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服基础架构业务市场总经理兼CTO陈小亮
这个建设思路已经在富士康、武汉大学等众多客户侧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希望今天的分享也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企业数字化转型任重道远
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核心或者战略目标,但是在整个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客户其实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归结下来可用一个"慢"字来概括。尽管很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目前有85%的企业仍处于数字化成熟度的前三个阶段,即数字化的入门者、探索者、组织者,谈不上真正的数字化转型者,更谈不上颠覆者。也就是说整个数字化转型并没有获得预期当中的成效。
而造成众多客户数字化转型"慢"的主要影响有三点:一是产品、服务和交付创新成效不足;二是整个流程推广和优化的速度太慢;三是整个商业模式老旧,没有体系化的落地思路。基于这三个问题,我们根据IDC的分析模型,从五个维度梳理了一系列根源性问题,最终得出三大根因:组织管理、技术平台、外部合作。
阻碍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原因
第一,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共性的问题就是领导力转型不足。数字化转型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需要牵动所有部门,需要系统化的变革和资源投入。但往往很多企业,并没有自上而下地去确定清晰的转型目标,以及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和相关文化,从而导致创新协作能力差、落地困难。
第二,技术平台。在技术平台方面,传统架构静态、不灵活的特点在资源适配、系统控制等方面带来了很多技术问题,使得信息部门没有精力专注应对最为复杂的创新、业务和流程。
第三,外部合作。在外部合作方面,数字化转型不能缺少生态合作伙伴,但很多客户在IT战略伙伴和产业伙伴未建立生态,如没有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没有合适的产业合作伙伴,很容易陷入闭门造车的状态,使得数字化转型很难成功。
所以,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宏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组织、生态、平台等方方面面。
接下来,我们聚焦到数字化场景和平台,来给大家做分享。这里面主要有两点:第一,应基于需求场景来制定数字化转型发展路线图;第二,利用先进的平台对各类场景进行快速落地。
首先,我们认为整个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要做拆解。企业应该将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一个具体的、容易落地的需求场景。这里对场景的思考和研究是整个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个基础,也是我们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的基础,必须花精力、投资源做好。典型的场景分类包括:客户体验、财务、生产、人力、采购、研发等各个方面。当然不同行业不一样,不同需求也不一样,但是每一类都有具体的细分场景需要落地执行。我们建议应该针对这些应用场景去制定当前、近期或者中长期的目标基线,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在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逐步看到一些创新的成果。
以传统制造业为例。对于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来说,简单来讲,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最紧迫的需求场景应该是实现从供应到市场的整个前后端的流程规范,以及适当做一些大数据预测分析和经营;第二个阶段是在可预见的2-3年,打造需求、设计、制造、供应的智能化、一体化;第三个阶段是在更远的未来,广泛应用各种新的技术来实现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创新。
其次,当我们确定好基于需求场景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后,就要考虑场景快速落地的事情了。我们知道,每一个需求场景的落地非常依赖于应用,而应用的底层支持是数字化平台。因此,对数字化平台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应该具备高效、规模扩展和足够的敏捷性,所以智能的核心和敏捷的架构是关键要求。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要求,需要建立敏捷、智能和安全的IT基础架构,而软件定义基础架构是中长期的理想选择。
二、软件定义IT基础架构是构建数字化转型平台的理想选择
软件定义架构的突出特性是敏捷、高效和安全,这也是数字化转型平台的基础要求,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下。
软件定义基础构架三大特点
敏捷。传统架构在规划和搭建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IT环境或资源时,需要关注的内容模块繁杂,非常依赖于IT人员的统筹规划能力,容易因为片面求稳、求全而拉长建设和调试周期。同时后续对各类资源做调整和扩展,又需要涉及不同设备的配置修改和重新测试,风险不可控。而软件定义架构的敏捷性就体现在对IT基础架构的快速搭建和灵活扩展。软件定义把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各类资源变成"软件化"模块,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快速上线、快速变更的要求,而且横向扩展更便利,总体可以达到边投入、边产出的效果。
高效。高效的理念涉及投入产出、管理运营等多方面。在投入产出方面,前面刚提到过,在软件定义思想下,可以实现最小化投入,弹性提供资源,边投入、边产出。在管理运营方面,传统架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专用性,独立管理和维护难度较高。而软件定义架构有两点好处,首先是软硬件解耦将管理和功能分离,便于集中控制,降低了管理和控制的复杂度;其次,在引入智能化采集和分析手段后,可对业务和平台做持续性监测分析,提升资源动态利用率。
安全。随着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安全问题应该得到重视,业务的长期稳定运行,一定离不开安全。安全已经成为计算、存储和网络之后的第四大基础设施。安全的理念应是内置化、自动化。基于此,软件定义平台应内置安全能力和态势感知能力,这样可以使得用户在数字化平台创建的任何系统、任何业务都能够自动获得保护。
除了上述三点,软件定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智能、融合统一、自治是共性的技术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也将推动软件定义的架构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大规模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智能。通过AI技术的合入,在建设、运行、扩展、维护等方面能够体现智能化,比如运维平台能更深入地感知和分析业务运行情况,提供自动化运维和智能化资源保障方案。
其次是融合统一。软件定义的服务化、组件化更容易促进整个IT基础架构的融合统一,比如云网融合、多云统一、大数据融合、微服务和容器等。
最后是自治。软件定义架构会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的能力,可以通过对关键信息的采集分析提前发现隐患,甚至自主调配资源解决潜在问题,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管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特性,软件定义架构,相比传统IT架构,有更好的适配能力,能够快速适配各种场景。
此外,软件定义架构还体现出了面向未来的承载能力,这是因为软件定义平台具备开放、融合、多元化的特点。
首先,软件定义架构凭借池化的思想,在敏捷性、灵活性上面有着突出优势,能够快速融合当前和未来的很多新技术、新平台;其次,软件定义使得软件和硬件摆脱了各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自对兼容性的苛刻要求。
所以,软件定义思路在云、网、终端不同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能够使得数字化转型之路更加体系化、更加高效化。
三、深信服云网端立体协同的软件定义架构
基于此,深信服推出了云网端立体协同的软件定义架构,方案理念有两点:一个是全模块软件定义,一个是云网端立体协同。
全模块软件定义。深信服认为,未来软件定义要从终端、网络到数据中心和云端,都应该进行全模块的软件定义。
全模块“软件定义”
首先是终端:可以利用桌面云构建软件定义云办公平台,前端用瘦终端,后端用桌面云一体机,开箱即用,上线交付只需要1天就可以完成。
其次是网络:软件定义广域网SD-WAN采用互联网、专线和4G共存方式,通过池化技术捆绑成带宽资源池,再引入集中控制器,实现了智能化网络资源调配和全网可视化、可管理。
最后是数据中心和云:核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业务承载,一个是数据管理。在业务承载方面,深信服可以提供超融合-私有云-托管云-混合云统一架构方案,能够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做到平滑演进;在数据管理方面,可以用1套软件定义存储满足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存储,减少管理开销并提高灵活性。
云网端立体协同。主要包含三点:智能驱动、全局管控、云网融合。
云、网、端立体协同
第一,智能驱动:通过在云、网、端构建AI模型,能够预测异常和风险,并自动化调整全局策略,控制风险蔓延。比如提前发现亚健康状态的硬盘,一是告诉你该硬盘需要及时更换;二是当数据写入时,不会写入到慢盘,而是写入到正常盘里。
第二,全局管控:通过全局风险监控中心、全局策略管控中心等构件实现协同管理,比如云端BBC模块实现网络全局可视化、云端aCMP模块实现资源全局监控和调配等。
第三,云网融合:打造网随云动、业务驱动和云网端互联的统一化、自动化的架构。比如混合云场景,可实现多云网络的统一连通性、统一安全策略,真正打通云上云下一体化。
最后简单介绍下深信服科技。深信服科技成立至今已有19年,在2018年上市。深信服的愿景和目标是为用户数字化转型构筑稳固基石,希望能够成为数字化转型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目前全球已经有近10万家客户正在使用深信服产品和解决方案。今天我讲的内容主要摘录于深信服和IDC联合发布的《软件定义加速数字化转型之路》白皮书,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深信服各地办事处索取或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