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块链 > 正文

央行数字货币即将来袭,你了解多少?

2021-10-19 11:21:41  来源:今日头条

摘要: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也是国家法定货币,在本质上和人民币是一样的;数字货币的形式,会让我们的资产更安全、使用起来也更方便。
关键词: 央行 数字货币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也是国家法定货币,在本质上和人民币是一样的;数字货币的形式,会让我们的资产更安全、使用起来也更方便。
 
  有国家信用担保的才能成为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这是它的核心价值。只要能满足这个“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是什么样子、什么材质都是无所谓的,只要大家都接受就好。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还有一项重要的特质:它是由国家的信用来做担保的,而与货币本身的实体价值无关。没有国家信用的背书,不能成为真正的货币,它们只是一些特殊的虚拟商品而已。
 
  微信、支付宝支付可以算是数字货币了吧?也不算。因为这些支付手段,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你的活期存款。它们的基础,依然是纸质的人民币。
 
  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并不同,电子支付只不过是把你的活期存款数字化,把从银行取钱、支付、再存进银行的过程简化成了银行之间的直接转账。
 
  虽然比特币之类使用了“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商品的确有一些货币的特征,但是它们依然不算是真正的货币——它们去中心化、数额上限固定的特质就让它们无法成为国家的法定货币。
 
  既然是国家的货币是由国家信用来担保,就需要国家中央银行来统一发行和管理,而比特币明显不合适。
 
  未来我们的货币是无形的,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但是目前来看,它所需要的资源还是太多。这种技术有些很吸引人的地方,例如每一笔交易、每一枚货币的产出都可以追踪溯源,而且真实可信。
 
  数字货币的优势还不仅是这些,和传统实体货币相比,数字货币的生产、存储、流通成本都比实体货币低得多;银行金库里成堆的现金,将会变成在计算机硬盘中存储的几个数字;从造纸、印刷、切割、存储、运送的整套实体货币生产流程,可能将会转换成在服务器当中默默执行的数字运算。
 
  过去人们只能使用实体货币,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中国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未来我们的货币将会是无形的。
 
  但是,改换货币可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是将已经用了数千年的实体货币转化成完全的虚拟形态。哪怕是有一点点小纰漏,都可能会带来大麻烦。而且不仅是货币流通体系本身的问题;要使用数字货币的话,一些法律法规也得相应修改才行。
 
  所以,数字货币不会马上出现。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计划,将会在数字货币的研究成熟后先在某个小型的封闭市场内试用——例如先从票据市场入手,然后再一步步改进完善,直到和传统的人民币并行使用,再最终取而代之。
 
  如何购买法定数字货币DCEP?
 
  央行研究发行的数字货币是数字化人民币,而我们目前存在银行账户上的钱,跟未来发行的数字货币,完全是隔离的,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但是,未来发行的数字货币在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中,还是有央行的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的数字货币银行库和用户端(如手机)的数字钱包。
 
  通常来说,数字货币类似于银行的“纸黄金”,体现在用户手上可能就是字符串和相应的密码。其价格可能会因汇率的波动产生影响,也可以成为投资品,并且比纸黄金更先进的是,你可以拿着这个资产,去消费支付。
 
  至于用什么来买,届时,央行数字货币是需要通过现金或硬币去进行购买,而且很有可能是不可逆的,也即是说只能将纸币或硬币兑换成数字货币,但不能反过来,将数字货币兑换成纸币或硬币。
 
  在哪里可以买DCEP?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介绍,央行数字货币采取的是双层运营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而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属于双层运营体系。即上层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层是商业机构。
 
  之所以选择商业机构,主要考虑到商业机构的IT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成熟,系统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强,在金融科技运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才储备也比较充分。
 
  另外,穆长春还讲到,目前我们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会跑赢比赛,所以这是市场竞争选优的过程。
 
  意味着我们未来可以通过商业机构购买央行的数字货币,至于这些商业机构都有哪些,还得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zhangwenwen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