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7 19:20:09 来源:博客
有这样一则故事曾被广为流传:2008年9月15号,雷曼兄弟在上午10点多宣布破产倒闭,故事在其后10分钟内发生:德国发展银行按约履行了 业务,通过事先设立的付款系统,银行将3亿欧元给付了雷曼兄弟,当然,这3亿欧元“有去无回”。 3亿欧元随着回车键一敲而流失,银行三位高管因此被解职,德国议会组成了专门的调查团调查此事。德国最大的报纸《太阳报》把德国发展银行称为德国最愚蠢的 银行……
在以前,IT服务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就是软件服务和自动化,德国发展银行的悲剧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浅层次的IT理念已经必须改进,基于云计算的云服务应运而生,并且将越加发挥其作用。
程序设计师在笔记本上输入一个文档,随后笔记本被外力毁坏,但见设计师却依然神色自若,他拿起另一部笔记本,打开、登录、点击鼠标,同一个文档 竟出现在这台笔记本上,他得以继续工作未受丝毫影响……这是谷歌新推出的Chrome浏览器笔记本的宣传广告,也是云概念最直观表现。
关注云理念、享受云服务、实现云安全,2010年技术与理念刚刚起步,2011年必将呈现出的巨大效应。
—— 云服务市场渐显“端倪” ——
过去几年,转型一直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年度预测的主题。今年也是如此,据IDC预计,2011年全球IT支出将达到1.6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5.7%。公共IT云服务方面的支出在2011年的增长幅度将达到整个IT行业的5倍以上。
在2011年及以后的时间里,云服务、移动计算和社交网络等技术将走向成熟并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主流平台——无论对IT业还是其所服务的其他行业均是如此。
面对这一可观的市场,中国企业不应无动于衷。尽管我们尚没有权威机构对2011年国内云服务市场规模做出预测,但相关行业与领域的举动已经显示未来市场的“端倪”。
赛迪顾问高级分析师文芳在“华胜天成2010中国IT服务峰会”上,对“十二五”期间云服务的前景预计表示乐观。她认为,国家在战略新产业里面 一大重点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的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都离不开IT服务的支持。不管是从产业的发展对IT服务的需求,还是IT服务本身作为一个技 术的发展,肯定会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加以创业板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中小IT服务企业会带来很好的机会。
—— 云服务让经营更易“避险” ——
李谦的公司从事汽车服务,规模不大不小,客户资料尤其重要,资料的保证安全性寄托在云上,通过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云存储技术,只需要账户和 密码,以及远远低于自备服务器的价格,就可以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享受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这就跟买保险一样的重要。”李谦说。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167.31亿元,比2009年的92.23亿元同比增长81.4%, 预计到2012年将突破600亿元。毫无疑问,云计算、云平台、云服务的概念虽然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但已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应。
“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云服务是业务模式的变革,包括IT系统的建设,运用维护以及服务交付方式。从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看,它是IT资源的整合模 式的变化,基础架构从物理资源的虚拟化到共享化动态分配以及部署优化。客户端的交付转成远程交付,内容也成为IT服务交付和业务交付融合,云计算服务同时 产生新的IT服务的需求,比如说标准化、规范化。” 王维航说,“一句话,云时代IT服务的变革是IT业务与服务的融合。”
—— 安全让未来不“浮云” ——
客户只要连上网络,就能使用云端上的软件,可以节省维护和技术人员成本,也让企业逐渐感到兴趣。但网络安全威胁无所不在,根据IDC的调查显示,有87.5%的用户对云端服务的安全问题相当关切。
为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厂商都做出了努
力,如McAfee发布了云端安全软件,诺顿(Norton)、趋势科技等多家防病毒软件公司也纷纷推出云端服务的安全解决方案。华胜天成关注于应用领域的安全保障,“因为云计算呈现出来的是应用,应用安全是跟业务和应用关联的”。公司CTO杨淮说。
国内其他公司的努力也取得显著效果,国内信息安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卫士通从两年前开始进行云计算的研究,去年成立“云安全”专业技术团队,并且 投入重资建成了国内首家“安全云实验中心”,2010年上半年,该公司已经推出了基于云技术的从低端到高端的全系列安全存储产品,“我们触摸到云计算、云 存储技术在数据、灾备中心建设中的优势与发展潜力,投入重兵,正在筹备把具有安全、绿色节能特征的新一代安全数据、灾备中心建设方案推向市场。”刚刚荣获 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奖的卫士通总经理李学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云计算作为服务的特征,也将带来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系列安全问题。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在安全性上有所成就,云计算应用的推进将在很大程度上被制约,巨大的市场预测也都将是“浮云”。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