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谁有资格当中国的政府CIO?

2009-07-09 13:48:49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信息中心(信息办、电站政务办,各地情况不一样)主任为CIO,同时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可能职务要提升)。这样的好处是明显的。
关键词: CIO

    中国政府的CIO定位很不准,到底是信息中心主管,还是分管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还是分管信息化的副市长。如果是信息中心主管,好像权力份量都不够,上不了决策层,连秘书长主任办公会议都参加不了;如果是分管信息化的副市长,副市长这一级工作太繁忙,事实对信息化具体工作不可能主动关注;如果是分管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有可能是外行,一般这个职位变动快,而信息化工作专业性比较强,要求人员相对稳定,业务熟练。
    一、中国政府CIO该是谁?
    这里我想先谈谈中国政府CIO应当是哪个职务合适,我觉得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这比论述CIO的能力和素质更为重要。
    先看下美国政府CIO,首先,美国地方政府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从预算到人事,都有自主权。第二,美国政府CIO决定权很大——特别是在预算、对数据库的统筹权和软硬件的统一购买上,权力大意味着责任也很大。第三,美国地方政府对IT的依赖程度使得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运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别,我们不可能照抄照搬美国的CIO制度,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理论来设计中国政府的CIO呢?我提出如下观点:信息中心(信息办、电站政务办,各地情况不一样)主任为CIO,同时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可能职务要提升)。这样的好处是明显的:
    一是信息中心主管一般对技术和业务都比较熟练,同时也熟悉国家相关政策,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能在领导的意图和技术实现之间起到很好的中枢作用。
    二是信息中心主管位置相对稳定,任期长。在中国政府机关的实际情况是,行政领导想的是几年要动一下,而技术主管更关注本身工作的稳定性,而工作职务的相对稳定更有利于信息化工作。
    三是兼办公室副主任后,决策作用和协调能力大大加强;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能随时和秘书长(主任)、市长汇报,影响领导决策,能参加秘书长主任办公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能协调办公室内部处(科)室和政府系统各委办局。
    二、CIO的能力和素质
    CIO的能力和素质,应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技术专业能力、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和思维能力。
    1、技术专业能力。
    技术专业知识是做好CIO的基础,没有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将失去判断和选择,对系统的规划、建设、应用也会很茫然。一个好的CIO,可以不是专业出身,可以原来没有从事过信息化,但一定要学习变成内行。
    2、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
    在政府机关,信息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创新,更是服务。CIO不可能是政府主要领导,而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往往一个项目的建设和推广应用,牵涉面都很广;同时,信息化相比又是一项全新的东西,可能需要机关领导和同志们改变工作习惯,甚至改变思维。所以一个CIO,干好工作需要协调领导、同级和下级,需要有非常好的人际关系。
    沟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和行政业务人员沟通(包括领导),他们有什么需求,怎么样梳理这些需求,怎么样通过技术手段去实现。二是和技术人员沟通,让业务需求变成技术层面的方案和系统。三是和专业公司沟通,采用先进的合适的技术和产品。
    组织能力主要指组织项目的建设、实施。这几年工作中,我明显感觉项目越来越复杂,周期越来越长,牵涉部门越来越多。信息化建设项目现在一般要经过规划、立项(申请资金)、招标、开发、部署、培训、推广应用、服务等阶段;技术方面,有硬件、软件、网络、安全等,所以一个成功的项目,离不开一个成功得团队,CIO的组织能力非常重要。
    3、学习和思维能力
    我常和人说,上大学选计算机专业选错了,太累,不断的和新东西打交道,不断的学习,年龄越大越学不动,越不值钱,还是学医好啊,更多的是凭经验,越老越值钱,满头白发白须往那一坐,就是名医。这当然是玩笑话,但也说明干信息化确实累,同时,不断和新东西打交道,工作一点都不枯燥,(按《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话)这事有意义。
    其实,这上面的胡言乱语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政府CIO好学习的重要性。政府CIO需要学习新理念,新技术;需要向先进地方同行学习先进经验,向本单位领导同事学习了解需求,向专业公司学习了解新技术新产品。
    思维能力我想主要是高度,不能就是论事,不能照搬照抄,看问题解决问题要站得高,要多角度。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