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01 09:12:45 来源:计算机世界
CIO角色转变
目前,信息化已经逐步渗透到商业和政府组织中。IT系统开始从传统的后台支持转变为为新业务开展的直接驱动力,日益成为企业的直接利润中心。各种组织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增加,甚至有些组织没有了IT就将不复存在。
随之而来的是CIO角色的变化。
CIO:伴随技术成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安达信公司对全美服务业和500家最大的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已经有40%的公司设立了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的职位。到1988年底,世界排名前500位的企业中已有30%以上实行了CIO体制。甚至美国的一些政府机关也开始设立 CIO这一职位。1987年, IT技术的应用已经完全打破了企业的传统势力格局,一些对企业IT系统负责的技术官僚正迅速升入高级管理层,《CIO》杂志也因此出现。
此后,随着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业务对技术越来越依赖,CIO逐渐进入企业的高级管理阶层和权力中心。2005年7月,微软任命了公司的第二位 CIO。在此之前,英特尔公司也采用了双CIO制。微软和英特尔之所以同时任命两位CIO,是因为IT已经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它与业务的关联度已高度紧密。如果没有IT,业务创新将寸步难行。同时,微软对两位CIO进行了明确分工,其中一位负责IT基础设施建设,另一位则专注于IT与业务的融合。
上世纪80年代初,CIO常被描述成整合企业商业和技术的拯救者。有学者指出,CIO首先是一位商人,其次是一名管理者,第三才是技术专家。上世纪90年代,又有学者提出,随着信息资源在组织中重要性的提高,CIO有可能成为CEO职位的理想候选人。哈佛大学教授Rockart和 Applegate的研究报告指出,CIO实际上已经冲破了技术限制,他们的角色正在从战略实施层的技术主管逐渐向参与决策的高级经理人蜕变。
中国CIO:角色急需转变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历史只有十多年,多数CIO都是从信息技术部门起步。而早期这一部门处于企业管理体系的边缘,同时又是一个成本中心,因此IT部门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那么,我国企业的CIO在推动信息化建设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CIO领导力研究小组与国际著名IT研究咨询机构 Gartner公司、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发布的《中国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国际比较报告》显示,中国CIO对IT商业价值的重视度低于国外同行,因为全球CIO把“启动能够促进业务增长的项目”列为第一位,把证明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排在第五位,而中国CIO则分别列为第三位、第十三位。同样,中国CIO们正重点关注培养员工的IT技能和业务知识,并列为第四位,而全球CIO把此列为第九位。
我国企业CIO们普遍认为其最重要职务活动是制定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整合企业内现有的信息系统,为企业不同的业务需要提供不同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和数据处理的快速准确,寻求高层管理团队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对信息系统项目的支持。
CIO关注程度较低的主要是那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外界建立联系的外部活动,如关注信息技术与商业环境的发展趋势,与软硬件供应商及其他CIO、咨询顾问等建立良好关系,管理信息系统外包商,关注其他企业成功利用IT的案例等。
显然,这与企业目前对于技术和CIO越来越高的要求很不相符。中国的CIO们急需转变他们的角色,提升IT部门价值。
朱伟雄:CIO角色变化三步走
《CIO》杂志认为,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上佳人选。
如何才能迅速适应中国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满足企业对于IT的更高需求,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CIO?中国惠普公司企业计算及专业服务集团首席技术顾问朱伟雄凭借多年行业经验、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和对企业IT部门的深入了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伟雄认为,中国CIO角色的转变迫在眉睫。中国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这为CIO角色转变提供了基础,但也不能急在一时,应循序渐进。一方面提升CIO的领导力,转变CIO对于自身和对业务的认识;另一方面帮助企业正确看待CIO和IT部门的价值。
朱伟雄指出,CIO转变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不仅是企业的技术经理,更是精于技术的业务经理;不仅关注新技术,更关注企业的商业目标,使用业务语言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统一IT战略与业务目标;关注IT系统的投资与回报,使IT部门成为利润中心。相应的,企业和CEO应该在业务开展整个过程中引入 CIO的意见,给IT部门充分空间大展拳脚。
另外,朱伟雄认为,出色的CIO会主动了解公司的业务及公司发展的驱动力,并将之融入到技术资源的运作流程当中,让技术在公司生产力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上真正发挥效力,并成为推动企业变革的催化剂,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