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宋群力:CIO的未来是COO

2009-03-12 09:11:09  来源:信息方略

摘要:由于CIO具有技术的背景,又有带领团队的经验,在沟通、协调、推动方面可以担当重任,同时对于IT与业务的融合体会深刻,成长为一名COO应该是其最佳上升路径。
关键词: CIO

  宋群力
  中信建投证券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入行时间:1986年
  重大项目:
  2004年,提炼出“信息系统五层模型”。
  2005年12月,中信建投证券有限公司 正式营业,标准化改造正式开始。
  2007年12月,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收获。我在证券行业工作近20年,也亲身经历着中国证券行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政券行业以前拼技术、拼硬件,现在拼服务、拼管理。在证券行业,CIO主导的创新有着自身特点:通常人们都认为成熟的技术进行创新的难度很高,但并不能说成熟技术就不能创新,在证券行业恰恰就是要利用成熟技术来创新。
  我们的工作就像很多证券公司一样,在过去的一年里,主要保障IT系统的安全运行,做到专业化、职业化,接下来才有可能进行大集中。CIO通过系统整合,真正促进IT的价值实现。对于CIO来说,不是一个系统建完就没事了,而是要利用这个系统来创造价值,让信息系统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我认为适合CIO未来上升的职位应该是COO(首席运营官)。由于CIO具有技术的背景,又有带领团队的经验,在沟通、协调、推动方面可以担当重任,同时对于IT与业务的融合体会深刻,成长为一名COO应该是其最佳上升路径。

宋群力

 

  在中信建投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建投”)的机房里,主要控制台的桌子侧面至今仍保留着“华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标志。
  华夏证券成立于1992年10月,曾是国内三大证券公司之一。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2005年12月15日,中国证监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文决定从2005年12月16日收市时停止该公司及所属分公司、证券营业部和证券服务部的证券业务活动,撤销华夏证券公司的业务许可。与此同时,华夏证券的原有业务被中信建投全面接管。
  “这张桌子从我加入华夏证券时就已经存在了,算算都超过10年了。2005年底公司被中信建设接管之后,并没有盲目采购,能够利用设施的我们都留下来了。”中信建投信息技术部的许立方告诉记者。
  许立方1998年加入华夏证券,负责网络设备的运维,在这里已经工作超过10年。谈起这10年来让他感触最深的变化,许立方说:“以前,公司各个营业部分别管理各自的IT设备,我们总部信息技术部的这些工程师到各地一看,每个营业部的机房千差万别,主要设备的品牌也是各有不同,几乎就是一个主流设备的博物馆,各种品牌、各种型号应有尽有。”系统不统一、备件不通用,这些都给管理带来了极大阻碍。
  而现在,许立方只要打开计算机,坐在总部办公室就可以看到公司117个营业网点各个关键设备和网络的运行状况。
  这一切,都得益于中信建投在2006年启动的标准化建设项目。
  总部收权
  2003年,宋群力担任华夏证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回忆起上任之初的情形,宋群力说:“机房里大部分设备都超过‘服役’年龄,10年甚至十几年的设备都还在生产线上运转。并且,公司在IT系统上的投入非常少。”
  与此同时,由于IT建设管理架构上的松散,在当时遍布全国的80多个营业部中,营业部不仅要考虑经营的问题,还要在信息系统方面安排专职的IT工程师,保障信息系统运行。一时间,仅这些营业部的IT人员就超过200人。
  一方面,设备陈旧,IT投入不足;另一方面,IT管理分散,资源无法有效集中。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成为宋群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加入华夏证券之前,宋群力曾在一家日本软件公司工作过,日本软件企业的流程化、标准化管理方式,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时候,我就在思考,怎么才能让每个营业网点都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开拓市场,而把IT系统利用标准化的手段给统一管理起来,进而提升信息系统的规模效应。”宋群力说。
  经过反复思考,宋群力提炼出了“信息系统五层模型”。
  在信息系统中,自下而上分别是基础设施层、网络层、操作系统层、数据库层和应用层五大部分,而安全则贯彻在每一层中。从信息系统的构建来说,这五层模型不仅适用于证券行业,对于所有行业的信息系统构建几乎都可以这样划分。
  “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大部分企业构建信息系统所需的基础设施(比如机房、空调等)、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都是外购的,无法由使用者自行提供,这样就给标准化带来了可行性。”宋群力说。
  于是,宋群力带领信息技术部团队,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关于标准化的规定,涵盖了中信建投内部关于IT系统的方方面面。比如,营业网点机房静电地板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营业网点与总部之间的广域网线路必须双备份、服务器只能在哪些厂商和型号之间进行选择等等。
  规范工作流
  目前,在宋群力所带领的信息技术部,直接管理着117家营业网点的IT系统,所有与IT系统有关的事情,都由信息技术部来决定。在制定标准的时候,他们不仅借鉴国家或者行业内的标准,更多的是考虑自身的需要。除了硬件、软件上的标准化,信息技术部还利用协同平台规范员工的工作流程。
  中信建投证券信息技术部的工程师,只要打开计算机,登录相应的管理系统,就可以看到117家营业网点的列表,根据系统分配的权限,不同岗位的员工还能读取每个营业网点相应信息系统的“健康体检报告”。
  宋群力说:“现在,我们的IT系统是标准化的,管理也是标准化的。”每天早上8点35分,离股市交易还有55分钟,各个营业网点的电脑维护人员都会准时到岗,开始例行每日的“系统健康体检”。
  机房的温度、湿度是否达标,各个设备是否工作正常,服务器的CPU利用率是多少等等信息。维护人员都会把这些信息记录到协同工作平台中,形成统一规格的文档。而总部工作人员,就能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营业部网点的系统是否工作正常。并且,这些数据通常又能为未来出现故障时,提供有力的资料支撑。另外,这些信息的提交,还为每位员工未来的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在这一工作平台上,管理着信息技术部及营业网点电脑部每个岗位的不同工作。比如每天你所在的岗位应该执行什么样的任务,每周该执行什么样的任务,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半年都该执行什么样的任务,职责范围、应急方案、例行检查等,在这里都定义得很清晰。“在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每个人该站在什么岗位上,我们都会进行演练。”宋群力说。
  消失的文件篮
  在管理标准化的理念下,信息技术部利用内部力量,将协同平台不断扩大,已经涵盖到了全公司员工的行政及日常办公等方面的工作。以前,在华夏证券的领导层,每个办公室都配备有好几个文件篮,一个高层领导平均每天需要签字的文件就有6个文件篮,仅是签字的时间都得耗掉一两个小时。
  在中信建投成立后,管理层有一个共识,在IT系统的投入上“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利用信息系统提升工作效率再也不能耽误。
  为此,在信息技术部5名工程师半年的奋战下,搭建了中信建投内部OA系统。签到、报销、采购审批、业务联系单等,现在一概都在OA系统上通过电子流的方式解决。来自营业网点的采购审批,最快在24小时内可以得到答复,处理的状态是怎样的、进行到哪一步了,在这套系统中都有详细的体现。
  那些曾经专门配备的文件篮现在全部都没了用武之地,而纸张的节省和内部沟通成本上的节省更是不计其数。宋群力粗粗算了一下,每一年公司内部需要打印的纸张大约是几千万张,如果按打印一张纸张的成本按照0.2元计算,一年下来就可以节省好几百万元的支出。
  两年干好一件事
  2006年和2007年这两年正是中国股市“牛气冲天”的时候,而新成立的中信建投却选择在这时候进行IT系统的全面标准化改造。2006年年初,IT系统经常出问题,故障不断,所有的人都是“救火员”,每一个问题都是大问题。没办法,信息技术部全员上岗,展开了一场历时两年的IT系统持久战。
  “推行标准化其实很容易得罪人,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但我必须得扛下来。”宋群力和他的团队,为中信建投制定了一整套的标准化规范。基于“信息系统五层模型”,他们从技术角度整体来看公司的需求,比如机房、消防、监控、照明,然后是网络,布线、局域网、广域网策略、安全、访问控制等;往上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最后是应用系统、交易系统、管理系统等。
  当时在火爆的行情下,别人在赚钱,他们在改造系统、写文档,而这一切在现在看来也是值得的。由于证券行业的特殊性,IT系统就是生产线,而这些生产线几乎每个工作日都在交易,无法停顿下来进行系统改造。所以他们只能利用晚上、周末节假日进行系统改造。
  信息技术部的工程师开玩笑地说,当时如果谁想晚上8点离开,必须得和领导请假。整个部门的人,分成了多个工作组,齐头并进,经过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在2007年底,这套标准化的信息系统初见成效。
  以前所有的人几乎都要考虑网络的事情,营业部的IT人员要管网络,区域中心的IT人员也要管网络,总部还有主管网络的工程师,参与网络管理的人员非常得多。一出问题,就会涉及到好几个人。而现在,中信建投上上下下只有4个人来管理网络,别人完全可以不必涉及到网络管理的任何事情。一旦出了网络问题,所需要解决故障的时间,也就是从一条线路切换到另一条线路的时间。而这一切操作,大部分都可以在远程进行。
  目前,总部信息技术部和全国各个营业网点的IT技术人员一共是245名,他们管理着中信建投证券300万客户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而这些客户所带来的交易收入有90%来自于基于IT系统的非现场交易。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