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信息化给科学防汛添“耳目”

2008-12-17 16:59:28  来源:CIO时代

摘要:今年以来,我国南方的降雨和洪涝来得早、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灾害重。有数据显示,特别是6月7日以来,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12个省(区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局部地区降雨达到
关键词: 信息化 科学防汛

    和一个在深圳的同行聊天,她告诉我因为今年连续的阴雨天,一种透明的塑料、泡沫凉鞋卖得很火。
       
    “连续下一个月的雨,在商场买的皮凉鞋根本经不起水泡。”她说,“这一个月不仅天天堵车,而且人的心情也不好。”
       
    这个长达22天的前汛期强降水集中期不仅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创下了几个历史“纪录”:广州的集中强降雨已达60年一遇;番禺遭受超20年一遇洪水;西、北两江洪峰在西江最下游的水文控制站马口水文站与北江最下游的三水站相遇,形成了珠三角河网地带超过50年一遇量级的洪水……
        
    今年以来,我国南方的降雨和洪涝来得早、范围广、时间长、强度大、灾害重。有数据显示,特别是6月7日以来,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12个省(区市)遭遇强降雨袭击,局部地区降雨达到百年一遇,据了解,全国40多条江河发生了超警戒水位的洪水。

信息化 科学防汛


        
    随着困扰我国江南、华南地区的强降雨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汛情正在从珠江流域向江淮流域以及更北的水系全面蔓延。
       
    7月上旬,我国东北东部、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江汉地区北部、华南和西南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了两次较强降雨过程。受其影响,长江上游部分支流发生超警或超保洪水,嫩江洮儿河发生超警洪水,闽南粤东沿海一些中小河流发生超保或超历史洪水。河北、江苏、江西、河南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全国的防汛抗洪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近日,水利部水文局局长邓坚在水文局紧急会议上宣布启动水文应急测报Ⅰ级响应。他表示,一定要认清面临的防汛抗洪异常严峻的形势,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测报,全面积极防御本次强降雨。
       
    据了解,虽然今年台风登陆早、登陆多,洪水来得早、量级大,但是全国因洪涝灾害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历史同期分别减少了73%、69%和46%,这一切都归功于超前部署、科学测报。
 防汛的“耳目”
       
    说到科学测报就不得不提起近年来水利部提出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化”等水利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这些重要战略的提出是缘于对近年来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改善面临的严峻形势更为深刻的认识。
       
    有关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每年平均受灾面积为1.22亿亩,成灾面积为6720万亩,平均不到两年就发生一次较大洪灾,每年都因洪水灾害造成一定损失。199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2%左右,而美国和日本仅分别为0.03%和0.22%。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防洪工程建设的投入,但是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然比较严重。
       
     目前,南方地区的降雨仍在持续、江河水位还在上涨、灾情还在蔓延、险情还在发生;而北方也同样经受着暴雨的袭击。虽然今年的受灾情况较往年较好,但我们仍不愿看到洪水过后疮痍的景象。
       
    灾难的教训往往是深刻而且影响深远的,如何加大科学防患的力度来减少、避免灾难,不仅给我们的防汛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也将是目前和将来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向。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因此要实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这个战略,就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水文进行技术改造,采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逐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洪决策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灾害损失,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孙洪林告诉《经济》。
       
    科学的手段、信息化的手段是防汛的“耳目”,没有耳目就相当于瞎子聋子,而“耳目”也使得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成为一种可能。
       
    信息是防洪决策的基础,是正确分析和判断防汛形势、科学制定防汛调度方案的依据。采用信息技术建设现代化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强化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主动性,是防汛抗旱的需要,是减灾防灾的重要非工程措施。
       
    太湖流域管理局防汛办公室副主任梅青说,“科学防患,信息化的使用是及时预知未来的一个有效手段。”
       
    据梅青介绍,水位流量有多大,水位多高,以前完全都是人工监测,费时费力,现在有了先进的科技监测工具,有了网络,全国的水情能在半小时到北京,而且,我们也能在最快的时间里得到信息,并作出判断,进行相应的调度。在监测、分析、预测等各个环节应用的信息化手段,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据了解,目前在水利部机关、流域机构、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水利部门的不同业务中,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各种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进展迅速,个别系统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有防汛信息查询、防汛会商、洪水预报、防洪调度、水文数据库应用等系统正在运行,这些系统为国家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调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助力科学决策
       
    之所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说到底还是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为目前防汛预报、调度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更好地进行科学的决策。“耳目”的作用如何发挥好,如何让“耳聪”、让“目明”才是关键。
       
    据孙洪林介绍,目前全国已建立了水文、水情、雨情、工情、灾情、水资源、水质、河道地形等数据库。中央节点数据库已存储3000多个水文站、1000多个水位站、10000多个雨量站多年各水文要素信息,存储的信息量目前已达6000余兆字节,每年将新增约300MB数据量。
       
    “但相关技术规范有待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健全,有限的数据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孙洪林说。
       
    要改变这种现状,充分利用长年累月积累下的数据,我们可以“拿来主义”,把国外的“流域水文模型”等成熟软件产品引入我国。“但是因具体情况不同,难免会‘水土不服’。”孙洪林坦言。
       
    因此,引入国外先进的数据挖掘通用软件平台及工具,并进行消化吸收,最终研制出符合我国防洪调度及水资源管理的数据应用方式软件产品,是符合当前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的。
       
    据了解,2005年1月开始实施的“防洪调度及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这样一个“中西合璧”的结晶。
       
    它在引进、消化、吸收美国SAS数据挖掘套件的基础上,达到了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防洪调度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理论、方法及技术,为水利信息系统从在线事务处理型向在线分析及知识应用型发展提供技术实践与方法示范;二是研究商品化数据挖掘软件与防洪调度及水资源管理需求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并吸收其技术优点,为减少行业内的重复开发和定制适合于业内需求的数据挖掘系统探索经验。
       
    据梅青介绍,“防洪调度及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充分采用SAS数据挖掘套件的功能,在水文序列相似性查找、洪峰传播时间估计、关联规则挖掘、水位流量预报以及异常检测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把国外先进的数据挖掘套件应用到我国防洪调度和水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水文预报的精度和时效,增长水文水资源的预见期,进一步扩大了防洪调度和水资源管理辅助决策的内涵和外延。”梅青说。
       
    据孙洪林介绍,这个项目已经在太湖流域进行试点应用,如果在全国推广应用的话,将会为今后的防汛预报、调度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并大大提高防汛工作监测、预报、判断、调度等环节的效率。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