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CIO如何战略进行转身?

2008-04-22 14:54:54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摘要: 2007~2008年初,IBM公司携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又启动了专门针对中国CIO群体的调查研究,这也是IBM在全球针对CIO开展的首次地区性调研。此项研究借鉴IBM与CIO领导力中心、哈佛大学商
关键词: CIO

    在中国,CIO的职业生涯是一片光明还是“Career Is Over”(职业生涯已经结束)?

    最近,关于CIO的话题颇有些争议。一边GOOGLE的CIO离职,跳槽百代唱片的新闻才出炉不久,一边把GOOGLE视为自己竞争对手的英国电信公司的旗下BT Design公司前任CIO、现任执行总裁JP Rangaswami又作出了惊人预言:“CIO这个职位将会在10年之内消失,因为所有的高级经理和董事会成员都必须了解IT,这是这一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CIO究竟是未来企业的香饽饽,还是如人们戏言的那样“Career Is Over”(职业生涯已经结束)?在席卷而来的全球化大潮中,中国CIO们的处境又如何呢?

    2007年,CIO领导力中心与哈佛商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研究中心联手举办了2007年CIO领导力调研。针对全球27个国家超过175位CIO进行了问卷调研。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多数CIO所面临的企业环境与以往相比有所改变,高级管理层日益认识到技术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核心。因此,越来越多的CIO及其主管团队获得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在战略业务决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007~2008年初,IBM公司携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又启动了专门针对中国CIO群体的调查研究,这也是IBM在全球针对CIO开展的首次地区性调研。此项研究借鉴IBM与CIO领导力中心、哈佛大学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共同进行的全球CIO调研的模式与成功经验,通过对来自全国18个行业的超过120位CIO及其他高级IT领导的调查,揭示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CIO议题。

    CIO职业发展风向标

    在当今的社会,整个商业环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业务创新、全球化,都不可阻挡的摆在每个企业面前。技术和业务的融合程度,几乎成为了企业制胜的关键因素。各色移动设备的普及,计算机的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变。CIO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需要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的能力。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企业的营运中IT能够起到一个这样重要的作用。

    不久之前,CIO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管理公司的IT资源、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同时提升效率。但是今天,CIO的职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CIO需要帮助企业制订策略,CEO们现在越来越依赖CIO,因为CIO可以帮助企业取得长期的销售增长。

    CIO领导力中心执行总监Harvey Koeppel说:“过去两年间,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开始日益认识到技术是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核心,因此,越来越多的CIO已经加入到战略决策团队中。相应地,拥有‘战略型CIO’的企业也能够更加广泛地利用IT来创新产品和服务,并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IT的影响力和价值正在得到体现。”

    国内的企业也在一步步成长,一家国内汽车领域的公司,5年前IT人员在公司里是非常分散的,在不同的部门里都有IT人员,位于公司总部的信息部门只有20多位员工。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应用的系统也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标准和整合的平台。当他们需要上马一个新的业务的时候,持续的时间非常长,困难也非常多。

    5年后,信息部门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150多个人。这些人都是从公司不同的业务部门里提升到信息部门来的。在部门整合之后,企业也找了一位公司高管担任企业的CIO。这位CIO有企业很多部门的工作经验,对企业的流程非常熟悉,他深知要充分发挥技术的能量,一定要得到企业高层的充分重视。所以,在他的推动之下,公司成立了一个信息化委员会,要求公司的副总裁跟每个部门的高管都成为他们的委员,每个季度开会要讨论信息部门需要公司什么样的支持,同时也讨论业务上的创新、投资,以及这些业务、投资所需要的技术和学习的可能性。非常强有力的保证了业务、创新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说明了CIO在一个企业里可以发挥的作用。

    从IT支持到领航创新

    通过这次调查,当我们把中国CIO调研和全球的数据放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在战略地位的提升、战略决策、战略应用IT方向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另外一方面,全球的CIO回答这些问题的比例,跟中国的CIO回答这些问题的比例有所不同。

    比方说,在中国51%的CIO觉得他们在领导班子中被重视,是有价值的成员。而这个数据,在全球CIO中是80%。50%CIO在战略的决策上有极大的参与,而全球的CIO是70%。72%的中国CIO将IT用于内部,加强内部信息的管理,而全球是70%。65%的中国CIO将IT用于改善流程,而全球是86%。当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的时候可以看到,第一个问题讲的是比较实用的,而第二个是战略层面的。改善内部、外部使用者的IT体验、满意度,是53%,而全球是68%。60%的中国CIO认为各个部门的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全球的数据是93%。

    中国的CIO,正在向更有战略地位的方向迈进,但仍然跟全球其他地区的CIO有一些距离。这反映出了CIO现在的情况,也反映出了中国企业对IT的重视跟全球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普遍来说,中国的CIO以及高管领导层,对于IT的战略意义和普遍认识比过去有进步,但还是落后于全球。51%的CIO认为他们是领导班子里重要的成员,而全球是80%。只有5%的CIO认为他们是极大的参与了战略决策。

    总的来说,中国的CIO地位正在往正面方向走,但还是有差距。在全球化、成长的压力中,在技术的不断变化中, CIO们背负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很多中国的中小企业,IT的起步比国外要晚,而这些CIO现在已经被开始要求参与战略的决策。也就是说,中国的CIO在同一个时间之内,要做两件事情。不是先把IT建设好,以后再帮助决策,而是建设IT的同时已经要开始做更重要的战略性决策。说明现在中国CIO的机会更多,但挑战、压力也更大。

    CIO的软技能

    对比一下,全球的CIO除了把IT应用都用在内部协作上,同时也花很多的时间在增强客户的体验、促进外部合作、推动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开拓新市场渠道和客户方面。反过来说,中国的CIO并没有特别花时间在这些方面。当中国CIO考虑怎么提高自身影响力的时候,也许这些是可以落实的方面。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中国CIO认为最迫切、最重要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大概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促进IT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上面提到69%的人认为这个非常重要,69%中一半认为这极其重要。第二个方面,大部分CIO认为需要招聘和发展非常高能力的IT员工,53%认为这个非常重要,19%认为这是极其重要的工作。第三方面,他们认为要提高、加强参与战略性规划以及公司在成长、增长方面的决策。可以概括为三个主题:第一个是合作、协作。CIO要变成一个战略型CIO,必须要与人合作。第二个是帮助,CIO需要找更多的人手。第三个就是提升,提升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地位。这些是非常明显贯穿于本次调查的三个主题。

    如果把在调查中在企业位置更高、更有战略意义的CIO,跟相对来说不那么有战略意义的CIO相比,更具备战略性的CIO在促进IT和其他部门合作、说服高管相信IT的重要性、对识别流程的改进机会是有明显分别的。CIO们可以考虑,是不是做到这些,就可以成为另外一种CIO?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CIO们在包括团队领导、协作与影响、业务的认识、分析、领导变革、战略定位以及客户洞察,还觉得自己有不足的地方。无论是具有战略性的CIO还是没有战略性的CIO,他们都看到了自己在这些软技能方面的缺陷。

    作为一家信息技术领域的公司,IBM长期以来对CIO这个群体,有着特别的关注和投入。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总经理张烈生为CIO们提出了建议,“中国CIO要想把握住这一有利时机,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做好工作,在积极协助CEO领导业务模式创新的同时做好IT支持,二是发展自己,切实增强基础技能并提升战略地位。”

    如何才能充分发挥CIO的战略影响力呢?《中国CIO调研》从三个维度为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首先,针对大多数CIO反映出的IT部门在企业中还不能承担利润中心角色的问题,为了提高自身在决策层的地位,中国CIO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利用IT提高企业业绩上面,而非一味追求降低运营成本;

    其次,CIO应努力提升自身地位并充分发挥作用,策动和领导企业的业务转型计划,从而改善IT与业务部门之间互动的有效性;

    第三,调研中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结论之一是中外企业广泛应用IT以赢取竞争优势的领域,中国企业的优势体现在利用IT提高内部管理信息的质量、实现内部协作,以及提高流程效率,而关键差距则表现在增强客户体验、促进外部合作与开拓新市场的能力,在这些方面中国CIO都需要进一步磨砺自身的实力。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