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2 10:38:59 来源:互联网
商务智能的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世界各国对商务智能的认识和应用情况有很大差别。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对商务智能工具的认识和使用较早,许多企业利用商务智能把数据转换成知识,并用来支持决策。商务智能已经成为企业战略性的数据管理、决策分析和绩效提升的“秘密武器"。商务智能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对商务智能仍然缺乏必要的了解。商务智能在生活消费品行业、零售业还没有足够能力实施。但随着因特网、数据储存、数据仓库和管理应用软件等方面迅速发展,市场对商务智能的潜在需求量很大,商务智能将会迈向更高的层面。
发达国家的私营企业和公共机构利用商务智能来提高效率、效果和竞争力的历史已经有很多年了,然而讲述商务智能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发展情况的故事却鲜有所闻。商务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刚开始起步。一些有数据积累和信息化管理经验的企业刚刚开始进一步提升其管理和决策的水平,更深入地挖掘数据、寻求规律。
以往企业大多依托于一些传统的管理软件如ERP、CRM或者一些工具ETL报表来提高交易活动中的效率,但这些纯运营层面的软件不能对企业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对不同语言、不同标准、不同设备和管理的整合。作为一种着重于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的信息技术,商务智能满足了企业管理整合、决策支持需要。相应于商务智能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实践中商务智能的应用领域主要有横向应用(不考虑行业之间的差异)和纵向应用(考虑行业之间的差异)两方面。商务智能的横向应用主要是利用商务智能形成分析型软件,典型的有:商务智能和企业资源规划结合形成分析型ERP;商务智能和客户关系管理结合形成分析型CRM;以及其他一些独立的分析管理软件。各个行业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商务智能解决方案也从横向应用转向纵向应用,商务智能逐渐融入了金融服务、电信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经营活动中;商务智能解决的典型商业问题包括:直接营销、面向细分市场客户群体划分、用户背景分析、交叉销售等市场分析行为,以及客户流失性分析、客户信用评估、欺诈发现等。
在中国,商务智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已经认识到商务智能的重要性,最近几年,电信行业、金融服务行业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商务智能系统的建设,在电信行业,已经和正在完成自己的经营分析系统,在银行也开始了数据仓库的建设。在很多的加工制造业也开始了统计分析系统等,这些都是商务智能的一部分。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只有智能驱动型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包括运输、仓储、配送、搬运、包装和再加工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信息流量十分巨大。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物流网络体系的应用使原来数据库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巨大的数据流,使企业很难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收集和及时处理,以此帮助决策者做出快速、准确地决策,实现对物流过程的控制,降低整个过程的物流成本。商务智能能够帮助物流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和分析客户、市场、销售及整个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对客户的行为及市场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不同客户的爱好,从而可以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大大提高各类客户对企业和产品的满意度。物流企业对商务智能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现状来看,我国物流企业运作效率低、成本高,决策缓慢。由于缺乏科学的物流管理方法和技术,导致市场定位失误、库存过高、运输成本高、资金周转率缓慢等严重问题。最近一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85%左右企业商品库存期1周至3个月。现实表明我国物流企业需要像商务智能这样的技术支持。
(2)消费者需求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表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对商品品种、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进货方式、配送产生深刻影响,订货周期越来越短,频率越来越高,配送要求也不断提高。科学的管理和快速决策变得更加重要。
(3)物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过程。现代物流要求将这些过程有机的统一起来,减少重复、非效率、不能增值的活动,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的可靠性。
(4)物流企业联系着生产和销售环节。服务的延伸对物流信息集成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为企业内部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提供适时准确信息,促进企业内部效率提高。同时还肩负为企业外部用户如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共享提升他们的价值。
(5)现代物流企业打破传统束缚,具有勃勃生机,同时面临的竞争对手也日趋增多,国家也在酝酿把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引入国内物流竞争机制。我国物流企业如何才能利用后发优势,抓住机遇,领先对手而不是被对手甩下?从日常交易数据中获得有价值信息,快速决策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