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数据 > 正文

SaaS BI或成BI普及终极之路

2010-10-21 16:12:10  来源:支点网

摘要:伴随着企业各种数据积累的日益繁多,ERP后时代,BI开始愈发引起更多大中小企业的关注。然而,关注群体虽多,但真正让BI应用发挥极致的却是零星散点。
关键词: CIO BI 观望

伴随着企业各种数据积累的日益繁多,ERP后时代,BI开始愈发引起更多大中小企业的关注。然而,关注群体虽多,但真正让BI应用发挥极致的却是零星散点。更多的CIO对于BI应用还停留在观望的层面。

 

 

  假使任由这种状况继续,BI应用的普及之路必将漫漫修远。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着BI在企业中的应用呢?大家对于BI的普及又抱有何种态度呢?BI普及的突破口又在那里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支点网记者采访了金蝶BI事业部产品推广与实施部经理郭小勇。

 

 

  正是BI发展时

 

 

  对于当前BI市场的状况,郭小勇表示,中国乃至全球BI市场正处于一个飞速增长的时期,例如,2009年中国BI市场规模达到17亿美元。未来的BI市场规模将会更大,未来潜力不可估量。

 

 

  而这一切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机遇。首先,未来大中小型集团企业对于BI刚性需求是BI发展不可逆转的契机。其次,中国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渐清醒地产生了风险意识,尤其是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很多国际巨头相继陨落,更是促使众多中国企业将BI信息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也为BI市场的规模化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作为国内知名软件厂商,金蝶较早意识到BI在中国市场的机会,开始发展国内的BI业务,这可以追溯到2001年。目前,金蝶面向各种规模企业用户都有成熟完整的BI解决方案。拥有集团客户100多家,中小企业客户上千家。

 

 

  BI业务开始工具到管理的过度

 

 

  当今的BI市场,五大厂商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那么是否意味着BI市场寡头时代的来临?这种趋势是否会加速BI领域并购的扩大呢?

 

 

  针对上述的众多问题,郭小勇强调,信息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无处不在,并非具备了所有IT系统才可以进行BI建设的。以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IT系统建设还尚未完成,进而拒绝实施BI项目的思维方式,其实是对于BI实施的一种理解误区。

 

 

  五大厂商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与中国BI产业起步较晚有较大关联。但是,中国BI市场却难以形成寡头,尤其是主要以BI工具为主的更是难以垄断市场。这更多源于中国企业管理方面对本土化要求更高,中国企业对BI的需求已不单停留在单纯工具的选型,中国企业更重视BI厂商对企业行业业务了解的深度。

 

 

  目前的发展趋势已经宣告BI市场并购基本结束,BI业务发展也开始从单纯的工具厂商向管理软件厂商倾斜。

 

 

  业务认知成阻碍BI普及“顽石”

 

 

  伴随着BI市场的发展,普及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一如当初之ERP普及等属于潮流发展趋势。那么BI的普及道路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又是什么阻碍BI普及更加快速的发展呢?

 

 

  谈及BI普及面临的问题,郭小勇认为,BI厂商对企业业务的了解程度,将是阻碍BI普及的最大问题。BI的本意是“商业分析系统”,而非“商业分析工具”,五大BI厂商目前只在中国有限的行业(金融、电力等)拥有较为成熟的BI解决方案,而且基本限于财务分析和报告体系。因此,普及这一重任还需落在中国厂商的肩上。

 

 

  而针对金蝶而言,金蝶坚决走行业化道路,各行业事业部与BI团队进行密切合作,挖掘客户需求,总结BI分析指标、主题等。今年金蝶将在房地产、金融、交通运输与物流、医药流通等行业发布BI解决方案,未来两年将覆盖13个行业50多个大类BI解决方案。

 

 

  SAAS BI或是BI普及终极之路

 

 

  BI的普及未来在那里?是否当以SaaS BI作为突破口呢?金蝶在普及方面又做了那些努力呢?

 

 

  郭小勇表示,BI在未来的普及是市场发展的使然,是企业危机意识在IT系统建设上的直接体现。BI的普及以SaaS为突破口应该是BI发展的终极之路,但就目前而言,现阶段还难以得到中国企业的认可,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对于BI在未来的普及,金蝶BI不仅可以借助业界成熟的BI工具,快速实现不同行业客户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满足客户对于BI业务需求,帮助客户建立可持续性发展的集团企业BI应用平台。与此同时,还可以提炼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实践纳入中国管理智库,以对标管理提升BI应用价值。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yre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