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2 10:16:44 来源:中国信息化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展很不平衡。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信息化手段和成果的应用无疑将加速这一进程。
“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乡风文明”需要培育新型农民,可见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没有农业的信息化,就谈不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因此,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耐住性子 从实做起
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农村信息化的内涵不同,目前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村信息化需要同时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发展两大难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方瑜向记者列举了一组对比数据:以欧洲为例,我国农业人口比例为64%,而欧盟国家仅为3%到10%;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还相当艰巨,而欧盟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个进程;在农业生产方式上,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的局面短期内不可能改变,而欧盟基本上实现了集约经营;在城乡居民收入比上,我国是3.33∶1,而且还在扩大中,而欧盟大约是1.4∶1;在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我国欠账很多,而欧盟已经达到基本覆盖。因此,就农村信息化来说,我国面临的是要“雪中送炭”,解决有没有、均不均的问题,欧盟面临的是要“锦上添花”,解决好不好、全不全的问题。
方瑜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不懈探索,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很快。在基础设施方面,全国99.6%的行政村和91.7%的自然村已开通电话线路,除西藏、甘肃、青海外,其他省份均已实现“乡乡能上网”。宁夏已经在全区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和村村开通IPTV。江苏、山东、广东、天津等省(市)也相继完成了“村村通宽带”工程。信息服务体系方面,在党建、农业、科技、商务、供销、邮政、文化等各个部门的推动下,各地已经不同程度开展村信息服务站的建设。经过近两年的探索,整合服务平台的做法已经成为共识,浙江的“农民信箱”、吉林的“12316新农村热线”、辽宁的“盛世金农”都已经实现了平台向省一级上移和集中。随着各项公共服务逐步向村一级延伸,实现信息服务站“一站多功能、一站多属性”已经成为基层的共同呼声。
基于国情,方瑜认为,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与农村改革发展进程相伴相随,必须耐住性子,从实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逐步加深对农村信息化的认识和提升信息化的效果。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民信息消费能力普遍不强的情况下,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还需要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
深究矛盾 正视问题
方瑜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还需要通过坚持“整合”来解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将来,我国会有更多部门的服务和业务需要向行政村延伸。方瑜特别担心,会不会又掀起新的一轮“重复建设”高潮。一些地方的社区已经出现一个公共办事大厅多条光纤分别接入上级各部门的局面,这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书记杨宝祝认为,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特别在协调和整合方面做得还不够。我国缺乏农村信息化的投资主体,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和对象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进程。目前,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应该是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体,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新型农民”或组织,即农村的中坚层,如科技干部、技术员、种养大户、经纪人、特派员、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让他们带领广大农民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对农民应该以教育培训为主,提高他们的素质。此外,我国的农业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共享体系不健全。
海南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信息化推进处处长陈万馨告诉记者,目前海南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由各个涉农部门各自推进,各成体系。这种分散建设不利于农村信息化资源的综合利用,很难把农村信息化做深、做出特色、做出成效,必须加强统筹与科学发展。
“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有以下六点不足:一是认识上存在不一致,有些人认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条件还不成熟。二是总体上的投入还不够,回报率低。过去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应该说,‘要想富,先上信息高速路’。不过,现在农村的信息高速公路投入与需求还相差太远。三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四是实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开发不够,对农村各行为主体针对性不强。五是一些对农的服务项目没有开发出来。六是农村信息化总体上规划不够细致,需要加强。”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表示。
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面临哪些突出矛盾?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总结认为:“一是国家信息化深化发展与农村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使得城乡差距加大。二是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整体上看,农村信息化投入建设不足,现有的投入和信息内容及产品与农民的需求也不相适应。三是农村信息化,尤其在信息技术建设领域,在提高覆盖率和普及率上存在投入产出不匹配。四是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与农民实际信息能力和支付能力不匹配。”
对于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除了以上专家提出的外,张新红还指出,我国现有的很多项目往往是以某某工程形式开展,短期行为明显。同时,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这些问题结合起来,导致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效果没有想象的那么突出。
张新红向记者介绍了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四个层次和三维度模型。四个层次是:一是覆盖率。我国信息化建设覆盖率已不错。二是渗透率(普及率)。我国实际的信息化应用比较低。三是应用度(应用水平)。我国当前实际能把它用作生产经营,促进增收作用的比例还很低。四是影响度,指对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度变化。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应该在抓渗透率的同时,重点抓应用水平。信息化能力建设的三维度模型包括:信息化的供给能力,信息化的对接能力,服务对象的信息接受能力。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供给能力相对较强,农民的信息接受能力最弱。
陈万馨指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难点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而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延伸到农村,农民享受不到服务,所有信息化项目都产生不了效应。
抓住关键 寻找途径
“农村信息化应该综合运用行政机制、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方瑜认为,目前采用这种机制最大的困难在于政府本身。由于认识的片面,或是误解了“政府主导”的含义,干了一些本不该由政府办的事,或是强调商业化发展而放弃了政府应尽的责任,还有不够注意发挥公益性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作用,一切都由政府自己干的问题。行政机制、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这三种机制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好这三种机制,才能符合科学的发展观。
在这方面,宁夏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方瑜告诉记者,和一些地方盲目地用财政补贴农民买电脑、上宽带的做法不同,宁夏集中财力抓好综合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行,使之成为一个承担普遍服务的公共接入点,而把农民家庭配电脑、上宽带一类的事交给市场来解决。
张新红从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矛盾和问题出发,提出了几条切实提升我国农村信息化能力和功效的意见。一要解决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问题。只有当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时,农村信息化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二要长期持续地培养农民的信息技能。三要抓好资源的整合。四是要使政策具有连续性。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这对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全民信息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信息技术关注如何使现有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解决农业的实际问题。杨宝祝认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分三个层次:一是对现有农业数据和信息不经过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给农村用户。这在我国已不是主要问题。二是对现有农业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提供给农村用户,为其决策提供参考。我国目前主要处在这个阶段,必须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开发不同的应用系统。三是搞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把信息和知识嵌入到农机作业中,成为农业生产要素之一。这方面我国主要处在试点示范阶段。
杨宝祝认为,解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问题的主要途径有:政府的支持是基础;扶持农村产业是关键;提高农民素质是核心。他指出,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应该是:考虑通过信息技术、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通过信息技术、信息化提高农村管理水平;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科技致富。
加强领导 心系农民
“这几年我国宽带进村、农民上网买卖、手机使用都比预想得快,下一步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速度还会比预想得快。”郭作玉认为,如果地方政府部门或农业工作部门重点抓信息化工作,实际上比抓其他方面的工作促进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显效要快,更具有广泛的意义。那么,如何发展我国的新农村信息化?
我国应完善农村信息化的领导体制。方瑜指出,宁夏农村信息化能够取得这样突出的成就,自治区党委统一领导是关键。信息化的多头建设来源于部门职能壁垒和利益分割,但是在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力支持下,按照“服务导向”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推进,反而顺利解决这些顽疾。
干比不干强,晚干不如早干。郭作玉认为,农村信息化要解决好认识问题,科学地组织规划,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农村信息化的核心是解决动力和发展的问题,发挥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要先上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先易后难,挑那些农民急切需要并感兴趣的项目,又要注意能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要集结多元化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多终端地发挥作用。农村信息化的行为主体必然是社会化、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张新红表示,从长远着手我国应该抓农村信息化培训,一定要抓大规模持续的培训,早抓早见效。我国应该把普遍服务基金建立起来,依托普遍服务基金通过政府公开招标去做,为广大农民服务,指望相关企业依靠社会责任感去实现普遍服务很难真正实现目标。
“领导本身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能力、对信息化的重视、知道怎么做、有必要的资金这几个方面必须都具备,农村信息化建设才能成功。”杨宝祝说。农业信息化具有公益性和市场化的双重性。杨宝祝建议:近期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企业获利、农民受益”的方式运作,中后期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以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实施,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资源建设。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应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信息咨询和技能培训。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标准制订工作,开展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我国应该加强农村信息化方面的研究。郭作玉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主体最需要的信息服务是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这是农村信息化需求研究的首要课题。张新红指出,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如何在农村中融合,现在还没有真正破题,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陈万馨建议,应该深化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联合有关部门,组织规格较高的农村信息化宣传培训会议,推荐各地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成功模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