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联邦快递亚太地区CIO:快递的不仅是物品

2009-04-20 11:26:00  来源:信息方略

摘要:包裹的递送信息与包裹递送服务本身同样重要,快递很大一部分的竞争力与发展优势,正是通过信息化所获得的。
关键词: 联邦快递 CIO

    25年前,联邦快递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而在此前一年的1983年,联邦快递总部资讯和电讯部新招聘了一位名叫Linda Brigance的女程序员。那个时候,没人知道,这前后发生的两件事将来会发生什么关联。

    1999年,这位叫做Linda的女程序员,经过几次职位升迁,已经成为联邦快递亚太区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负责领导旗下员工开发和部署亚太区所有信息系统、网络架构,以及管理新加坡数据中心。

    时光荏苒,2009年2月6日,联邦快递在广州白云机场新建的亚太转运中心正式开始运营,这被看做联邦快递中国战略升温的又一重要步骤,而此时,Linda担任亚太区CIO已经有10个年头。

    在这10年里,中国的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联邦快递开拓中国市场的脚步也从未停下。而正如联邦快递母公司(FedEX Corp.)创始人、现任董事会主席兼总裁施伟德(Frederick W SmITh)30多年前所指出的,“包裹的递送信息与包裹递送服务本身同样重要”,快递很大一部分的竞争力与发展优势,正是通过信息化所获得的。

    正因为如此,联邦快递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投入超过10亿美元的对信息技术支持和开发费用,并在全球拥有近7000名员工从事相关工作。

    然而,正如Linda自己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在联邦快递公司(FedEx)做CIO绝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作为公司亚太区首席资讯总监,我对自己工作最深的感受是——这就好像在玩拼图游戏,每天都充满挑战。”

    联邦快递这个举世瞩目的紫色快递公司,其信息化又是什么颜色?如何做好一个跨国企业在某个地区的CIO?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记者杂志记者采访了Linda Brigance,以下是经过编辑的对话。

    记者:能否先简要介绍一下支撑起联邦快递这个巨型快递企业的信息技术平台是什么样的?

    Linda Brigance:在联邦快递,我们使用多种信息系统。联邦快递的信息技术部门对从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客户关系管理(CRM),到专业航线管理软件等电脑系统都实施监控,其中一部分系统是我们内部自行开发的。

    对于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企业和客户的需求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不可能期待有一种“万能”的产品出现。我们需要将那些可配置的,并且便于维护的众多系统综合到一起,从而满足我们不断变化的业务或客户需要。非常重要的是,我们的信息技术部门员工要时刻了解市场上出现的最新解决方案和最新技术,从而做出评估,然后为我们的客户选择最佳解决方案。这些系统在确保我们以经济实惠的方式向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Linda Briganc 联邦快递亚太地区CIO

    Linda Briganc 联邦快递亚太地区CIO

    举例来说,我们会应用领先的信息技术来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联邦快递自2004年7月起,推出全新的“掌上宝”手持电脑——无线掌上快件信息处理系统,该系统基于GPRS(通信无线分组业务)技术,能够快速捕捉包裹信息,从而提高一线服务质量、缩短取件时间,并且提升客户体验。

    记者:那么,你认为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给联邦快递带来了什么优势?

    Linda Brigance:联邦快递是第一家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快递服务中来的,这里需要说明非常重要的一点:联邦快递不仅仅是一家物流运输公司,同时也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

    可以说,联邦快递是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认为“包裹信息与包裹递送同样重要。”在联邦快递,我们优先确保IT战略和联邦快递“独立运作、共同竞争、协同管理”的全球战略相匹配。这个战略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

    长期以来,联邦快递注重通过运用技术创新来不断提高客户体验。正是联邦快递在互联网、软件和硬件上巨大的创新,使我们在过去的30多年里在行业中保持着优势。

    我记得1994年,当联邦快递推出网站(www.fedex.com)时,它就吸引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因为我们是第一家能为客户提供实时货件追踪的公司,此举比亚马逊、谷歌等都提前了很长时间。

    还有一个例子是,2005年,我们推出了PowerPad系统,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来提升操作效率、节省成本开支,并使客户受益,有效地支持联邦快递实施国际业务发展战略。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