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3 10:19:56 来源:潇湘晨报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说的可不是诸葛亮再世,而是当下最时髦的“大数据”。
什么是大数据?目前尚无一个标准概念,那些你在网上浏览新闻、收发邮件、下单购物等网络“足迹”都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并存储下来。分析这些可追踪、可分析、可量化的数据,能够影响商业领域、医疗行业、政府机构的工作模式。
据报道,2012年互联网共产生2.8个10"21字节(1个10"21字节=1,000,000,000,000,000,000千字节),专家预测到2020年,新数据将增加到40个10"21字节,到那时,每天新增的数据就需要205亿个DVD光盘来存储,且每隔两年这个数据将成倍增加。
而“数据暴政”不免让业内人士担忧。”所谓“数据暴政”是指数据驱动时代里人的隐私空间和创新能力。
数据也可以转变成金钱
目前,业界将大数据的商业机会分为两类:一类是以IBM、微软、惠普等公司提供“硬件+软件+数据”的整体解决方案为代表,它以平台性为特征,提供基础服务;另一类是以亚马逊、谷歌等公司为代表,基于自身海量的用户信息,提供精准营销和个性化广告推介等。
2012年,运用大数据的全球贸易达4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65亿元),预计到2016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6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72亿元)。
需要警惕“数据暴政”
没错,大数据之于商业等领域真是如虎添翼。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利与弊孰轻孰重?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5%的人不希望企业存储自己的个人信息,有90%的人反对企业收集自己上网浏览网页的记录。
微软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博伊德曾表示:“如今,我们社交网络化的社会绝对有制造恐慌的天分。在大数据时代,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就是强大的紧张和焦虑的源泉。人们普遍认为,最令人焦虑的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隐私就无意中被泄露出去。”
人们最担心的,是对这种数据的无限制利用。美国畅销书《爆发》中指出,人的行为看似随机无序,但实际上是存在某种规律的。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大数据把人的行为进行放大分析,从而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人的性格和行程。所以,不排除有这样一种可能: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你还没有决定要去哪儿,数据中心却早就先于你准确预测了接下来的目的地。
这向我们提出警醒:大数据时代,如何界定大数据的权益归属?如何控制大数据的使用风险?如何保持我们全社会的数据民主?
另外,有多少人会真的愿意接受一个“数字驱动经济”的世界?那些数据能预测你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怎样、什么工作适合他/她、他/她有多大可能会变成罪犯、有多大可能会患病,你真的愿意活在一个如此清晰预测未来的世界?
电视台或音乐唱片公司通过数据分析能够较好地迎合观众或听众的口味,但对于创意产业来说真的利大于弊吗?那些创新、直觉和惊喜又去哪里了呢?
互联网专家叶夫根尼·莫罗佐夫提出“数据暴政”的概念,他指出,那些基于大数据制定的政治、经济决策,每隔一段时间要由独立的审计员进行核查,以防出现滥用数字力量的情况。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