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关于CMA当前IT系统建设面临三大问题的初步思考

2008-08-18 15:11:11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信息系统建设是当前气象行业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目前存在的“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缺失”、“系统运行维护工作重视不够”以及“相关管理规范基础的简陋”等三大问题,困扰着信息系统
关键词: 信息化

    信息系统建设是当前气象行业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目前存在的“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缺失”、“系统运行维护工作重视不够”以及“相关管理规范基础的简陋”等三大问题,困扰着信息系统建设,并导致风险大量存在。笔者试图运用现代IT管理理念和模型,对上述三大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解决途径。

    1.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的缺失

    1.1 全局总体架构设计中间环节的缺失
  近十年来,随着政府防灾减灾工作力度的增大,我国气象行业一直处在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热潮中。笔者做为亲历人,近年来连续参与了若干不同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并多次参加其它项目的设计评审、系统测试及验收等工作。其间逐渐发现一个问题:在仔细阅读不同项目或同一项目不同阶段编写出的技术文档时会发现,不少项目存在定位不清、项目与项目之间功能范围重复、资源交叉、文档撰写思路不够清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蒂是因为在各系统立项建设之前缺乏一个系统科学、协调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特别是缺乏具有全局性的总体架构设计。

  事实上,我局自2003年起,举全局之力以数年时间完成了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在其基础之上配套进行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工作,该工作一直延续至今。上述各项工作对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无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各项重大项目的设计工作,无一不是以上述工作的成果为主要指导文件和参照蓝本的。然而遗憾的是,在笔者先后参加的几个设计小组中,以及听到的其它小组设计人员的感受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种在设计时心里没底,设计依据(需求)不充分或不牢靠的感觉;一句话,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拍脑袋”搞设计的情况。笔者曾于2007年上半年参加过“业务技术体制改革骨干培训班”,时间不可谓不充裕,教师不可谓不尽力,教材不可谓不丰厚。笔者在其后参加的各个项目设计文档编写过程中,也曾翻阅过这些教材,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参考,特别是设计依据。但可惜的是,这些教材总给人以过于概念化的感觉,相对而言缺乏可实际操作的相应内容。通过询问其他参与设计的同事,他们或多或少也有相同的感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遵循的战略发展规划及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相关文档,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种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来说,虽然可以做为参考性文件,但尚不足以支撑相关的设计工作,也不足以作为设计依据。

  此外,在目前及以前的各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所关注的所谓“信息”基本局限在气象观探测信息、预报业务产品信息以及服务产品信息等(即通常所说的“气象业务信息”)方面,而对其它信息的关注则相对较少甚或没有。其实如果将气象行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的话,需要关注的信息应远不止于此,除了气象业务信息之外,还应关注系统状态信息、财务信息、设备信息、人事信息、办公信息等,而目前这些信息都仍处在尚未被关注的混沌状态。随便举个例子:试想眼下如果想全面了解一个专家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呢?首先需要到该专家所在单位的人事处,调取其人事档案,以了解其大致身世、所受教育程度及大致专业水准;然后需要到该专家所在单位的业务处及科技处,了解其过去及现在所承担的业务及科研工作的具体情况;还需要到财务结算中心去了解该专家过去及目前承担的项目及课题的财务执行状况;还需要到其所在单位的行政办公室了解其日常活动等相关情况,等等。所有这些信息散布在各个职能部门,各自相安无事,孤寂地沉睡在几台不起眼的PC机磁盘里,等待着被人们检索。这些信息,可能在狭义的业务工作(即气象预报业务及科研)中的直接作用不明显,但对于管理工作却很重要,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将能在相当程度上提高行政(即管理)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整体气象业务的工作质量。目前IT界流行一句口号,叫做“管理创造价值”,而现代化的管理,离开这些信息的综合运用,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即便从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角度看,也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上述这两个现象,看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即所谓“全局总体架构设计中间环节的缺失”。

    1.2 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内涵、重要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行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指在行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管理需求、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从全局总体架构的角度对未来3-5年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以全面系统地指导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行业及各部门业务和信息化现状,提出信息化总体需求和总体目标,制定未来主要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设计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包括信息系统功能架构、应用软件与数据架构、基础设施平台架构等),制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策略与路线图,统筹规划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分析与防范信息化风险等部分。[1]

  参照2006年中办、国办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笔者认为,气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内涵应当是:“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改变传统业务模式,努力促使管理水平、生产力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2] 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信息化战略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加大创新力度,引入先进的研发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构建基于协同工作的信息系统等途径,合理有序地改变行业传统落后的业务模式与业务流程,提升行业的整体服务能力。

  如前所述,现代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核心是总体架构,主要理念是通过从全局角度审视架构设计,对未来3-5年整体信息化建设中一些大是大非的业务与技术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确保未来3-5年无论开展什么项目,都能够始终以规划设计出的总体架构为纲,遵循既定的技术路线统筹实施。按照其他行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总体架构一经确认,在3-5年中不应随意改变,以保证系统稳定运行与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按照如图1所示的业界主流的信息化规划(EA)方法论,完整的企业(行业)信息化建设,自上而下依次顺序应当是:业务与信息化战略制定、企业(组织)架构(EA)设计(含业务架构、应用与数据架构、技术基础设施架构等)、战略实施路线图、年计划实施路线图,最后才到项目的具体实施。

 信息化规划(EA)方法论

图1 信息化规划(EA)方法论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气象局在开展具体项目建设前,确有必要在全局范围内有一个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以确保项目实施统筹协调、思路清晰、井然有序。

  概括而言,信息化规划所要做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1)从全系统的层面制定业务与IT战略;

   (2)依据战略与现状设计出包含业务架构、应用与数据架构、技术基础设施架构等在内的完整、明确的高层架构蓝图;

   (3)通过差距分析确定待实施项目,并制定清晰的分步实施路线图。

  十六大、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都把信息化工作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相当长时期内的十分重要的工作。所谓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做为新的生产力,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资源重组,优化行业结构,增强行业实力,提高行业水平。[3] 气象系统,从广义上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系统成败的关键。而合理科学地对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设计并贯彻实施,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前提。过去(直到目前)我们的目光主要集中在气象观探测等与气象预报直接相关的信息上(实际上仅就这些信息资源而言,我们的规划工作也远没有做到位),忽视了那些与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其它信息。很难想象,在没有对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充分地综合利用的情况下,单凭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以现有有限的人力资源,能够在本质上提升全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而如果没有“一流的管理”,我们所提出的“四个一流”(技术、装备、人才、台站)的目标又如何实现?又如何能够长久地维持并发展下去。所以,充分地利用这些与管理相关的信息资源,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也是气象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而所有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对气象行业所有重要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地规范化设计。

    1.3 意见和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并落实统筹规划,其中应当重点加强气象信息(广义上的)资源的整体规划,以及各部门(不仅包括预报和科研部门,也同时包括财务、人事、业务管理等职能部门)的应用架构设计工作,夯实基础,以利后续具体工作的顺利展开。

    2.业务运行维护工作重视不够

    2.1 问题的提出
  新的业务需求随着事业的发展不断涌现,将若干相似的业务功能归并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然后以项目建设的方式予以实现,是很多行业部门满足业务需求、实现业务功能的最直接和常用的方式之一,气象行业也不例外。然而笔者发现,历年来在接触到的所有建设项目的设计活动中,几乎都存在同一个问题:所有系统的设计,无论品质高下、文字详略,都是只涉及到系统的功能、性能、具体实现路线、建设经费预算、建设周期等等,此后便戛然而止;至于系统建成后应如何运行、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环境及人力资源保障、运营成本大致的估算、系统的能力极限指标、以及如何保证系统及时满足新的能力需求等等,设计文档中大都没有谈及或谈得很少。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与国家层面上政策指导的偏差、规范要求的不甚合理(甚至陈旧)、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多审批以及长时间以来我们所一直沿用的惯性思维有一定关系。长期以来,政府行业的系统建设和系统维护的资金分别来自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前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财政部的审批和拨付;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审批手续的不同、可获批准的难易程度不同、资金数量的不同,甚至于行文内容、格式的不同,导致系统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之间的严重割裂,而这两项工作原本是一个连接十分紧密的整体。此外由于政府行业多以项目建设方式实现业务需求,而因其自身特点及多年的惯例决定,项目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局限在系统建设本身,从而导致了系统在设计阶段的主导思想和主要目光集中于系统业务目标(即业务功能)的实现,而对于这些业务功能实现的代价、维持这些业务功能运行的成本、以及如何持续改进和改善业务功能等问题,则所涉甚少甚至根本没有涉及。

  因此,项目建设系统设计阶段中业务运维工作重视不够乃至被忽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2.2 运维工作的范围和重要性
  就系统建设而言,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侧重点。政府行业通常采用项目建设的方式实现系统建设,而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关注重点是系统建设本身,该模式将系统建设过程视为具有若干环节的矢量,并根据各环节的特点,将该矢量分成:立项→分析→设计→实施→验收→运行这六个阶段(见图2)。

IT项目过程


图2 IT项目过程

  可以看出,该模式在阶段划分方面具有很强的项目建设特点,即:一切围绕着建设,一切关注于建设。相比较而言,系统建成之后的工作全部被纳入到业务运行维护阶段,而这部分工作在项目管理领域内,不是关注的重点。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