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培训之道(CIO管理札记之八)

2009-03-27 08:29:49  来源:IT经理世界

摘要:CIO重视培训有利于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稳定性,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但对IT主管的培训还应有其他不同的考虑和做法。
关键词: CIO管理 培训

    企业都希望员工好学上进,能与企业同步发展。这个美好愿望的体现之一就是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当今,全球企业都知道培训是员工发展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重视员工的知识更新、不合理安排员工的在职学习与培训是导致他们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不太赞成有些企业把培训当成员工的福利,不管需求与有无必要,只安排少数先进员工和优秀经理参加培训,甚至只有高管才有权利享有费用高昂的脱产培训。同样,我也反对没有科学计划、不认真选择培训机构与讲师、不关心培训成效、没有针对性的“洒胡椒面式”的培训。

    知识型员工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积累的工作经验,是其立足职场的“本钱”,所以员工参与“合适”的培训有着内在驱动力。IT员工普遍好学,还因IT行业发展快、变化快、竞争压力大的职业环境所致。如此说来,CIO是否会因为这些原因很容易解决培训问题?那么,为什么安排的有些培训员工不乐意参加?有些价格不菲的培训并不是每位参培员工都很认真?为什么还有员工对培训不满意?在培训上,CIO与属下分别要解决什么问题,才能使培训达到预期成效?

    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培训的根本目的出发——为了实现个人和企业绩效的提升,在企业要求与员工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因此,我比较赞成“企业培训是一种经营行为”的说法。我通常对员工说:“培训是企业对员工个人的投资”。是投资行为,当然就要妥善安排、评估和关注回报,关注内容、时机、方式、对象合适与否以及培训效果。

    如此一来,企业在培训上的功利性就很好理解了——企业不是福利慈善机构,搞培训不是办义务制教育,员工应该理解不是你想要学的东西,公司都会赞成或支持你去学,管理者一定要评估培训与时机,看方式更得看投入资源(除了金钱还有时间)是否合适。简单地说,就是谁去学、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和要花多少代价?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好一概而论。何况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掌握的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某些素质、人的天性或德性是天生的,通过培训几乎没有收效。

    我认为,IT部门员工的培训可以分成通用职业技能、基本信息管理技能、IT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四类:

    通用职业技能:包括沟通、人际交往、商务礼仪、时间和计划管理、企业公文写作、日常办公技能、商务谈判和合同等,这类知识与技能只要是职业人士都应该掌握。

    基本信息管理技能:是IT部门任何岗位都需要的通用基础性IT管理知识或技能,如网络安全、项目管理、服务管理、外包管理等,其中项目管理是重点。近来,我还比较主张增加客服管理内容,以提高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

    IT专业技能:这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岗位,加以区分。

    业务知识:指本企业IT应用相关的行业业务知识,需要根据应用和员工不同岗位安排。

    “通用职业技能”培训原则上应由IT部门提出需求,列入企业每年的整体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CIO要做的就是在了解员工需求基础上,结合考核发现的部门共同“短板”提出适当需求,并督促员工按计划参与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培训成效。CIO要特别注意安排社会招聘的员工参加这类培训,“IT老鸟”这方面的能力不一定高。

    我认为,应以IT部门为主,与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计划和实施“基本信息管理技能”类培训,重要环节是根据员工水平和需要设计好培训内容,与人力资源部一起评估、筛选合适的培训机构和讲师,特别要做好培训后评估。对IT项目管理培训,每年可以安排不同的模块、突出不同培训重点,引进“定制性”方式。有些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课程,还可以安排内部关键用户一同参与,这样对IT应用项目实施很有帮助。

    由于员工岗位不同和IT专业技能掌握层度不一,“IT专业技能”培训比较难以引进内训。CIO如果发现员工某些具体技能有提升必要或有与岗位匹配的培训意愿,或其因岗位调整出现技能短板,应帮助员工拟定个性化培训计划,适当安排个性化的外部培训。对这类培训,CIO要善加利用一些合作伙伴提供的“廉价”机会。

    “业务知识”培训应尽量参加公司面向业务一线和管理部门的培训,或请内部相关业务专家做内训,当然负责IT应用实施的人员要优先安排。如果IT部门在这方面上存在整体短板,CIO就更应该重视。

    CIO重视培训有利于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稳定性,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但对IT主管的培训还应有其他不同的考虑和做法。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