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蒋明炜: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与探讨

2008-04-30 16:11:26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 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过程可以分成: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78年到8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提出改革开放的头十年)、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这三个阶段。追随着制造企业的制度变革
关键词: 制造

    由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主办的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高峰论坛4月26日在北大隆重举行,150多名政府领导、企业CIO、媒体界朋友参加了此次活动。蒋明炜先生受邀发表了名为《中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与探讨》的演讲,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谢谢给我这个机会,我从事信息化工作有几十年了,论坛的主办方让我对过去的历程做个回顾,那我就在这里和大家谈下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三十年历程的一点个人体会。
    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过程可以分成: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78年到8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提出改革开放的头十年)、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这三个阶段。追随着制造企业的制度变革和信息化的历程,我们回顾一下30年制造业信息化的变迁、经验和教训。
    第一阶段,78年到88年,这时候90%的企业隶属国家各工业部、省市工业局,企业领导是国家干部,和现在公务员一样,称呼也是什么科长、处长。市场环境呢,当时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计划经济还十分普遍,销售员是老大,采购员要围绕他转。那时我们一年开两次订货会,确定一年的采购计划,根本做不到零库存,当时恨不得能将一年的需求都采购来,市场基本处于短缺经济。这时也出现了一些财务电算化、MRPII等。信息化处于培育期,信息技术上,还属于主机终端系统,几乎都是封闭系统,每家信息化产品都有各自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对信息化认识也不足,单纯技术观点,技术主宰整个项目的实施,重硬件轻软件十分严重。国家当时还是比较重视提倡信息化,提供了专项研究资金。也出现了一些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厂。
    到了九十年代,多数的工业部开始解散,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民营企业兴起。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过剩经济,竞争力加剧促使企业有了变革的愿望。这时候,ERP比较热,信息化处于发展期。信息化技术上,出现了客户/服务器,系统走向开放,这时的操作系统有UNIX、Windows,数据库有ORACLE、DB2、SQL Server等。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也以适应竞争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这时候也开始提倡“一把手”政策,企业一把手要参与信息化进程中,并切实负责。但还是和八十年代时期一样重硬件轻软件。这时期,一大批企业实施了ERP,出现了一批示范项目。而国产软件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国家的863/CIMS计划对于推动信息化非常有帮助。 国家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1世纪现在只过了八年,这八年中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形成,政企分开。市场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很深入,过剩经济突显。在加入全球经济体系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信息化大国,企业面对着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这阶段的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电子商务的ERP,协同制造。应该说此时的制造业信息化处于成熟期。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系统,很多应用基于互联网络,系统进一步开放。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看待信息化,实施管理变革,管理咨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成效上来看,通过信息化,改变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提高组织效率和流程效率,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商业智能(BI)开始应用。从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国家加强对信息化的推进力度。
    现在,我再谈下信息化发展中受人们关注的几件大事。
    本人曾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三个三分之一”的观点。当时中国企业在企业制度、市场环境等都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国际信息化公司进入中国,并不了解中国国情,开发的软件不适合中国使用。于是我便提出“国外MRPII软件三分之一可用,三分之一修改后可用,三分之一不可用”。提出之后受到这些外国公司的强烈批评,他们每次开发布会都要先批判一番,到现在还在批判。他们认为我的说法是保守的,说我是“闭关守旧的代表”,不过一些国内公司却将这个“三个三分之一”作为自主开发ERP的依据。不过后来国际公司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改进。现在这个学说已经不适应了,因为中国的市场环境发展了,国际公司在进入中国前也都做了充分调研。有一家国际公司进入中国曾连续几年没有卖软件而是一直在做调研,这一点让人很佩服。
    九十年代出现了“MRPII过时论”和“MRPII不过时”的争论。九十年代初Gartner Group提出ERP的概念,国内纷纷提出“MRPII过时论”。直至2006年业界盛传“从MRPⅡ发展来的ERP,由于设计过于复杂,供应商已不愿意去涉足,MRPⅡ系ERP最终走向没落,甚至消亡。而进销存加财务的ERP才是目前用户的真正需求,实施效果也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这种说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
    后来又出现了“ERP过时论”。Gartner Group对ERP的新定义提出了ERPII的概念,又有人认为ERP也过时,终结ERP、ERP是明日黄花……各种言论非常多。我本人认为ERP只是代表一个领域的名称定义,频繁变更是毫无意义的。一个技术领域的名称应该定义与时空无关的该领域研究的范围、内容、目标。 MRPII/ERP的定义带有过多的时空和历史的色彩,因此不断受到攻击就是理所当然。其实MRPⅡ也好,ERP也好,它只是代表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这一门类的技术。社会是发展的,不能因为技术的进步而频繁地修改其名称,陷入无休止的名称之争中。名称仅仅是个“符号”,既然大家有了一些对它的共识,也没有必要频繁的更名。
    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国内大批财务软件公司像用友、金蝶等纷纷进军中国ERP软件市场, 形成了中外企业群雄逐鹿的局面。
    我们必须认识到,科技部主持的863/CIMS,及863先进制造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软件开发、应用示范,这些对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普及提高功不可灭。而党中央、国务院对制造业信息化始终高度重视。1997年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2002年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2007年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现在制造业信息化中存在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信息主管甚至还不知道ERP的精髓是什么。ERP的精髓是什么?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和采购提前期;降低库存和在制品资金占用;提高准时交货率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生产能力,减少加班工时;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金周转率;提高生产经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共享性。如果没有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技术,没有MPS、MRP、SFC、CRP、JIT,没有良好的供应链计划协调与优化,要想目标是做不到的。所以生产管理,供应链的计划协调与优化,是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
    我认为中国物流和资金流是不同步的。公司发了货,接货方却并不马上付款,他总是往后推。三月付二月的货款,四月付三月的钱……而不付货款,货虽然发了,但不能开发票,财务不能入账,不然就对不上账了。企业内部白条风行,不见采购发票不能入库,不开销售发票不能出库,企业内部各种限制条件不准入出库,造成最基本的库存数据不及时,不准确。库存不准,导致生产、采购计划,生产调度,成本核算缺乏依据。物流、财务没有为ERP的深入实施创造条件。
    另外,用信息化手段模拟手工成本,费时、费力,核算也不准确。成本数据的采集基本不依赖物流系统的数据,人工录入大量成本数据,由于数据不准又无法进行校对。成本失真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且缺乏成本分析,成本控制。
    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也存在诸多问题。没有把信息化作为企业的战略来抓,没有与企业的管理变革相结合。“穿新鞋走老路”与“削足适履”的现象同时存在。没有得到高层领导的支持和中层领导的积极参与。重视技术,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轻咨询服务,仍然存在。
    好的,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