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乐:互联网转型与CIO新使命

2017-03-24 14:24:41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姚乐博士为学员做了《互联网转型与CIO新使命》的主题报告。
关键词: 互联网转型 CIO
  2017年3月16日下午,“第二十四届CIO班开学典礼”在北大中关新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名信息化负责人参与了本届CIO班的学习。CIO新使命和“互联网+”成为了本次开学典礼主要讨论的两大主题。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姚乐博士为学员做了《互联网转型与CIO新使命》的主题报告。以下为报告实录:
 
\
 
  首先非常欢迎大家参加第二十四届CIO班,如赖老师所言,我们于十二年前开办了首届CIO班,其实CIO班是踩在赖老师的肩膀上前行的,刚才赖老师也大致对CIO班的历史作了回顾。赖老师在1996年将培养CIO人才写入北大信息管理系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中。这十年间,在赖老师的指导下于信息管理系中办CIO班至今,已有上千名CIO从这里走过,我也见到了许多CIO,包括不同职位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性格的。迄今为止,我个人认为,CIO已处于非常关键的阶段,今天的CIO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最大的一个机遇或挑战便是互联网转型,互联网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机会,具体后续也会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我相信在座各位在工作中已深刻体会到,互联网转型不仅仅是IT部门、CIO自身要去考虑的,实际上我们的老板与业务部门可能会比我们关心,特别是现在的老板更关心这个话题。其实互联网带来的环境对很多企业来讲可能是生死存亡,特别是体制内的企业虽然还未到生死存亡的境地,但至少也有很大的压力,互联网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及未来的方向的确有着很大的改变。
 
  今天,到底什么是互联网转型?在这样的时机下CIO有哪些使命?CIO们应如何面对互联网转型?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第一部分从互联网转型本身谈起。其中有些内容在2016年十一周年的年会上也有提及。第二部分谈一下CIO如何在转型新时期对待新的使命。第三部分是结束语。
 
  一、对互联网转型的理解
 
  这部分我主要是站在CIO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互联网转型对我们CIO而言意味着什么,因为不同的人的角度会有一些不同的内容。作为一名CIO,我们一直是负责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更多的转型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信息化与过去所做的信息化有哪些不同:
 
  第一,从以职能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我们过去搞信息化都是以职能为中心的,财务部门完成其智能需要什么,人力资源部门完成其工作需要什么系统支持,包括生产部门也是这样,很少考虑真正的用户,我们今天所讲的以用户为中心,并不是说过去不考虑用户,只是关注点和侧重点不同,过去只考虑流程如何运作,系统也是按照这个模式流程运作,因此基本上是在模拟过去的流程。但今天互联网带来了一个场景的变化,即人已经在随时随地被连接,这种连接使得人的时间在碎片化地被利用,甚至更多的是在移动中进行处理,这时我们的信息化不再是人去围绕过去的职能转,比如围绕单独系统中某个设计好的流程运转。今天则更多地考虑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中需要哪些信息,不是人去找信息,是信息推送给人,是事找人,不是人找事,是他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需要什么信息支持,或他需要处理哪些事情。因此,目前很多移动化的应用都反映出这一点。获取新闻的今日头条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你需要什么信息或者关心什么,甚至今后的办公都是大数据分析,你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应该为你推送什么,甚至业务的数据积累也会通过大数据算法主动推送。这是第一个转变,因此,你们在设计下一代系统时,需要更多地考虑业务围绕一个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中需要什么。
 
  第二,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际上以用户为中心也与这一点是相关联的,我们过去的信息化都是流程驱动,都是工作流,从流程设计再到用户界面设计。基本过去所有的系统都是流程驱动的,如ERP系统和各种工作流系统。今天有一个很热的词便是数据驱动,那么数据驱动与流程驱动有哪些不同呢?流程驱动一般对应一个确定性的业务或流程,过去假定我们的业务都是非常稳定的,所有的场景都是固定的,大家都按照这个流程去做,当然我们内部有很多稳定的业务是可以的。但今天我们面临的环境是,很多决策是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做出的,甚至很多的决策不是人为按照几个规则可以配置出来的,而是需要大量数据在计算的基础上做决策。当我们做完一件事情,下一件事如何去做,应该用数据说话、用数据驱动,数据驱动一个自动化流程,甚至不是人去决策、去执行,经过大量的场景会出现数据的驱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数据驱动。背后实际上是大数据的利用,即今天所讲的计算+数据,数据+计算,计算依靠算法。因为过去没有这么多数据,很多场景数据的不存在的,这些场景数据的来源便过渡到第三点。
 
  第三,从适当的采集转向现场数据的自动采集。由于移动物联网、传感的发展,很多数据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系统的自动采集,而不是过去的人为输入,靠人输入的只能是小数据,如今谈到大数据更多是靠系统的自动采集,数据在实时地产生,甚至包括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各种场景中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产生驱动着后端的业务在按照一种新的方式执行。
 
  第四,从封闭系统转向开放系统。过去的系统基本属于封闭系统,我们在设计这个系统时不会考虑可能被谁调用或调用多少次,做接口、打补丁、集成,为什么做这么多集成工作?因为我们过去的系统天生便是封闭的,以后的系统是天然开发的,或者是服务,未来的这种服务(service)天生是开放的,我们无法得知它被谁调用、被调用多少次,只要在被允许的情况下便可调用,当它需要大量的并发调用时,系统会自动支援。这便是未来一个开放系统的特点。
 
  第五,从单机架构转向分布式架构。我们过去的系统都是基于单机架构来写的,什么是单机架构?我们将其俗称为IOE架构,在IBM主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它们代表着传统IT领域的最高端。我们所有的应用系统都是基于这样的架构来写的,在单机上已经做到的最极致,性能扩展也好。但在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互联网环境中,这些优势不复存在,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分布式架构,我们的系统应该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因此,在体系架构方面都应从单机架构转向分布式架构。我们为什么要转向分布式架构?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带来的大量的连接和并发需求,我们无法得知自己可能的并发需求、被连接多少次、哪些突发点被利用,因此,所有这些转型的根本原因是互联网连接带来的,也就是互联网的连接带来了大的并发量和数据量。在这样的架构体系中,可能系统无处不连、随时被连接,我们对系统的治理模式(软件、硬件)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中心化的治理,如通过esb总线进行连接。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始转向去中心化,因为互联网服务、连接无处不在,如果按照过去中心化的治理,如SOA是传统IT架构的最高级阶段,但很难落地,因为这种模式对治理的要求非常高,对服务的管理要求很高,esb本身是中心化的治理,它作为一种总线,在互联网中本身是一个瓶颈。因此在互联网架构中,esb概念将逐渐被打破、消除,这种服务之间的连接不再通过总线,而服务只需要注册,只要建立连接即可通讯。
 
  所有的这些转型、变化实际上最根本的是由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整个企业IT带来了结构上的改变,也就是说,这些新的技术在改变整个企业IT的结构,我们说互联网正在从广度的发展走向深度的发展。过去互联网只是看表面的连接,如今谈到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技术都会说云、大数据,或前端的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这些技术代表了今天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像人一样都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都是互联网的技术,将互联网推向了纵深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是在连接人,狭义的移动互联网实际上是移动APP的应用,APP是在连接人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新的应用场景。物联网是连接物,带来一个物的应用场景,由于物的连接使采集的数据实时反馈,将物的世界变得智能化。在连接的背后需要云计算合大数据处理这些数据,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模式,提供计算资源,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以资源池的方式,可以弹性地、动态地调配资源。今天我们讲的大数据与云也有关联,比如一个分布式的存储既是云计算的一部分,大数据的存储也是分布式存储,除了数据的分布式计算,新的数据存储处理方式,突破了过去的Oracle数据库基于单机架构的数据处理方式,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如今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给出结果,只能用这种大数据处理方式。最近,区块链技术也开始火起来。我个人理解,区块链本身是一种加密的分布式账本,加密的技术是核心,分布式账本是其主要特点,在互联网领域,它也利用互联网技术,只不过是在互联网的节点上建立起一个信用体系,即这个账本大家都可以存,存完加密后谁都不可抵赖,也不可否认。其中价值的传输、信息的传递、隐私的保护、证明都建立了信用体系,这种信用体系可能在很多商业模式中均有应用,特别是自证清白方面,比如你做了什么,谁能为你证明,就像网络广告是否作假通过分布式账本在技术上是不可否认、不可抵赖的,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防伪领域中。当然目前在金融领域应用较多,做实时清算,不用审核、验证,加快了清算的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讲,云大物移打个比方,农村物联网像感官一样感知世界;互联网就像人的神经系统;云计算就像大脑一样,提供计算资源;数据就像我们的神经元、脑细胞,大数据便是脑细胞处理这些信息的方式;区块链可以比作人的免疫系统,在一个领域建立起防止外界攻击的体系,互联网建立信用体系就相当于人体的免疫细胞;整个互联网将整个物质世界变得与人一样,人工智能也开始发展起来,由于有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计算能力,很多领域将越来越智能化。这是我对互联网转型的理解。
 
  二、互联网转型背景下CIO的使命
 
  在上述的背景下,CIO需要有新的使命。从过去来看,CIO只是负责内部的信息化,是被动的支持业务。到了今天的时代,CIO可能要需要考虑新的使命和职责,新的使命主要在于:
 
  第一,业务的转型。作为一个CIO,现在要考虑到是技术在改变业务,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公司的业务转型,包括业务模式的转型、管理的转型、生产技术的转型一及一些新的业态。过去的CIO很少参与这些,也很少关注,都是被动地执行,很多CIO如今还有这么一个定位:先有业务战略,才有IT战略,从企业战略到IT战略再到业务战略,如果只是抱着这样的单向理念,这也决定了IT部门将在企业中逐渐被边缘化。在今天,IT和业务是双向驱动的,IT战略也在驱动业务战略,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它会改变我们的业务。作为CIO需要考虑技术如何改变业务,最近通过学员的例子可以看出,很多老板对IT的重视大大超过了IT部门自身对其的定位。举两个例子,刚毕业的医疗班学员,在一次会议中被院长提及IT与业务的关系时,他表示业务驱动IT发展,而院长则反驳道,是IT驱动医院业务发展。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很多领导者已经意识到IT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它不是被动支撑,IT要驱动整个企业的发展,引领业务的创新。那么在座的各位,你们是否想过将自己放在什么位置,是IT引领业务,还是IT被动支撑业务发展。如今很多领域都面临着重大变革的机会,医院再搞互联网医院,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模式拓展其功能,甚至是带有商业模式的,延伸到家庭、个人,这些都是业务模式,不仅仅是技术内容。智能制造都是制造与IT没有关系,所有都是软件所定义,底层都是大数据和云的基础技术平台,在此背景下,IT已不是边缘的部门,而是引领整个制造业的变革与创新。那么究竟是自动化部在前,还是IT在前,便事在人为。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是如此。如北大物美超市中摆放着工银的易拉宝,支付满200减50,从过去到现在,开始有了新的业务模式、金融手段,如果不再接再厉,将会丧失很多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企业的业务在不断转型,带来新的机会,这是CIO需要亲自参与的,而不是置身度外。
 
  第二,IT自身的转型。传统的基于单机架构的IT转型基于分布式的架构,即互联网技术。过去的IT支撑着简单的业务,如ERP系统等。如今则行不通了,涉及到的业务都是互联网业务,随时都有大量的并发、大量数据的产生,都需要数据的驱动,过去的IT是无法支撑的,IT必须转型。对CIO而言,不仅仅要考虑整个公司的转型,还需考虑IT自身的转型。在此背景下,提倡要迈向新IT,总体背景是支持业务快速创新,不像过去的系统做半年或一年,现在互联网创新每天都在迭代,随时创新、随时随地服务,以移动为中心的用户体验。所有这些要求需基于云基础设施和微服务架构构建原生云应用,什么是原生云应用?在没有原生云应用这个概念之前,很多云应用是将过去的IOE应用迁到云上,但会有很大问题,这些服务很难改。这些应用开发的Java底层便是云平台,底层便是弹性和扩张的,上面是微服务架构,从SOA进化到互联网阶段的一个新的架构模式,每个服务是独立的,独立的开发分布式的容器技术的结合,每个服务都在容器中,做到随时更改、快速迭代,这样才构建起原生的云应用。敏捷的业务必须依赖于敏捷的IT,敏捷的IT便是这些云基础设施加上微服务架构的原生云应用,这是未来大的方向。
 
  三、结束语
 
  在座的各位来参加CIO班,希望你们有所收获,也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你想成为什么样的CIO?现在对CIO有不同的诠释,过去称之为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是。如今这个时代,对CIO有了新的诠释,Chief Innovation  Officer,即首席创新官,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这样。还有Chief Internet Officer,即首席互联网官,国家定义为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在连接一切,互联网在改变一切,互联网不是简单的连接网络,而是云、大数据这种互联网计算技术和数据处理方式,以及无处不在的连接,这些改变对CIO而言,是否会主导这场变革、引领这场变革。还是最后Careers Is Over,在大变革时代,有些CIO已跟不上时代,知识结构还停留在IOE架构体系,对新的技术的发展、新业态的变化还很陌生,还未意识到这是个重大的转型。有句话是: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相信有作为之后才有一定的位置,不同的CIO,有的人越来越被重用,有的人却只能躲着老板。
 
  谢谢大家。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pingxiaol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