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张富民:征战统计信息化

2008-07-23 10:02:56  来源:中国计算机用户

摘要:作为一个CIO,张富民展望将来的某一天,人们都不再谈论信息化,而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信息化的思路和方法工作,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常态,没有信息化的工具手段,没有信息化的观念,人们
关键词: CIO

    做CIO很难,做一个好的CIO更难,做一个统计信息化的CIO难上加难。

    北京市月坛南街75号,一幢灰白色的十层建筑,外表看似普通,内在却蕴藏丰富。

    因为,这里就是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所在地,在五层,两个近两百平方米的数据中心正在搭建,在六层,一个近百平米的超大屏幕主控室也正在装修。比邻旁边的,则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主人叫张富民,负责掌控计算中心的就是他。

    很多人都知道,每个季度公布于众的CPI、PPI等统计数据是出自国家统计局,但未必有多少人清楚,这些统计数据的生产过程就在这里举行。一张铺至全国各县的广域网,上百台嗡嗡作响的服务器,成千上万的统计数据在此汇聚并处理,最终得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结果—CPI本月同比上涨5.7%。

     在张富民眼里,这些统计结果看似简单,背后却埋藏着许多人的辛劳和汗水。作为负责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建设的他,在过去的12年里, 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实在太多了。

    从PC维护起步

    12年前,张富民刚刚研究生毕业,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只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因为,在计算机技术上有着令人羡慕的天赋,加上后天的勤奋,张富民从来就显得卓尔不群。所以,在毕业找工作时,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联想、方正都对他有意向,当然,还包括国家统计局。

    对于张富民而言,国家统计局的面试令他至今难忘。主考官第一句话就问他,你会抽烟吗?张富民说会。烟一抽起来,气氛就舒缓多了。后来张富民才知道,主考官是位司长。老司长问,你会点什么?张富民说,当然是计算机了。又问,还会什么,张富民想了想,说写文章,因为曾经当过校报记者。老司长笑了笑。随后,张富民参加统计局的一个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很快,他也没怎么琢磨就把工作协议签了。就这样,张富民开始了自己的统计信息化生涯。

    进入了国家统计局不久,组织上安排他到西藏锻炼。

    来西藏的第一天,张富民有了高原反应,加上伤风感冒,住进了医院。送张富民去的司长很着急,试图劝他回京。但是张富民觉得自己来了没干什么就回去了,太丢人,决定挺住。

    出院之后,张富民开始为西藏统计局建局域网和广域网。西藏七个地区,张富民去了五个。在西藏的三个月,张富民经历了自己有生以来最大的生死劫,大病了一场,出了一次车祸。但他做成了几件事,其中包括让西藏统计局连上国际互联网,比当地的电信还要早。

    结束锻炼后,张富民开始正式进入“角色”—救火员,即PC维护。那个时候,统计局哪里有故障,哪里就会见到张福民的身影。别人的打印机卡纸了,不能上局域网了,都是张富民的差事。尽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难度不大,却解决了别人的大问题。

    在日复一日繁琐的工作中,张富民并没有消磨自己的意志,而是积极地找寻到了用户的价值和工作的乐趣。因为,他始终在用座右铭激励自己: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做事情要比别人多想一步。一万年太长,只从每天开始;事情那么多,就从手边的做起。

    创新直报系统

    在做了一段时间的“救火员”后,张富民开始了其在国家统计局的顺利发展。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网络运行管理处处长、应用开发处处长、统计资料管理中心副主任,直到目前的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副主任。

    这一路的顺利征程,并非张富民运气有多好,而是因为他的勤奋务实和勇于创新,为统计信息化工作做出了数不胜数的贡献。

    张富民曾经出“委局相连,上下相接”的思路,在统计信息网络基础之上成功地实施了国家经贸委信息中心的广域网建设工程;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国统计局长会议视频直播的理念并付诸实施;他还提出开通领导干部移动办公服务的解决方案,解决了领导和同事们出差甚至是出国时无法第一时间掌握各种信息的老大难问题,做到了“信息尽在指尖”。

    在今天的IT技术看来,这些事情可能都不算什么新鲜应用,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但必须指出的是,张富民实施这些事情的时候,社会上其他企业或单位几乎很少有人在使用。在他看来,统计工作的信息化一直是走在各个部委的前面,因为统计工作的具体业务与信息化的手段结合得非常紧密,离开了信息化的工具,工作可能就寸步难行。

    最早的“创新”可以追溯到1983年,那是国家实施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就已经开始采用大型计算机处理数据了。所以,张富民总结,统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基本保持一致的,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国家统计局都会主动去尝试。

    企业直报系统就是一个例子。1998年,国家统计局在张富民的主导下,利用互联网建立起了企业直报系统。在传统的统计数据报送系统中,全国各基层统计局深入到企业采集数据,然后通过内部网络逐级上报,最终汇聚到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

    而企业直报系统,则是省去了所有的中间环节,国家统计局把网络接入到全国各大企业内部,企业通过互联网直接把数据报送到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这样既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也减少了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误差,对于提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质量意义重大。

    张富民强调,1998年的时候,互联网对于普通大众基本是陌生的,在当初提出利用互联网建立企业直报系统时,业务人员都以为这个东西没多大用处,更有甚者觉得,用互联网做统计业务就是瞎胡闹,花那么多钱无非就是买个玩具而已,根本不值得去做……

    如今回头看这些,大家都佩服张富民的前瞻意识,也都认识到了互联网对于统计业务的重要性。如今,国家统计局企业直报系统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六万家,根据计划,这一数量还将扩展至五十万家。

    没有永远的困难

    信息化的工作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技术的、管理的、沟通的不一而足。在张富民的经历中,技术上的困难并不是困难。哪个程序编得不好,可以不断改进完善,只要有学习的愿望,有把事情做好的决心,技术上没有真正的困难。

    可以称得上困难的,则是信息化过程中,业务人员的不配合、不理解。张富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应对的捷径,只有耐心地花更多的时间去沟通。在沟通的时候,大家对于信息化的意识不一样,各自的专业出身也不一样,你学英语,他学法语,有效的沟通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所以在统计信息化的工作中,业务人员需要增加信息化的知识,而张富民也积极奋进,不断地学习统计业务知识,在慢慢地磨合过过程中,沟通逐步顺畅起来,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所谓好事多磨就是如此。

    与很多CIO不同的是,张富民认为如果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所谓真正的困难,其实也都不算什么困难了。回顾过去十年的信息化历程,无论业务人员还是IT人员,每个人身上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

    具体而言,在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发布各个环节的变化也是如此。采集方面,如今的统计调查员很多都是直接拿着笔记本或PDA,现场直接把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传输方面,从原来的报磁带、软盘、光盘,过渡到低速、中速、高速的网络,而且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建设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发布方面,统计局的观念也在转变。以前所有统计数据的服务对象集中在领导或者国家各部委,而现在则扩大到了公众,服务手段上也在更多转向了互联网。

    CIO is over?

    曾经,美国《CIO》杂志对CIO的发展趋势作了一个另类的解释:CIO is over,认为CIO这个职位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

    很多CIO对于这个悲观的看法避而不谈。在张富民看来,这其实是点出了CIO的发展困境。

    目前,国内CIO群体确实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技术如何业务更好的结合,如何站在业务的角度重新界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如何确立一个信息化的发展愿景。

    这些挑战其实是要求CIO是个通才,或者全才,不仅要比一般人更懂业务,还要比一般人更懂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CIO is over是指没有人能完全符合CIO的标准。所以,张富民也感叹,做CIO很难,做一个好的CIO更难,做一个统计信息化的CIO难上加难。

    不过,一切还得从眼前的工作实际出发,所以张富民更愿意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当每个单位或企业没有CIO职位的时候,恰恰是信息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时候,这个时候,IT都像水电一样开关则用,不需要CIO去规划指导,或者说,每个人都是CIO。就像电气化革命一样,如今生活中已没人谈论这个,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在自在自如的使用电气化,电气化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

    作为一个CIO,张富民展望将来的某一天,人们都不再谈论信息化,而是自然而然地按照信息化的思路和方法工作,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常态,没有信息化的工具手段,没有信息化的观念,人们就无法生存。这个时候,不仅是全面信息化的时候,也是信息化升华自己的时候。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