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4 09:40:15 来源:计世资讯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中国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环境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
为了近距离触摸现阶段中国信息化的特征,挖掘中国现阶段IT应用的重点方向以及中国CIO群体关注的重点问题,今年3~4月,计世资讯在全国范围内面向金融、电信、政府、制造等10大重点行业,对300名CIO进行了深入调研。
挑战一:中国CIO的核心挑战正在由基础建设转向IT管理
中国信息化基础应用建设正在日益完善,逐渐进入优化、整合、提升的阶段。与此相对应,中国CIO面临的核心挑战也正在发生着变化——由对基础应用建设的关注逐渐转向关注IT管理。
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CIO最为关注的10大挑战是: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重要数据保护、IT策略规划、业务连续性保障、规范化的IT服务管理、灾难恢复、历史数据管理、高可用性、信息化对业务的适应性、服务器的优化与维护。其中,与IT管理相关的问题占了一半的比例,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IT管理优化和提升相关。反映出中国CIO已经认识到,提升IT管理是推动业务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手段。
挑战二:IT服务管理对CIO的挑战最大
本次调研内容主要涉及用户应用的四大重点领域: IT与业务融合、信息系统整合、IT服务管理以及信息安全领域。从图1显示的调查结果来看,在CIO关注的重点问题中,IT服务管理的重要性为7.61,关注的普遍性达到97.5%,在四大领域中居于首位。这表示IT服务管理是目前中国CIO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方面,企业IT资产规模迅速增长; 另一方面,企业IT人员不足,而且素质较低,影响到服务质量,难以保证高可用性。如何发挥企业现有IT资源的更大效能?如何使IT与业务更紧密地结合?从IT服务管理领域面临的现实挑战来看,对业务变动、信息系统、服务管理等方面总体策略规划的考虑不周影响了IT服务管理的效率,从而引发了用户对可用性及业务连续性得不到保障的担忧,通过加强IT服务管理能够在多方面提升用户的信息化水平。
挑战三:灾备是各个行业的共同挑战,但也存在行业差异
虽然各个行业面临的挑战具有共性,但灾难备份是各行业关注的所有问题的惟一交集,各个行业对灾难备份重要性的认识不尽相同。随着国内数据大集中的延续,数据中心陆续建立,IT系统的风险日益加剧,而且风险导致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各个行业由于信息化建设内涵的不同及信息化所处阶段不同,对灾备认知表现出差异性。尤其在金融、能源、电信、教育等数据中心建设较早的行业中,灾难备份问题最为突出,CIO认为灾备挑战极为艰巨。
挑战四:能耗问题尚未引起中国CIO群体的高度关注
调研发现,与灾难备份、IT投资保护、服务器和存储等问题相比较,能耗问题基本居于CIO关注点的末位。
传统上,CIO与能耗绩效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尽管供电不足问题确实在一些地区已经比较严重,但是对于数据中心、信息中心等非生产型部门,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并不十分显著。
根据计世资讯的调研发现,目前只有极少数CIO了解企业IT设备一年的耗电量或者电费花销,电力的使用与费用的支出之间并不直接挂钩,因此信息部门通常对能耗问题并不很关注。另一方面,CIO还面临更多的挑战,对能耗的控制暂时并没有纳入重点规划。
当然,已经有一部分CIO感受到了能耗问题的重要性,比如,在一些数据中心,高密度的服务器带来了严重的散热问题,或者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放下更多的服务器,低能耗的产品已经开始受到青睐。
无论如何,绿色IT是大势所趋,而目前政府已经将能耗问题纳入中央企业的考核体系中,这将有效提高企业对能耗的重视,并相应地对市场需求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
挑战五:“信息孤岛”逐渐消解,服务器优化与维护成为重点
“信息孤岛”是中国企业IT建设中的痛点,它导致企业的IT资产很难被重用,资源浪费,信息不能共享。但随着信息整合的加速,传统的“信息孤岛”问题正在被消解和弱化。与“信息孤岛”相关的异构服务器整合、数据中心机房整合和异构环境管理等问题逐渐被CIO认为是较不重要的问题。
与“信息孤岛”相反,CIO对服务器优化和维护的关注程度比较高,普遍性和重要性都分别达到93.82%和6.57分(总分为10分)。这反映出,信息系统基础整合问题已经逐步获得完善,而进一步深度优化的需求已成为重点。企业目前拥有的服务器数量在急剧增加,服务器利用率普遍不高,优化和维护服务器资源,是有效利用现有投资、降低系统风险的有效解决方案,这是目前CIO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挑战六:业务流程的频繁变动、IT日益复杂,要求提高IT适应性
业务流程频繁变动已经成为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普遍性达到67.27%; 而认为IT日益复杂的普遍性则达到了83.64%。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业务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形势越来越复杂,而IT复杂程度增加,使得IT适应能力相对降低,从而影响到业务的连续性。
目前,信息系统对业务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是CIO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普遍性程度达到97.45%,这与业务流程的频繁变动及IT复杂程度增加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企业决策者需要在业务目标之上,缩短决策延迟、变化延迟与确认延迟,也就更加迫切需要提高IT适应性,要求IT系统更加灵活,以适应业务的变化需求。IT适应性成为用户利益的最新体现,IT适应性系统可以帮助企业轻松实现IT与业务变化同步,获得最大化的投资回报,不断以创新追求企业成长。
挑战七: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新环境,新一轮IT策略规划需求强劲
调研发现,用户普遍认为IT策略规划不完善,普遍性程度达到96%,重要程度也达到7.48分(总分10分),用户对IT策略规划的需求强劲。IT策略规划需求主要是由业务变化及IT进步催生的,在新的IT环境下,IT发展面临新的发展策略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导致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政府或企业间竞争的焦点,给政府或企业带来了整体业务流程改进的机会,甚至包括全球性的业务重组。信息技术的应用己从局部性应用上升为整体性、战略性应用,企业必须从整体上认识IT对本企业业务前景的影响,企业需要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中来寻找新的战略立足点。
针对变化与竞争的环境,企业迫切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IT策略、规划和架构,以支持企业的发展与创新,IT策略规划的重要意义正在得到普遍的关注与重视。IT策略规划是根据企业业务及应用需求,定义IT短期及长期需求,制定整体IT策略和发展路线图,以支持企业业务的持续发展。IT策略规划为企业带来的新机会将改变竞争格局,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挑战八: 服务产品化已被较为广泛地接受,但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服务产品化被用户广泛接受,接受程度达到93.5%。但是,服务产品化对于规范IT服务管理的价值,用户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要程度得分仅为5.56。
企业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后,普遍面临人员不足的问题,借助标准化、产品化的服务产品,用户将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员不足的压力,同时降低服务复杂性、提高服务效率,服务产品化是一种趋势。
目前,保险、电信和能源行业对服务产品化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是,随着产业的整合,越来越多的行业(如制造、电力、交通等)对服务产品化的重视程度将逐步提高。
挑战九:用户希望借助技术平台标准化,解决IT投资保护问题
IT投资保护是目前各行业CIO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IT投资保护问题的关注程度达到了93.45%。这也反映出,由于业务频繁变动、信息化对业务适应性较差、IT资产更新换代压力较大,IT投资得不到有效保护。
技术平台标准化(如SOA)能够有效提高信息系统的适应能力,延续IT资产的使用价值,SOA能够在现有应用系统上进行业务流程的更改和管理,所以无需投资新的IT应用系统。因此,CIO对技术平台标准化的关注程度也较高,有91.64%的CIO表示会关注技术平台标准化的应用。
其中,金融行业CIO对技术平台标准化的重要性认识程度最高,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对技术平台标准化的重要性评分分别达到7.35分、7.45分和8.57分。
挑战十:中国CIO对信息化的认知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调研发现,中国CIO群体在对信息化内涵的理解上,以及对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认知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CIO们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和对于现有业务的支持上。相应地,对于大规模进行信息化基础建设之后的优化提升、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考虑较少,而对于IT支持业务创新、形成企业在IT环境下独创竞争力的思考则更少。
另一方面,CIO群体对于很多信息化重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仅仅是在概念上认识到应该予以关注,但是对如何操作则缺乏进一步的规划和思考,缺乏有效的措施与解决手段。例如,尽管CIO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了重要数据保护的重要性,但是重要数据的保护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的数据安全等级分类以及权限控制人性化等实际问题却难以解决; 再如,大部分CIO对灾难恢复表示关注,但是在灾备系统建设中却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对如何建一个适合于自身应用特点的灾备系统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中国的CIO群体对于信息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对如何将信息化的提高与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缺乏深入考虑。IT管理提升是推动业务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手段,中国信息化的整体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