做计划时不够脚踏实地,甚至有点天马行空的感觉。在一个计划书中,包揽着太多的内容。最后一个好好的BI项目,变成了一个四不象。笔者建议各位读者,在做BI项目规划或者计划时,一定要脚踏实地,而不要将BI项目成为一个四不象。具体的来说,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立足于企业现有的数据分析功能
很多企业实施BI项目,最后之所以成为了一个四不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立足于企业现有的数据分析功能。而是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实现什么。如有些企业现在根本没有KPI分析的经历。结果看其他企业使用KPI不错,就想拿来使用。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在使用过程中加入了很多自我的因素,最好将一个好好的KPI功能改造成一个有企业特色的KPI。这种随意的改造是非常危险的,有时候甚至会给企业决策者带来误导。
所以笔者认为企业在选择BI功能时,要立足于企业现有的数据分析功能。至少企业关键用户以前要用过这个功能。只有如此,企业用户才能够知道,这么使用对不对。否则的话,一味的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结果还是为走入误区。笔者以前就碰到过这样的用户。
在交货日期考核的时候,一般有这么一条线:企业物料部门、采购员、供应商。企业物料部门根据客户的交期、预计的生产完货日期会给采购员一个采购到料的预计日期。然后采购员根据这个日期去要求供应商。供应商会根据自己的生产情况,回复一个日期给采购员。如果企业要求交货的日期与供应商的回复日期不一致时,采购员就需要与供应商进行协商。现在的问题是,在评估采购员的业绩时(单从交货日期来看),应该采用的是哪个日期呢?企业物料部门要求的日期,还是供应商回复的日期呢?
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是企业物管部门要求的日期。而不应该是供应商回传的日期。供应商回传的日期应该用在供应商的考核上,而不应该用在采购员的业绩评估上面。这个客户以前没有这方面考核管理的需要。上了BI系统之后,它们觉得需要使用这个功能。结果项目负责人(财务出身)去询问采购经理的意见。采购经理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决定采用供应商的回传日期。最终的结果是,采购员的考核业绩非常的好看,但是生产部门却再抱怨采购员无法及时到料。这个矛盾最好传到企业一把手的耳朵里。企业一把手向其他公司的领导请教之后,才发现这个考核使用的指标不合理,进行拨乱反正,最后使用了物料部门要求的日期作为采购员考核的指标。而供应商回传的日期则用来考核供应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如果企业在使用BI系统的功能时,没有相关的使用经验,就容易走冤枉路。为此笔者建议在初期选择使用BI的功能时,要立足于企业现有的数据分析功能。在后期可以适当的增加新的功能。
二、利用标准分析模型来武装自己
现在业务数据分析模型已经发展的比较规范。无论是KPI分析还是存货周转率分析,都有现成的模型可以使用。即使企业有自己的特点,对这些成熟的模型进行改革时,也要慎重行事。通常情况下笔者不建议对这些标准分析模型进行过多的更改,以免改变了模型原有的初衷。
如存货周转率分析,一般是以存货的金额为统计的口径。而有些用户可能会在这里异想天开,使用存货数量作为统计的对象。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存货的单位价值不一样。如一些辅助材料,像扎带等等,价格非常便宜。企业可以根据日常的用量多备一些货。此时如果从数量进行考虑,这个扎带的存货周转率就很低。但是如果从成本角度考虑,则因为单位价值低,其总的存储金额也低。相对来说,其存货周转率就不会很低。
为此从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金额来分析存货周转率会更加的科学。可见在使用BI的分析模块时,应该尊重标准分析模型。如果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对其进行调整,也只能够更改一些表面的内容,而不能够更改其实质性的东西。还是以这个存货周转率为例。企业可能认为辅助材料在企业总的存货中金额比重并不是很大。为此在考虑这个指标时,为了简化期间,可以将辅助材料剔除出去。此时在BI分析中就可以通过Where语句将辅助材料的信息过滤掉。这种更改是可以的。
总之笔者认为,在使用BI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时,应该尊重分析模型的原型。不要对其进行随意的更改,结果将好好的一个分析模型弄的面目全非。虽然最后的结果可能得到了,但是已近失去了价值。此时结果最好看,也不能够威企业创造价值。
三、分析结果力求简洁
笔者认为,BI系统出结果时应该追求简洁,而不要将所有的内容都包含在一张报表中。笔者以前在实施项目时就碰到过这样的客户。那次是为一家外贸型生产企业设计一张成本报表,其里面需要包括增值税信息、退税率信息、汇率信息等等。用户的意思很明显。他们需要将财务部门所需要用到的所有信息都包含在一张报表中。然后不同的用户所需要用数据时都从这张报表中获取即可。这种想法是可以的,但是在操作上是否很的方便,笔者觉得有待商榷。
笔者的建议时,即使在同一个部门中,不同岗位的用户对于数据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设计报表时没有必要设计的过全。而应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分别为其设计显示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将原来的报表进行分离,分别按照用户实际的需要来出结果。这么设计有两个好处。
一是便于用户的使用。如果在同一个报表中,用户需要从报表中截取数据,如复制粘贴等等,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如显示的结果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用户将数据从BI系统中导出来直接可以使用,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不需要再从原来的报表中复制粘贴。在节省时间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率。
二是可以相互进行核对。不同报表中的数据由于其来源是相同的,为此其最终显示的结果也就有关联。或者说应该一致。如果最后的结果不同,那么就说明在报表设计时存在一定的疏漏。如现在财务部门的应收会计需要统计10月份的销售金额。而成本会计需要计算10月份的毛利率。两个用户在统计时都需要用到10月份的销售收入以及汇率等信息。正常情况下,两者的数据来源相同,其销售收入、汇率等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如果设置单独的报表,结果又发现两者的结果不一致,那么就说明统计口径或者过滤条件上有问题。这多了一个相互核对的环节,其结果的准确率就会提高许多。
可见在设计报表时,简洁为宜。可以将一张报表设计成多张独立的报表,不仅有利于用户使用,而且还能够起到相互核对的作用。将数据整合在一张报表中,就像一只航空母舰一样,不够灵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