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计算 > 正文

BAT布局产业互联网 云计算成必争之地

2019-01-28 10:32:03  来源:中国经营网

摘要:自2018年9月宣布转向产业互联网后,腾讯有了新的动作。近日,慧聪集团与腾讯云旗下的企业级产品腾讯企点对外宣布,进行战略合作,联合开展产品研发、销售推广等业务,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了解,慧聪友客和腾讯企点联合研发的首款B2B泛行业版产品也即将上线。
关键词: BAT 云计算
  自2018年9月宣布转向产业互联网后,腾讯有了新的动作。
 
  近日,慧聪集团与腾讯云旗下的企业级产品腾讯企点对外宣布,进行战略合作,联合开展产品研发、销售推广等业务,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了解,慧聪友客和腾讯企点联合研发的首款B2B泛行业版产品也即将上线。
 
  事实上,消费互联网人口红利已经见顶,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是产业互联网,这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正基于此,云计算已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三大巨头——BAT集体发力的重点。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腾讯云升级为腾讯云事业群,百度云也由智能云事业部升级为事业群。
 
  而ToB领域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描述早已司空见惯。早在几年前,传统制造企业就已经推出了相应的产品。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进军ToB领域对于云计算厂商而言,既是ToC市场红利开发殆尽的战略转型也是基于技术进步的大胆尝试。对于云计算厂商而言,以往互联网对ToC领域的颠覆效果在ToB领域将不复存在。让云计算成为传统企业提质增效的工具成为云计算厂商进军ToB的共识。
 
  转战ToB市场
 
  1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巴巴”)推出阿里商业操作系统。在此之前的2018年11月,阿里巴巴公布的组织架构调整中,将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
 
  无独有偶,2018年9月腾讯在组织架构调整中,将腾讯云、智慧零售、安全产品、腾讯地图、优图在内的多个产品线整合,创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
 
  盯上ToB的不只这些传统的云计算厂商。2018年3月,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投资120亿元,进军公有云市场。
 
  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国内众多云计算厂商开始关注ToB领域。腾讯甚至提出了产业互联网的概念,用以区分以往的ToC领域。
 
  云计算领域业内人士文琪(化名)告诉记者:“ToB市场相对ToC而言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保守估计ToB市场规模至少要在万亿元以上。”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认为,中国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充分认识到,相对于C端消费互联网而言,B端产业互联网无疑是一个更具想象力的空间,而B端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云服务。也正因为云服务是B端产业互联网绕不开的一块市场,因此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下半场”兵家必争之地,BAT争相为此做出相应布局。
 
  无论是如今在国内云计算市场中份额超过40%的阿里云,还是占据国际公有云市场超过50%的亚马逊,设立之初均出自于自用的考虑,并在规模逐渐壮大的过程中对外开放资源。
 
  相对于ToB市场而言,ToC市场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植入难度都相对更低,因此这一领域业务也就更受资本青睐。从美国IT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以英特尔、微软为代表的ToC领域在上世纪90年代全面进入快车道,而在2000年后IBM、甲骨文才真正开始受益于企业软件需求的井喷。
 
  云计算的爆发伴随着4G技术和智能手机推动的移动互联网。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4.14亿部,同比下降15.6%,这是自2016年后,手机出货量连续两年出现下滑。伴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ToC领域市场正在逐渐接近天花板。
 
  长期根植于ToC领域的腾讯在2018年3月股价市值来到了4.5万亿港元的高点。但是,随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腾讯市值大跌四分之一,股价蒸发万亿元。
 
  腾讯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人口红利消失让消费互联网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记者对多家云计算厂商的采访过程中,这样的说法几乎成为业内共识。
 
  “目前在互联网领域,云计算的渗透率已经超过80%。在这个市场上去寻找增量,成本会逐渐增加。”一名云计算领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此外,腾讯云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日趋成熟和进入商用阶段,让信息进入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相对成本收益情况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推动产业互联网开启数字经济的下半场。”

第三十八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baiyl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