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往往遵循着先用ERP把物料管起来,然后再CRM把客户关系管理起来,之后是财务系统,最后才会在数据的压力之下,实施商业智能系统(
BI)。那么,这种顺序会不会延伸到
SaaS系统呢?为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量了解
SaaS与传统的管理软件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SaaS的发展
据易观国际报道,《2009年第3季度中国
SaaS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09年第3季度中国管理型
SaaS市场付费用户数达7.7万个,环比增长30.9%。
到了2009年年末,众多
SaaS厂商也在高调宣称企业用户数量。尽管没有权威机构给出实际数字,但当
SaaS观念为更多人所接受以后,中国国内一千万中小企业却
SaaS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想见,2009年,
SaaS正趋于成熟。单从用户基础来看,
SaaS BI在此时出现萌芽并不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情。Forrester的分析师Boris Evelson就认为:“公司放在云中的应用系统越多,它们越可能接受
SaaS BI,而不太可能自己来部署或者运营
BI应用。”
进入2010年,
SaaS应用已经从早期的CRM、人力资源等逐渐渗透到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在一批初创公司的带动下,
SaaS BI开始为人们所了解和关注,而随着越来越多传统
BI厂商的加入,整个
SaaS BI市场逐渐热闹起来。而近日,管理软件巨头SAP发布SAP BusinessObjects
BI OnDemand,更是给这一市场添了一把火。
为什么需要
SaaS BI
相比与传统的管理软件,
SaaS软件具有节省成本、简单易用、实施时间和周期快的特点。
SaaS不仅减少或取消了传统的软件授权费用,而且厂商将应用软件部署在统一的服务器上,免除了最终用户的服务器硬件、网络安全设备和软件升级维护的支出,除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连接之外,客户不需要其它IT投资就可以获得所需要软件和服务。这种优点难免使得需要信息化帮助但又手头不宽裕的厂商动心。
传统的管理软件为了满足业务的需求,在本身业务的需求的情况下,会附带很多对于企业本身不需要的功能, 这些功能对于一些企业的业务应用人员,由于对于业务人员计算机业务水平的限制,直接导致了应用计算机的水平不是很高,附带的系统功能直接影响着业务人员的可操作性及给系统带来了复杂性,而
SaaS则是按企业特定的需求来进行应用,简单易用,对于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略低的企业或者员工来讲,比较更加适用。在这一点上确实给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的中小企业带来了福音。
管理软件实施周期比较长, 一般从系统建设到企业最后的应用,需要少则七八个月多则三到五年时间,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三到五年的实施周期也许就会让企业被淘汰。在这一点上,对许多经历或见识过信息化失败的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作为
SaaS软件的一种,
SaaS BI也继承了这些优点。
SaaS BI能快速地给用户交付一套标准的分析工具包,同时无需用户自己花时间、资源来开发一套
BI系统,给用户提供了非常大的灵活性,因而受到用户欢迎。
SaaS BI,道路曲折
尽管
SaaS BI具备如此之多的优点,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它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
目前,真正部署
SaaS BI的企业还不够多。根据Gartner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已经采用
SaaS BI的企业不到10%。一方面是企业接受
SaaS BI有个过程,另一方面是产品还需要优化。比如,现在市场上的
SaaS BI提供的功能通常局限于有限的几种模板,采用的是多租户的架构,这使得
SaaS BI具有很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很容易部署,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难像企业自己开发的
BI应用一样满足那些比较复杂的需求,且定制能力也比较差。
此外,人们对这种
SaaS BI模式最主要的担心是其安全性、可用性和传送数据时可能会有的带宽瓶颈。尽管供应商们在这些方面采用了很多方法,特别是在安全方面,但是,很难彻底消除人们的这些担心。
对于
SaaS BI的前景,各权威调查机构也给出了不少意见。IDC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尽管与传统的套装
BI软件相比,现在
SaaS BI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今年的增长率可能相当惊人,预计会以
BI市场平均增长率3倍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到201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4%。
也许有人会对这类数据表示怀疑,但一个事例就可以说明中小型企业是否会用到
SaaS BI。对许多中小企业主来说,因为存在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他们在接单时可能会接一些报价极低的订单。但他们在接单前的一刻必然要明白,这一单的实际成本是多少,利润是多少。否则,等待他们的,可能是一桩既费力又赔本的买卖。而这些数据的获得,远不是按几个计算器就可以算出来的。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waxg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