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杨洪和:做好CIO是个长期过程

2008-06-25 15:28:29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摘要: 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为了坚持而改变。CIO杨洪和从山东德棉集团到清华大学国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着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探索。
关键词: CIO

    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为了坚持而改变。CIO杨洪和从山东德棉集团到清华大学国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继续着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探索。

    “我一直在和信息化打交道,参加工作以来,始终致力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经历了计算机硬件由低级到高级的数次升级变化,也算见证了软件开发由低端数据表的应用到大型数据库的变迁。”面对着记者,看着杯中舞动的绿茶,杨洪和淡淡地说道,“我在山东德棉做了近十年的CIO,见证了德棉信息化的每一步。”

    信息化就是要有收益

    杨洪和始终坚信邓小平说过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认为信息技术要想真正助力于企业发展,就必须要转化为生产力。

    1989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杨洪和担任微机室程序员,当时还没有什么信息系统,一切都要从基础开始。

    其后根据企业内部的应用情况,杨洪和先后组建了PLAN2000、PLAN5000、Novell网络,并开发了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涉及企业管理的劳动人事、销售、原料、成品、物资、财务管理等方面。

    1999年,他任职德棉集团信息管理部副部长,提出信息化建设要密切联系实际,挖掘计算机作为管理工具的作用,在功能深入、性能优化等方面拓宽应用领域,使之进一步在科学管理、节约用工、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方面发挥作用。

    集团生产控制自动化、设计自动化就要与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真正连接,使集团系统层次分明,管理人员操作也会更加灵活。杨洪和认为:“信息化最忌讳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化而信息化,信息化要有好处,要能够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否则不如不做。”

    艰难的起步

    2000年3月,德棉集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式开始,虽然前期估计到要完成整个工程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但是最终历时六年才完成整个信息系统建设,依然让杨洪和觉得有点吃惊。“现在回头看,我的团队能够坚持走过2100个日日夜夜真的很不容易,回想下集团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情,我都历历在目。”

    如何应对21世纪的挑战,是当时德棉所面对的主要课题。经过调研,德棉集团全面引入ERP系统,当时的考虑是“利用系统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优化内部业务流程,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杨洪和说“上这套系统,投入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德棉就是要通过这套系统提升集团的竞争能力和反应速度。” 而这一艰巨的任务也就落到了杨洪和所领导的德棉集团信息管理部的头上。

    2000年的德棉集团计算机应用基本上处于个别单位和部门局部事务处理(TPS),以及基于DOS平台和小型数据库(FOX)开发,在财务处理、库存报表、人事工资计算、统计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每个部门的信息是相对孤立的,信息传递靠软盘或打印的报表,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很低。无论是硬件装备、网络架构、软件功能都已经不适应集团迅速发展和信息经济时代的要求。

    因为当时市场的软、硬件的技术条件不太成熟,人员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大家都对系统能否实施产生了疑问,所有这些全落在了刚刚组建的信息管理部身上,面对集团本部、各子公司等数百个应用岗位,及涉及到的较多的管理部门,计算机应用人才相对缺乏,跨企业、跨部门协调难度大。

    谈到当时的困难,杨洪和举了个例子。集团组织一个基础知识的培训,就是信息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白天做调研,晚上搞培训,经常搞得疲惫不堪,很多人顾不上家里孩子。

    在实际过程中,大量的协调工作使他也很无奈,搞培训需要组织符合条件的人员,就得逐级汇报,需要分管信息的副总协调分管人力的副总,再到各子公司的总经理,再到分管人力的副总,才能进行人员统计、岗位定义这些工作。工作效率低下,参与培训的人员积极性也不高。

    为此,集团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计算机应用领导小组,以信息管理部为专职部门负责系统建设的各项事务。采用先集体研究讨论,后出台政策,各个击破的方式进行。确立了先进的系统目标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保障应用稳步进行。

    按照当时的调研设计,将管理信息系统分为9个子系统,在本部及7个生产型子公司进行实施。还有大量的培训任务、机房建设、网络布线等工作同步进行,而当时信息部人员只有从子公司抽调的不过5人。系统调研开始后,信息部全体人员,加班加点工作变成了家常便饭。及时出现在实施现场。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季,无论是在近郊的企业,还是到远离家乡的公司,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信息部的人员。

    流过的时光

    六年的时光,化作了一笔笔的记录,留在了杨洪和的履历中,留在了德棉信息化的历史里。通过实施信息化工程,德棉实现涵盖企业决策、生产、管理、财务、营销、考核等多个环节的信息系统,自建了网站、邮箱系统,网络存储备份系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实现了信息和决策的及时准确集中化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2003年,德棉管理信息系统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杨洪和介绍,德棉集团网络系统分为内部网、外部网、互联网三大部分。内部网用于处理集团内部所有生产、经营数据信息及内部保密信息;外部网实现集团与各子公司数据报表的上传及外部信息的综合处理。各子公司分别建立相对独立的局域网,与集团信息处理中心内部网相连,组成集团信息系统主干网。

    其后德棉集团网络在管理层面全面应用的同时,内部向生产自动化、设计自动化等方面延伸,外部实施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系统,并通过电子商务的逐步使用整合系统资源。

    新技术带来的思考

    在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同时,杨洪和也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高峰期,先后获得多项集体和个人荣誉。这里面有:山东省纺织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和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信息化100强企业杰出CIO;中国制造业优秀CIO;科学技术部E-works;德州市优秀首席信息官。

    对于杨洪和来说,在企业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而对制造业信息化有了独特的视角和认识。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因为行业特点不同,发展状况不一致,总体不如服务业、金融业发展得迅速。就纺织行业而言很多企业还处于传统的制造模式,缺乏管理基础,没有上升到用信息化去提升管理的程度。

    杨洪和感到,作为制造企业的CIO有必要抓住时机及时的提升自己。要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把视角从单一企业放宽到整个行业,站的有高度才能看的更广阔。

    杨洪和对德棉信息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始终在进行思考,认为像德棉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中应加入,供需链敏捷管理、现代物流、企业建模与工作流管理等新技术实现企业流程和绩效的全面掌控。

    供需链敏捷管理,就是企业构建整合供方、需方等实体,能够实现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要能够实现围绕企业需求,开展供需协作、系统资源调度与优化利用、过程管理与控制的系统。

    现代物流就是制造业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现代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系统仿真、网络化分布式库存管理与控制、运输管理与优化、物流实时跟踪等核心技术实现企业零库存。

    企业建模与工作流管理就是从多个角度、用一组优势互补的模型来描述企业这个复杂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给企业拍CT。借助于过程模型分析与仿真,规范与重组业务流程,实现经营过程集成与业务流程的协调优化运行。

    2006年,德棉集团管理信息化工程基本结束,杨洪和认为自己在新技术面前已经落伍了,该是给自己换思维,进行充电的时候了。

    从企业到校园

    杨洪和来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参加战略管理与产业信息化专业研究生学习并开始了在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工作。

    杨洪和认为,通过系统的学习和锻炼,能从企业信息化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对德棉这样的传统企业,如何在产品设计与生产的智能化、敏捷化、柔性化和精益化方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如何在企业决策、资源整合方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他继续面对的重大课题。

    企业信息化服务理念、产品功能、技术手段等方面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传统制造业的CIO们是一个新的挑战,“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又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的流程,对于个人成长或企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无疑都是一种有效的提升方式。

    “对于未来,没人能做出准确的预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的人生还将和企业信息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也就是我一直的坚持。”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