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农村信息化硕果累累

2009-02-12 10:34:13  来源:中国信息化

摘要:兵团各团场、连队培养了一批既懂农业生产又能刻苦钻研信息技术的基层管理干部,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提升传统农业中的倍增作用,因此能不遗余力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农村 信息化

    河北:需求导向  服务到位

    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工作,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河北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注重实效、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引导扶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

    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将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与多种媒体相结合,推出手机短信、三农热线、专家在线、三电合一等多种服务模式,加快了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步伐。目前全省85%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计算机联网的行政村达到1.1万个,形成了多方面参与、多领域覆盖、多方式服务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藁城市通过对全市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了以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主要信息服务方式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三电一厅”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及时为农民提供科技、市场、信息、物资等全方位服务。盐山县发挥政府、企业、市场的优势,探索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惠及农民的,集“农资、农信、农技”服务 “三位一体”市场化对农信息服务新模式。

    广东:多种手段  增值服务

    2003年开始,广东省每年从省财政中拨出专款用来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几年来,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发展。

    广东省按照“统一组织、分级落实,资源整合、政企互动,应用主导、培训先行,注重特色、手段多样”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手机、计算机、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初步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

    广东积极支持有基础有实力的团队成立运营公司,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增值服务,探索推动农业科技信息、商贸流通、农家旅游、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信息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自我良性发展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例如,支持成立了广东省“农信通”平台的运营管理公司,广泛、深度挖掘涉农信息服务资源,开展个性化的农村信息增值服务。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也是政府引导,利用市场机制,把农民信息化免费体验和企业市场推广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模式,既受农民欢迎,又得到企业支持。此外,借助山区信息化劳务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项目,支持广东劳务信息网的建设,帮助珠三角和山区农村之间建立劳务信息沟通的渠道,推动解决农民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同时,各地的信息服务站点可通过提供劳务信息获取一定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服务站点的可持续运作。

    安徽:基础牢靠  整合资源

    几年来,安徽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农村信息化工作体系,建成了各类完善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了农村信息化工作基础平台建设,重点发展了以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经营管理服务为主的乡(镇)、村两级农村信息化服务组织体系。在农村信息化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006年,安徽省阜阳、芜湖两市被信息产业部批复为全国首批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两年来,两试点市将国家的试点工作与自身农村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全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相结合,工作中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模式。

    四川:示范、达标、普及“百千万”

    四川农村信息化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合力推进”原则,以整合资源为前提进行建设,以氛围与模式并重进行推进,以模式(建设模式、应用模式、运营模式)创新促进发展,由点向面加快发展,农村信息化渐行渐熟,展现出可喜面貌。

    四川省积极推进“村村通”、“宽带网络延伸”、“一镇一店、一村一点”等工程建设,为农村信息化规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此,四川省决定自 2008年开始在全省组织实施农村信息化“百千万信息村工程”,整体推进全省农村信息化。2008年在全省范围内建成基本满足农村信息服务需要的信息村(普及村)10000个,其中打造出达标村1000个、示范村100个,简称农村信息化“百千万信息村工程”。“百千万信息村工程”由省信息产业厅、省信息办总体指导,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各市州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电信分公司具体实施。

    吉林:五级网络上的综合平台

    吉林省地处东北腹地,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人口2729万人,每年生产全国1/20的粮食,提供1/10的商品粮,是全国唯一人均占有吨粮的省份和6个粮食调出省之一,粮食商品率全国第一。

    目前全省已基本建成以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为主的基础网络体系,形成以光纤通信为骨干,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通信网络。

    以“吉林农网”为龙头,以市、县网络平台为核心,以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信息服务点为基础的五级信息服务网络已全面建成。建设省、市、县网络平台7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624个,村级信息服务点1800个,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加快向村级延伸。农业信息服务已初步形成了一网(吉林农网)、一刊(《吉林农业》杂志)、一展(农业博览会)、一站(农业综合记者站)、一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一平台(12316语音信息平台)的信息系统。

    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以及在此基础上打造的“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三农”平台),是在农业部的规划指导下,在国信办、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的帮助支持下,根据吉林省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部省共建的形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共建共赢的原则建设的。自2006年5月22日在全国率先开通以来,深受广大农民和“三农”工作者欢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及各相关部门和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

    陕西:解决好“最后一公里”

    2008年开始,五年内累计投入1118亿元,实施民生八大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信息入村工程”已被列为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十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在2007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继续建设8000个行政村村级综合信息服站的建设任务,并作为2008度全省各市和信息产业厅重点目标责任考核的任务之一。“信息入村工程” 是2007年通过现场考察渭南市近年来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并结合实施“一村一品”项目启动的一项惠民工程,旨在探索在陕西省现有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为农村和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途径。

    通信企业拓展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民用户;截止到2007年年底,电信农村宽带用户增加5万户,农村宽带用户达到18万户。2007年全年新增农家乐96889包月用户50万户,一村一品彩铃用户10万户。移动“农信通”用户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已超过350多万户,受益农民超过500万户。联通“电子农务”2007年发展用户35万户,截至目前已发展到85万户。

    目前,全省“电子农务”用户已达100多万户,共建成乡镇电子农务推广站495个,村信息站5681多个,组建了一支4000人的服务队伍,发布各类农业信息40余万条,解答群众热线咨询15万余人次,通过电子农务平台牵线搭桥促成农产品交易额近10亿元,受益群众超过200万人。

    海南:电子农务  整合资源

    2001年,结合海南农垦总局对天然橡胶销售制度的改革,推动成立了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将农垦天然橡胶引入网上竞价交易(电子拍卖),实行电子化销售。如今,天然橡胶网上销售取得成功,不仅增加销售收入数千万元,而且成功整合了琼、滇、粤三垦区的橡胶资源,使海南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现货市场,用市场化和信息化手段体现了橡胶的价值,也消除了橡胶流通中的灰色地带。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海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完成了网上卖胶6年累计交易285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现货电子商务平台,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辐射。

    结合海口市信息化水平较高、农村占有较大比重的实际情况,海南省把发展海口市电子农务作为城郊农业信息化重点应用项目加以推进。2007年5月,开通了海口电子农务网,通过链接省内外的涉农网站,全面开发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为便于农民查询以及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在全市23个镇设立了电子农务信息发布窗口,各服务站设立一名信息员,及时更新网站的内容,对该地区有关农业信息的发布、传播和利用情况进行培训和引导,让农民了解更多的技术信息和农产品市场行情。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在海口电子农务网络平台上相继开发了电子农务电话会议系统、电子农务网络大学、电子农务114专席、电子农务地理信息系统,深化电子农务信息服务工作。为使农村信息员和农户及时掌握电脑基本知识,依托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和各镇的农民科技夜校及乡镇网吧,相继对农村信息员和农户进行培训。截至2008年6月,已培训农村信息员1040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4800人次。海口电子农务的成功模式正在向全省各市县辐射、推广。

    新疆农垦兵团:精准建设服务体系

    新疆农垦兵团广泛吸收和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结合兵团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坚持消化吸收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推广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精准田管、精准收割等六大精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集约农业的有效结合。

    兵团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精准农业的同时,也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加快推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完善了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二是建立了网络信息采集、发布渠道;三是充分发挥涉农服务网站的作用;四是促进农业管理信息公开、透明。

    除了建立健全有效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机制外,兵团坚持“因地制宜,需求主导”的原则,以需要为突破口,强化应用,突出重点。大多数团场在没有任何财政资金支持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自筹资金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之路。

    兵团各团场、连队培养了一批既懂农业生产又能刻苦钻研信息技术的基层管理干部,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在提升传统农业中的倍增作用,因此能不遗余力地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