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掀起一场未来的学习革命,而当前的学习者们,却还在用过时的、非数字时代的方式学习。
要想成为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者,就必须由内而外地重塑传统的学习观和学习的操作系统。
其实,用技术赋能学习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探索和实践,比如苹果公司教育副总裁约翰·库奇,就将他50多年的关于“教育+技术”的跨界研究经验,凝聚成《学习的升级》一书。
那么,如何对传统的学习动机、学习模式、学习场景进行升级?如何将新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应用到学习的升级中呢?
一、与苹果公司的渊源
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库奇在惠普公司工作,惠普是全球最大最受尊敬的科技公司之一。
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向他介绍了一家小公司,并且说一定要认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因为这位创始人非常具有远见卓识。
这个小小的机缘改变了约翰?库奇的整个人生。
库奇的朋友给他介绍的这位小公司的创始人,正是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
见面后,乔布斯给库奇分享了一个他看到的故事和他的理念,他说:
如果自行车是人类的体力放大器的话,那么个人电脑就是人类的脑力放大器。
而所有的技术,都会成为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体力和智力的放大器,技术能让人类更快、更高效地去发现、去创造、去革新。
乔布斯的这番话,给约翰?库奇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他们见面后不久,乔布斯就邀请约翰?库奇参观了当时苹果公司的办公室,同时也邀请库奇加入苹果公司。
这个决定可不容易做。
惠普当时的核心产品是售价25万美元的大型计算机,而苹果的核心产品是售价2500美元的小型个人电脑,而且苹果公司能够给库奇开出的年薪比惠普要少很多。
结果,约翰?库奇毅然离开惠普,成为苹果公司的第54名创始员工,直接和乔布斯一起工作。
库奇带队设计了苹果公司的图形界面等交互软件,也代表苹果公司参与了奥巴马总统推出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和“连接教育计划”。
几十年的工作经历让他近距离地观察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是怎么一步一步地成为了全世界孩子们和成人们工作和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这也促使他决定,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投入到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教育当中。
二、未来学习必备的学习观
约翰?库奇认为,有三个学习观非常重要,分别是: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先天后天的交互作用论、个人的最佳效应点。
1.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比如在学校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又比如,在职场上,同一个岗位的几十个员工,不是按照一套内容进行培训,而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工作经验、不同的能力拼图,有一套自己专属的培训计划。
再比如,每一个个体学习者,随便加入一个在线学习课程,网站都会对你现在的水平做出评估,根据你想达到的学习效果,为你制定出你的专属课程。
这些场景就是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
库奇认为,目前教育和学习当中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标准化的学习”回归到“个性化的学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在工业革命之前,个性化的学习和教育就广泛存在了。
比如中国长久以来存在的私塾教育,师傅带徒弟的职业技能教育。
1856年之前在欧洲,教育也都基本是以这种个性化的方式来进行的。
但是,工业化革命开启了接下来100年教育的新系统,让教育从个性化走向了标准化。
当时的理念是,能力强的孩子,要成为管理者,管理者要动脑;而能力差的孩子要成为劳动者,劳动者只动手。
虽然工业革命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了,但是它为教育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而现在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有所成。
乔布斯曾经说过:变革从来都是由内而外的,你改变了自己的学习思维,就是你个性化学习最好的开端。
技术所塑造的这一代学习者和以往大不相同,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的存在让学习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影响到了人类大脑的生理连接,技术更让人类不再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
进一步讲,技术可以分担教育者的很多职责和功能,教育者的角色必须要发生改变,从信息的传递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
2.先天后天的交互作用论
教育界几十年来所争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成功,先天基因更加重要还是后天环境更加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都非常激烈。
现在我们知道,根据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需要合作,才能够最大化的去塑造一个人的成功,这就叫做交互作用论。
可以说,从个性和天赋上来讲,每一个人生来都是独特的,但是从机会和资源来讲,每一个人并非是生而平等的。
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先天优势,但是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后天环境的不平等。
技术就是最大的教育均衡器,可以为学习者创造更多平等的学习机会。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所谓的平等是不是自欺欺人呢?这个社会上总需要蓝领工人吧,总得有人去打扫厕所,去做护工吧。
所以,是不是就应该对学习者分层对待呢?
库奇强烈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可能去创造一些非凡的成就,应该尽量给每一个人提供更平等的机会、更优质的教育和学习环境。
3.个人的最佳效应点
所谓最佳效应点,你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和你自己最喜爱的事情,这两类事情的交集。
也就是说,你要找到什么事情是你既擅长又喜爱的,那这就是你的最佳效益点。
当你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最佳效应点是什么,然后在你的最佳效应点上再结合一个因素,那就是你所在的组织需要完成的事情,这就是你的职场甜蜜区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自己擅长的事儿和自己喜爱的事儿,还有组织需要你去做的事,这三者的交集找出来,那么你就可以在职场上持续运用自己的天赋,发展自己的兴趣,并且保有自己的热情,还能为组织作出最大的贡献。
库奇认为,最佳效应点和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
现在有非常多的研究,聚焦在“成就差距”上,也就是人们在可以衡量的学习成绩和工作成效上的差距。
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动机差距”,因为动机差距是因,而成就差距是果。
只有学习者自己或者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习动机,才能够带来更好的成就表现。
所以,应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人的动机差距,想更多的办法利用技术手段,去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提升自己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更快更准地找到自己的“最佳效应点”。
三、更新学习操作系统,
从被动走向主动
1.学习的目的
说到学习的目的,可能世界上有多少个学习者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目的。
库奇认为,虽然每一个人学习的目的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结底,大家都希望能够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未来可以让自己有能力把这些知识和世界上已经、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然后转化成自己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更好的决策和体验。
关于学习的目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这个概念是由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学习理论。
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来观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和需要帮助才能完成的事情,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距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具体来说,最近发展区,包括三个同心圆,每一个圆,都表示一个人不同的学习区间。
最里面的圆叫做“舒适区”,也就是指你能轻松完成的事情。
中间的圆叫做“成长区”,你现在正在学习的内容和行为就发生在这个区间里。
最外面的圆叫做“恐慌区”,这个区间指的是在没有获得任何帮助的情况下,你还不能独立完成的事情。
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习者一直待在自己的成长区当中。
如果永远在舒适区,学习到的东西就会太少;如果一直在恐慌区,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
你还记得第一部分讲到的最佳效应点吗?
最近发展区可以说也是你的认知的最佳效应点。如果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够动态地定位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那么他学到的内容,就有更强的针对性,效果也会是最好。
2.学习的场景
有史以来,人类的学习场景可以分为4类,分别是:营火、水源、洞穴和山顶。作者认为,要提高学习的成效,需要四种学习场景共同发力。
学习场景1:营火
营火,顾名思义,就是最早期人类部落的营地中,夜晚时分的火光。夜幕降临之后,睡觉之前漫长的时光,大家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围着火堆,烤熟食物,分享故事。
营火,是一对多的学习模式,传统的线下授课、公开演讲、讲座,以及目前线上的音频视频知识服务,只要是一个人讲授很多人听,就是典型的营火场景。
在这种方式中,老师、专栏作家、演讲人,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作为主导,手握巨大的权力,他们决定采选哪些知识交付给用户。
这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你学习的范围已经被框定了,它的上限就是传授者的知识上限。
所以,营火的学习场景,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你储备出大量的事实性知识作为素材,但是很难为你带来对于知识真正的理解和使用。
反思一下你的学习场景,如果大量时间都被收听专栏和讲座占据了,你只能称得上是一个“信息搜集者”,你没有时间留给自己,让学到的知识得到内化,成为自己智能的一部分。
学习场景2:水源
水源,指的是野外的池塘、泉水等等。
人类和动物为了解渴,都会主动聚集在水源旁,各种物种就有了交流碰面的机会,就是现代办公室里的茶水间和饮水机旁,就是大家聚拢闲谈碰撞想法的地方。
水源,是多对多的学习模式,拥有不同背景、观点和经历的人们,以对等的方式彼此分享自己的思想,形成多样化的观点。
比如:互动型的工作坊、线下读书社群、线上知识社群、技术论坛等等,就是水源这种学习场景。
这种学习场景之下,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人们的思维进行随机的碰撞,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流,给思维方式带来鲜活的出其不意的刺激。
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就是“对话”。你需要和别人交流自己学到的东西,需要畅快地表达出自己的理解,需要被别人的发言激发,同时及时去回应对方的思路。
如果你单纯作为别人对话的旁观者,而不参与其中,这种学习场景就没有办法发挥它的作用。
学习场景3:洞穴
洞穴,指的是僻静的不受打扰的所在,给人安静、隐私和独处的空间。它是独自反思和思考的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作用不在于让我们从他人身上学习或者与他人协作,而在于,当我们需要把新获得的信息与已知的事物整合起来的时候,能有一个空间让自己沉下心来,认清自己内心的想法。
比如:图书馆的角落、咖啡馆里带着耳机的读书人、公园里独自散步的人,他们通常是在阅读、写作、研究,或者沉思,这种学习场景就是“洞穴”。
这个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它能够最有效的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理解。
我常常提到阅读对于大脑结构的可塑性,倡导大家要“亲自阅读,亲自思考”,就是要提醒大家重视“洞穴”这个学习场景,潜下心来,和自己的内在对话。
学习场景4:山顶
山顶,指的是一个人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抵达的目标。
这种学习场景的目的是把学习带到实践中去。山顶,是必不可少的终极学习场景。
只有真正去做,你才能得到关于自己能力的即时、持续的反馈,才能真正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像是创业、挑战新的项目、攻克新的研究,都是山顶的这种实践型学习场景。
这四种学习场景在共存的时候才最有效。
举例来讲,如果我们能以“营火”的方式来获得知识,通过这个过程产生兴趣。
然后,我们在各种知识社群当中,即“水源”这种学习场景下进行讨论和扩展。
再花时间亲自阅读、亲自思考,也就是沉浸在“洞穴”这种场景之中。
最后我们能够主动找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去实践和反思这些知识,即登上“山顶”的学习场景,如此结合,我们的学习成效才能得到大的提升。
教育者和终身学习者要一起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制造和开发出各种不同的学习场景,并让他们有机结合出来。
3.学习的模式
库奇对学习的模式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认为,学习不是舞台剧而是真人秀。
学习的整个过程,不是在出演一部事先写好剧本的舞台剧,学生不是作为演员接受导演的指导,按照非常精确、一成不变的教科书,完成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
相反,学习更像是真人秀,对于参与者来说有更大的挑战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真人秀的参与者在整个节目过程当中,都必须和其他人进行合作,大家一起研究出来,怎么能够成功达成共同的目的。
参与者他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要从整个节目过程当中不断获得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做法。
真正有效的学习模式更像自由发挥的真人秀。
每一个真实的学习个体,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动机和才能,他们需要通过整个学习的过程,不断遇见惊喜,和其他的学习者建立起共同追求进步的伙伴关系。
这些年的教育界流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PBL(Project-Based Learning),也就是项目制学习。
简单来说,项目制学习指的是学习者要完成导师所指定的项目,而这些项目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面对和解决现实工作和生活当中的问题。
这个项目通常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多地展现出自己的技巧和能力,更好地计划和控制项目的实施,更好加强和同伴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作者认为,现在项目制学习已经不够好了,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升级的学习模式叫做“挑战式的学习”,也就是CBL(Challenge-Based Learning)。
库奇在苹果公司领导了一个研究项目,叫做“明日苹果教室”。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让技术成为学习的工具,成为学习者思考、协作和沟通的更好的媒介。
到目前为止,明日苹果教室项目已经开展了两轮,历时30年,挑战式的学习正是这个项目所得出的成果之一。
库奇认为,挑战式学习比项目制学习带来更好的学习成效。
这两种学习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习项目的设定。
在项目制学习当中,导师经常指定学习者去完成一个项目;而挑战式学习,导师会让学习者自己设计自己的项目。
第二,对于技术的使用方式。
在项目制的学习当中,技术并不是不可缺少的,有时候根本不需要用到技术,即使用上了也只是用来简单收集信息。
而在挑战式学习当中,技术会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沟通协作和提升参与程度方面,都会以各种方式使用到技术。
第三,挑战式学习,要求学习者直接针对影响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去设立项目、设计方案并开展实施。
我认为,在目前的知识服务和阅读服务当中,我们也应该思考,怎么能创造出挑战式的学习,引导用户想出一个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然后再通过技术分解成一连串和自己相关的具体问题和知识点。
再通过技术,提供各种条件,方便他采取行动逐个攻克。
未来,属于每一位终身学习者。技术的发展和在学习当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时刻紧跟技术的发展,更新自己对于学习这件事儿的认识,这样才能为自己的头脑配备上功能强大的外设,指数级地提升学习和实践的成效。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wangxu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