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3 12:29:13 来源:比特网
KPI分析时BI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跟其他分析模型比起来,其难度也不是很大,大概处在中等的样子。但是可惜的是,不少企业就是栽在这个KPI分析模型上。有的企业其实实现了KPI分析,但是其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并不是说KPI模型不好,而是因为在管理上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结合多个项目的经验,对此谈一些改善的意见。
一、KPI分析中的主要误区
一些企业用户在谈到KPI分析指标时,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如一个质量管理员,在谈到产品合格率时,会说下一年产品合格率要达到98%以上。各位 读者,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指标有什么问题?或者说,现在给大家出一道选择期。另外一个指标是产品的不合格率控制在2%以内。这两个指标从表面上看是相同 的。但是其实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大家想向一下。如果现在合格率没有达到这个指标,如相差一个百分点。此时合格率就从98%变为了97%。此时差异率只有1%。而从不合格品的角 度看,指标就从2%变为了3%。此时差异率就有50%。显然采用不同的角度去设置指标,虽然实质上是一样的,但是从考核的效果上就有天壤之别。
在一些企业中,有些用户往往是自己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如QC经理自己设置KPI指标,又自己进行考核。此时他们在设置指标时,就会选择有利于 自己的角度设置KPI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在KPIf分析时,效果就会打折扣。这就是企业在KPI分析中经常犯的一个误区。这直接降低了KPI的实施效 果。
二、选择合适的角度建立KPI指标
条条道路通罗马。虽然每条道路都能够到达目的,但是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建立KPI指标时,选择的应该是一个效果最好的道路。从上面产品不 合格率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指标,其含义是相同的;但是考核的结果却相差很大。在建立指标时,就要选择一个能够明显反映考核 结果的角度。利用比较的术语,就是要选择一个比较敏感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的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是产品合格率的KPI指标。这个指标上面已经分析过,可以从产品合格率和产品不合格率两个角度建立指标。其含义虽然是相同的,但是采用不合格率的角度来建立指标,效果会更加的明显。因为在考核时,会分析差异率。此时从不合格率的角度出发,对于差异率更加敏感。
二是库存的准确率。其也可以从两个角度建立KPI指标。一是从库存的准确率上,如准确率达到98%以上。二是从库存的不准确率角度。如库存的不 准确率控制在2%以内。这两个指标从含义上看,并没有实质的区别。但是如同产品合格率一样,其最后评估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因为敏感性不同所造成 的。一般情况下,管理者应该采用“不准确率”的角度来建立KPI指标,这会更加的合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如产品价格的执行准确率、应收帐款的回款率等等。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建立指标。此时项目管理员应该能够举一反三,选择更加适合于考核的角度。一个通用的原则,就是选择一个比较敏感的角度来进行考核。
三、考核的指标要具体化
这里笔者以自己的团队做一个举例。笔者现在手下有8个队员,从事BI系统的实施工作。笔者有幸受到公司的赏识,成为了这个团队的管理者。现在快 年末了,笔者是如何给自己制定下一年的KPI指标的呢?笔者并不是简单的说,我下一年的队员素质要达到多少,而是会对这个指标进行具体化。
首先,笔者会设想团队的人数。如根据下一年业务的变化,笔者会对现在的人数进行调整。如从8人调整到10人,或者下降到6人等等。这是一个人员总数的KPI指标。这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成本,所以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指标。
其次,就是人员的构成情况。如在下一年,笔者要给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培训。要么是自己公司内部的培训,要么就是委外培训。这一系列培训,想要达到 一个基本的目的。如团队中高级顾问的人数要达到多少;中级顾问的人数要达到多少,初级顾问的人数要达到多少等等。指标只有定义的这么具体,才具有可操作 性。如果间简单的一句,要提高顾问的整体水平,这太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为此,笔者的第二个建议,就是在执行KPI分析时,指标一定要设置的具体,要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能够太过于空洞。如果指标能够数字化的化,最好要数字化。换句话说,考核的指标要比较硬,即硬性的标准。
四、考核要严格,并且公开
KPI分析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年初或者月初建立指标的过程;二是中间执行的过程,三是最后考核的过程。如果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那 么就无法很好的队中坚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也无法评估月初建立指标的合理性。所以要做好KPI分析,还需要抓住月末的考核。具体的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 展开。
一是企业内 部的考核。如上面笔者自己的案例中,说到高级实施顾问要达到多少?中级实施顾问要达到多少?现在有个问题,就是到底谁来评判,某个人是否达到了高级实施顾 问的水平呢?这就需要有比较独立的团队来进行考核。在我们公司内部,有技术、销售、实施、售后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一个考核团队。其考核分为笔试与面试。笔试 通过后才能够进行面试,每一个季度考核一次。然后工资待遇也直接跟考核的结果挂钩。通过这个考核,才可以判断,笔者先前做到培训是否到位,所设置的KPI 指标是否实现。在企业中,也可以通过BI上岗证等形式来考核相关的KPI指标。
二是外部的考核。有时候企业为了提高内部员工的素质,会将员工外派到专业机构进行培训,或者参加相关的国家认可的考试,并获得相关的证书。此时 就可以以这个证书的形式,做好KPI结果的考核方式。如财务经理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在建立KPI指标时,可以说在一年要有多少人达到高级职称或 者中级职称。然后让员工参加相关的培训,并进行国家统一安排的考试。如果在年底,对应职称的人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那么KPI考核就是成功的。如果没有达 到目标,那么对于领导人就需要追究相关的责任。
通过这么严格并且公开的考核,可以给各位部门负责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这无疑也是KPI分析中所要求的。
五、直接使用KPI分析的结果
在实际工作中,上了BI系统的企业,还存在着一个比较怪异的现象。在开会之前,用户会先将数据让KPI模型分析一遍。然后再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一定的调整。如可能因为基础数据有问题而做的合理调整。
这看起来虽然比较人情化,但是却会给KPI分析带来很知命的影响。我们在实施BI项目时,也会建立一个KPI指标。如要求BI系统中的数据 100%的准确。此时如果仍然允许用户对BI系统的结果进行调整,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状况呢?这无疑是在说明BI系统的考核指标没有达到KPI的要求,即 100%的准确。在实际工作中,笔者会建议用户要以BI系统的KPI结果为准。如以产品的不合格率为例。如果系统KPI模型分析的不合格率为3%,而用户 调整后的数据是2%。那么管理这采信的应该是3%,而不应该是2%。如果用户觉得结果有问题,那么应该去追查原始数据。只有发现原始数据有问题,才允许用 户更改原是数据。然后再进行一次KPI分析。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