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浅谈对我国气象行业信息化的理解

2008-09-10 10:56:57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的一次新的社会革命,如同动力技术和能源在工业社会中的主导作用一样,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新的生产力的形式作用于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中。我国气象行业的
关键词: 信息化

1.引言:何谓气象行业信息化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将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十七大报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强调“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由日本社会学家Tadao Umesao(梅倬忠夫)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首次提出, 70年代后期西方社会开始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等概念。我国于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气象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系统,依照上述定义,气象行业信息化应当是指:
  信息技术的广泛合理应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持续优化,实现行业内部各种资源的优化和重组,促进行业内部结构(首要的是业务和管理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以不断提升气象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过程。
  在这里:“信息技术的广泛合理应用、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持续优化”是过程,“实现行业内部各种资源的优化和重组,促进行业内部结构(首要的是业务和管理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是结果,“不断提升气象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过程”则是要达到的效果和目的。

    2.气象行业信息化的内涵
  根据对我国气象行业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分析,笔者对气象行业信息化的认识如下:
    2.1 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是新的生产力
  要把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当作新的生产力看待,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充分挖掘出信息的价值,发挥信息的作用,以达到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息资源不单指气象业务科研工作所使用的观/探测信息及业务系统所生成的产品信息(下称“业务信息”),也包括与管理工作相关的各类信息(如:设备运行状态信息、人事信息、财务信息、用户信息等,下称“管理信息”)。更加需要指出的是:单纯重视气象预报服务,忽视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是未得信息化要领的表现之一,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管理理念和手段的落后,管理效率和效能的低下,直接影响和制约气象业务系统的效率和效能,抑制业务和科研人员能力的发挥,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
  十九世纪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二十世纪凯恩斯提出的“资本创造价值”,以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管理创造价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以及人们的认识演变。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离不开准确的信息以及有效而充分的使用;所谓“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形成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新的管理体系和系统,以提升业务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各部门人员的能力,将是气象行业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突破点之一;而这一切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信息的充分利用。仅从这个意义上看,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也决不仅是枯燥无味的数据以及与驿车、算盘无本质差异的用于通信和加工处理的工具,而是能够产生巨大附加值、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的新的生产力。
    2.2 以不断增强行业活力为气象行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始终是多样化、全方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技术的局限,使得气象部门只能以满足社会公众的共性服务需求为工作的主要内容,难以形成个性化气象服务的服务能力。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政府及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内容、方式及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加深,对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气象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成为可能乃至现实,也使得气象部门大幅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全方位满足政府及社会公众各方面的气象服务需求成为了可能。
  这里所说的全方位满足各种气象服务需求的能力,实质上就是气象行业应对外部多变世界的能力,是对气象行业旺盛活力的要求。因此,气象行业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提升行业自身的活力。
  必须指出的是,气象行业自身活力的增强,是建立在拥有雄厚而健康的自身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的:
  ——它必须拥有延绵不绝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开辟新的方法和途径,以不断提高基本气象预报的质量和水平;
  ——它必须具备周密完备而及时的业务运维系统,以及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持续完善优化机制和能力,以使业务流程和业务系统始终处于健康的运行状态之下;
  ——它必须具备高效率和高效能的管理能力和灵活敏捷的服务机制,以及时应对并满足外界的各种服务需求,并处理内部出现的各类问题。
  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气象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应用,使得上述这一切成为可能。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
  ——气象业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速度大幅提高,综合有效应用各类信息资源的手段日益丰富,能力迅速增强,从而使得过去只存在于气象学家头脑中的种种方案和设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效率大幅提升,从而使得管理结构和管理流程的更加高效和合理化成为可能;
  ——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系统的运营维护成本大幅降低,并使得这些系统在功能及流程等方面的持续优化改进成为可能;
  ——定制产品的快速设计和制作成为可能;而对用户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有效分析,可使得气象行业能够及时了解用户的各种需求,并通过各种常规和定制方式制作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从而满足政府及社会对气象行业不断更新和增加的服务需求。
  凡此种种,还可以列出许多。这些可能的逐一实现,最终将实现对气象行业能力和活力的逐步提升。
  所以,气象行业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特别是自身活力,以使得做为公益性行业的气象部门能够名副其实地担当起公益型服务的责任。而信息化对于气象行业来说,则是通过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包括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持续不断地优化调整(甚至重组)业务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来实现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充满荆棘的坎坷过程。
    2.3 气象行业信息化的关键是信息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基础是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以产生出高附加值的效果或产品;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可能:
  企业的财政信息、人事信息、原材料供应及库存信息、产品生产信息、客户订货及供应信息、物流信息等各种信息的综合有效应用,形成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对该系统的有效运用,能够大幅度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从而以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效能,增强企业的活力。
  同样,自然地质地理信息、行政区划信息、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城镇及乡村建设信息等诸多信息的有机的综合应用,形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而气象观探测信息、气象预报(气候预测)信息、气象灾情信息等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用,又产生了新的气象服务系统——决策服务系统,从而满足政府及政府行业在国家行政决策方面对气象服务的特殊要求。
  所以,气象行业信息化的要旨,是运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有机而有效地综合使用气象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其它信息资源,不断地挖掘其内在潜质和价值。这里所说的信息资源,不只包括业务信息,而且包括管理信息。
  前面已经谈过,信息化的特征是以“融合”来创造价值。而在此处,所谓“融合”就是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即:以各类信息资源的综合而有效的应用来创造出新的价值。然而,综合应用信息资源的前提,是对信息资源的全面、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很难想象,面对一大堆用途不清、单位不一、要素不准、格式各异、来路不定、频次混乱的数据(信息资源),如何能够快速有效地将其综合应用起来。
  因此,气象行业信息化的要旨,是对各类信息资源充分有效地综合应用;而应用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则是对现有和潜在的气象信息以及其它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即信息资源规划(IRP)。

    3.几个可能存在的理解误区及当前需要重视的问题
  气象行业近年来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笔者经过分析后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与建设的参与和主导者在对信息化的理解上存在若干误区有关。限于篇幅,择要简析如下:
    3.1 几个可能存在的理解误区
   (1)误区之一:信息系统是气象预报业务的“支撑系统”
  事实上,气象预报业务系统本身就是信息系统。
  的确,目前的气象预报仍然需要预报员具备丰富的预报经验,数值预报系统至今尚未发展到能够替代人工预报的程度,但“数值预报是未来气象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向”,这是全世界气象行业(包括我国气象行业)的共识;而我们同时知道,数值预报是典型的、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集信息技术、气象知识及气象观探测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信息系统。也就是说,未来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将是基本摆脱主观因素的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较为充分的信息系统;目前的预报系统从信息系统角度看,不过是技术和资源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而已。
  所以,以“目前仍需要具备相当丰富的气象知识及预报经验的人(预报员)来完成预报”为由,将气象预报业务视之为有别于信息系统以外的专业,并将信息系统定位为这种专业的“支撑系统”(即:为该专业提供现代化的最新技术支持),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气象知识和预报经验也是宝贵的信息资源,只不过这些信息目前仍仅存在于预报员的头脑中,是一种隐性信息资源、难以复制、难以被广泛使用而已。一旦这些信息资源被显性化并被有效地运用(数值预报就是典型的应用),上述误解的基础便随之崩溃了。现在全世界气象界都在倾全力进行的数值预报研发工作,正是在进行所谓“隐性信息的显性化”以及这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而这正是气象业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可能是因为持此见解者无意中将信息技术与气象信息及相关信息资源割裂开来,将信息系统单纯当作一系列排列有序、令人眼花缭乱的新鲜技术产品,这些技术产品对于气象业务的自动化、减轻预报员及气象学家的劳动强度颇有帮助(即所谓“支撑作用”),如此而已——实际上是将气象行业信息化理解为业务装具的计算机化;而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如同将主战坦克定位为步兵进攻时的搭载工具,没有认识到坦克集结成集团军后所产生的在突击过程中的巨大威力一样,将信息技术与气象信息资源割裂开来将导致信息技术的巨大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因为持此见解者忽视了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出高附加值的能力——犹如发动机与燃料的结合能够产生出动力一样,而这个能力恰恰是推动当今信息社会进步最为基本的动力。
  我们把气象知识、预报经验和技巧等全部理解为气象信息资源(实际上本来就是气象信息资源),那么信息技术与气象预报业务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等同于信息技术与气象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按照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两者的关系不是孰主孰仆、孰皮孰毛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如将二者硬性分开并定位主次,那就背离了信息化的基本规律。
    (2) 误区之二:信息化工作是IT部门的专职
  信息化工作不单是IT部门的职责,更是业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和职责。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就是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业务架构、业务流程乃至业务系统持续不断的优化调整以适应外界需求的过程。这一过程非但需要相关业务部门中熟悉业务工作、了解系统、流程及架构中存在的缺陷,并洞察这些缺陷的产生原因的业务骨干的倾力参与,而且需要相关业务部门的业务主管及骨干的决策甚至主导。没有了这些人的参与和主导,信息化工作对于业务系统而言,就成了盲人瞎马,无的之矢。
  所以,业务部门应当全程参与信息化建设工作,而且从中应当起到主导作用。
  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联想集团的ERP引进项目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案例之一。
    (3)误区之三:信息化就是装备的计算机网络化
  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但信息化绝不仅仅是装备的计算机网络化;通过网络和计算机,人们能够快速获取信息、高速处理信息、综合利用信息,从而产生出高附加值的工作效率和产品。如前所述,在信息化过程中,以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有机结合,是产生能够变更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部门效能的新的生产力,而绝不仅是一堆新的装具。
    (4)误区之四:信息化建设等同于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通过一系列信息系统的项目建设而得以逐步实现的,然而在项目建设之上,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指导思想、合理的工作规划及实施步骤;即:应当首先完成战略规划、架构设计、信息资源规划等等一系列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并以这些工作的成果来策划和指导后续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信息系统的项目建设。
  所以,气象行业的IT战略规划和IT工作规划,是气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纲领。
    3.2 目前应当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1)全局性IT战略规划的缺失
  IT战略规划指的是一个行业或部门在理解自己的发展战略、业务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的行业(部门)信息系统整体策略、功能愿景、总体架构、运行环境,以及实施计划。用以指导未来若干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令人遗憾的是,在大规模开展气象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同时,中国气象局至今没有制订出具有全局意义的我国气象行业的IT战略规划。
  由于全局性IT战略规划的缺失,使得气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项目存在定位不清、项目与项目之间功能范围重复、资源交叉等现象。
  由于IT战略规划的缺失,与之相关联的气象行业信息资源规划工作也没有进行,使得目前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十分脆弱,信息孤岛——甚至信息群岛——普遍存在。
  还可以举出很多由于IT战略规划的缺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相当程度上迟滞了气象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因此,气象行业的IT战略规划以及其它与之相关的具有战略或基础意义的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应当及早启动。
    (2)过分注重技术,忽略管理
  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中,过份注重技术的现象较为普遍,建设者在开发工具、软件模式、数据库厂家、服务器品牌等方面的选择上斟酌再三,倾注全力;而实际上目前不论哪种技术,都是比较成熟的。必须认识到:信息化的关键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是对机构的改造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而不是局限在狭隘的 “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更不是用信息技术来固化传统的管理模式。我们实施信息化,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改善管理,并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即:气象行业实施信息化,其真正要的是管理的改善,技术是管理改善的工具。因此应当在管理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强化管理、优化流程、改变管理观念和工作习惯。
    (3)“一把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职责缺位
  气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从表面上看是通过一系列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所构成的;而实质上,信息化建设中的每个信息系统、每条业务流程直至整体业务架构,都体现着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而信息化建设则是这些管理思想和理念的贯彻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需要高层领导的参与和高度重视。
  此外,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调整、改善、优化系统结构和功能布局,以期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建设并提高服务水平。在这个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触动一些部门或个人的利益,从而在内部产生出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阻力。所谓“一把手”工程,就是利用一把手的权威,在必要的时候、必要的地方,以行政手段强力推行优化调整方案,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既定战略目标。
  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相当数量的“一把手”最为关心的是本单位分工范围内的气象业务问题,将信息化建设视为IT部门的专职,不愿花时间与精力主导甚至参与。无数案例证明:“一把手”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支持和参与不够深入,是信息化失败的首要因素。因此只有领导者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才可能成功进行信息化建设。

    4.结语
  气象行业的信息化工作是一个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把握方向,趋利避害,正确地指导气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