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在职学什么(CIO管理札记之十)

2009-03-31 08:54:12  来源:IT经理世界

摘要:在在职学习上,CIO应该通过身体力行、建章立制,营造部门的学习氛围,进而使整个IT组织成为学习型团队。
关键词: CIO管理 在职学习

    身处快速变化的中国与快速发展的IT业,IT人除了参加企业安排的各类培训外,还应通过各种在职学习方式,进行自我提高。在在职学习上,CIO应该通过身体力行、建章立制,营造部门的学习氛围,进而使整个IT组织成为学习型团队。我觉得,好学且善于学有所用、乐于分享知识,应成为企业IT组织的重要特质与文化内涵。

    据某营销管理专家介绍,学习者通过“纯粹听讲”,信息吸收率只有5%;其他学习方法的信息吸收率比“纯粹听讲”要高,“听和读”为20%、“演示”为30%、“讨论”增至50%,“互动”提高至70%,而信息吸收率最高的是“教给他人”——高达90%。

    在职培训是在职学习的有效方法与重要途径之一,CIO理应重视。不过,将培训当成在职学习的唯一途径,未免有些狭隘。在职学习的方式还有很多,如读书、看专业期刊、看光盘课件和网络视频等自学方式。一些基础性IT知识和技能、IT应用相关的业务知识就可以自学。那些公文写作、职业礼仪、商务交往礼节、商业合同、沟通与时间管理等通用职业知识、技能,则可通过自学低成本地得到提高。另外,“师傅带徒弟、老鸟教菜鸟”的传统工作方式,对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基本信息管理技能依然有效;内部会议也是很好的在职学习方式,开会本身就是思想交流、经验分享和文化宣导的过程;外出参加业内有水准的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参观同行、标杆企业,更是拓展视野、开拓思路、博采众长的好机会,何况还有结交同行的额外“好处”。

    几年前,为了营造IT团队共享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氛围,也为了巩固、深化各类培训与学习的应用成效,进一步扩大培训的投资效益,我开始推行内部“知识交流”。目前,这已形成制度和惯例,上述各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内部学习与培训的标准“后续动作”。大家的学习体会、感悟和经验在这种活动中得到交流、讨论和分享,相关知识与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深化理解,甚至在“脑力激荡”后,还有可能产生新的应用思路与方案。所以,我认为,IT部门的内部知识交流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综合性在职学习方式,值得推广。

    另外,CIO还要妥善处理几种比较特殊的在职学习方式——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在职学历教育(工程硕士、MBA或其他研究生课程)。这几种学习方式除了学习费用比较高、所需时间较长外,更重要的是要不要参加、何时参加这类在职学习,往往是企业与员工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如果CIO处理不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稳定性。

    对于职业资格考试,我基本上以是否与员工的岗位职责要求与职业发展路径相符为判断原则,一般态度是既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在管理实务中对人重能力而不应重文凭和证书。不过,我主张有计划性地引导IT员工参加“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等结合职业与职务资格的考试,因为考试的压力可以强制性、周期性地让员工更新其知识库,还是有一定益处的。

    我还比较赞成本科阶段学的是IT专业的员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职业发展路径,再结合工作岗位需要在适当时机,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在职教育。如做物流实施的人学物流工程硕士或工程管理硕士,财务实施人员去学会计学等学历课程。其间,如果刚好再能与内部用户中的相关人员成为同学,更是一举多得。

    我建议那些有一定管理经历且有意往管理方向长期发展的IT主管,再考虑适时学习MBA课程。就MBA教育而言,我觉得CIO不仅自己要学,其IT管理团队也应先后都要学,这样大家才有共同的管理沟通平台,更利于整个IT管理团队的思想交流、经验分享,以及管理思路的统一和贯彻。这是我切身的体验与教训,也是我鼓励部分助手与搭档去学MBA的重要原因。我的上述经验分别在其他企业和我的MBA同学中都得到了验证:如果企业高层还没有学EMBA,中层干部不宜先学MBA;如果企业高层或总层没有全部都学MBA,会在管理层造成一定的沟通障碍。

    其实,在职学习最终是为了改进或提升工作绩效。我仍以MBA为例,我比较赞成我进行MBA学习时教授市场营销课一位教授的观点:“完全源于西方的MBA在中国企业管理实战中,有四重境界——先是生搬硬套、然后是熟能生巧、融会贯通,最高境界是推陈出新。”

    我将MBA比作ERP产品——性质上都是西式工具,成效关键是实施(应用)。学MBA、参加管理培训解决的仅仅是知识与技能部分,而管理的艺术性需要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讨、总结与感悟,这需要知识与技能之外的一些其他特质和能力。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