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CIO > 正文

“洋”系统,国内银行“难消化”

2009-06-02 08:17:58  来源:CIO Insight/信息方略

摘要:自2003年以来,中信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商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陆续全盘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自此,国内银行业掀起了一场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的浪潮。
关键词:

  国内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主要有两条路:一是以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自主开发模式;二是以中国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为代表的整体引进模式。伴随着中国银行业推进国际化的呼声此起彼伏,国内银行更是把整体引进国外核心业务系统看做是与国际化接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灵丹妙药”。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用国外IT系统复制一流银行似乎成了一个美丽的幻影。项目启动后,为了克服“洋玩意水土不服”的问题,国内银行往往花大量时间、金钱来做本地化改造,系统要么被改得面目全非,失去引进的意义;要么改造过程中“悬崖勒马”,换回国内软件,到头来一场空。

  2002年11月,中信银行正式启动C3项目。C3项目引进的是声称在全球有100%成功率、用户数量最多的美国FISVEV公司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并在2004年5月总账部分正式上线,取得阶段性成功。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4年底,由于中信高层人事变动,擅长零售业务的新领导者希望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C3 模块不能短期内迅速上线,项目遭到了质疑。最后,这个还在实施但没有取得结果的系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现今,中信银行又在用原有的由联想提供的旧系统。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参事陈静曾指出,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是一个关系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不应仅仅看做是一个IT项目。它伴随的是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业务流程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是业务人员提出需求,IT部门进行差异分析,再根据传统流程改系统的旧思维模式,那么国外的核心业务系统永远不能真正引进来。只有改变传统业务模式,主动适应国外的技术和经验,才能西学东渐。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