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思互联网+】转型+ (传统企业从哆嗦到嘚瑟)

2015-06-09 09:32:37  来源:CIO时代网

摘要:“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种“互联网+”的热潮是对还是不对,我觉得这倒是我们应该审反思一下。应该是说如何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见解。
关键词: 转型+ 互联网+

    近期没有哪个词能比“互联网+”更热了。


    “互联网+”这个词的起源,是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第一次提出,但对其的内涵并没有太深的解释。


    “互联网+”这个词之后被多次提及与马化腾有很大关系。2013年马化腾、马云、马明哲这三马成立众安保险,以及之后的“腾讯WE大会”等各种场合中,马化腾多次反复提出“互联网+”,可以称他为“互联网+”观点的传播布道者并不为过。


    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登载了马化腾对互联网+的观点与看法,是官方对“互联网+”在高度上的认可。


    直到2015年3月5日是李克强提出“互联网+”,这个词立刻成为媒体、产业、资本热炒爆炒的时髦用词,成为最新的爆品。搞得“互联网思维”、“风口的猪”等畅销品都不好意思出来和人打招呼了。


    当当上搜了一下,4月1日开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贯名带有“互联网+”的书籍,由0爆增到24本,平均两天出一本。


    “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种“互联网+”的热潮是对还是不对,我觉得这倒是我们应该审反思一下。应该是说如何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独立见解。


    民间常流传有一种过马路,叫“中国式过马路”,凑一撮就走。过与不过,与红绿灯无关。


    鲁迅说,有一种自大,叫“中国式自大”,少有“个人的自大”,多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因为―――“从来如此”、“大家如此”。宁可乱吃,不可乱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不管你个人的观点是对的还是错的,但应该去说出来,应该反映你独立思考的能力,去反思、审思、慎思。哪怕所提出的观念是不完美的,也值得为你的独立见解去喝彩鼓掌。更为重要的是,让受众去感觉到钻石的不同面,去看到各种可能性,从而形成他们各自的不管是错的还是对的属于他自己个性的独立观点,这才是世界精彩之处。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是对错两种选择。


    中国历史上盲从代价的案例比比皆是。此处不多举例表证。


    2015年5月22日,有本书出版,是马化腾主编的叫《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让我们看一下“互联网+”的旗手的一些观点的摘抄:


    “局部方面,“互联网+”出现了虚炒概念的情况”。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


    “不必神话‘互联网+’”


    “各行各业都有很深的产业基础和专业性,互联网在很多方面不能替代”


    虽然国内早有类似相近的两化融合,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等概念被宣讲传播,但从未像“互联网+”这样被上升到国家级的战略高度和得到全社会如此前所未有的反响和重视。


    对于“互联网+”,我们数据价值网是热烈欢迎与强烈赞同的。“互联网+”提出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更是价值网的迁移,一句话是“天变了”。


    但是,对于“互联网+”的狂热和不动大脑,我们是坚决反对的;至于借机炒作和浑水摸鱼,我们更是鄙视的。


    简而言之,“互联网+”是对的,盲从是错的。不要把别人的脑袋装在自己的肩膀上,要明白你是谁,你的环境和需求是怎么样的,什么是对你最合适的。


    有时,我们开玩笑说,医生看谁都有病,卖保健品的看谁都营养不良,做美容的看谁都得拉皮,社交家看谁都那么孤独,黑客看谁的代码都那么·OW……


    为啥?屁股决定脑袋呗。


    “互联网+”说法起于互联网界,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到很多传统产业,所以人家提出“互联网+”是非常自然,理所当然的事情,人家也确实是真材实料能够帮到传统产业。看看马化腾是怎么说的吧:


    · 2014年8月,马化腾说“我最近一直在谈传统行业,讲话时特别尊重传统行业,但绝对不是恭维传统行业。我们也不是故意的,是由衷感到,只有敬重才能共同发展”


    ·“我们想做最底层,上面由传统行业自己搭载自己的逻辑,来应用在自己的领域,这里面的空间是无穷的,也是我们做不了的。每一行都很深,需要各行各业用起来,才能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威力”


    ·“互联网最终也会成为传统行业,像水和电一样,但是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和其他行业的结合,能够爆发出巨大的潜能”


    ·“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


    2015年3月两会期间,马化腾带来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还说“这几年大家都可以看到和互联网的结合,它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换代,并不是颠覆掉传统行业,它是升级换代,会重新利用原有的产业再升级”。


    从大伽们的表态上来看,互联网企业并不是那么面目狰狞,非要跨界打劫,必须置传统产业于死地,反而是一副面目和善的合作、尊敬、夸赞的态度好不好啊?


    再举个例子,聚美优品、京东这两家是什么公司呢?很多人都说它是互联网公司,是吗?让我们看一下2014年12月4日的消息,聚美优品高级副总裁刘惠璞说:有人问我,作为一个高科技公司的管理者你有什么想法,我说什么高科技公司,就是一家卖货的公司。互联网电商公司本身不是互联网公司,本身还是零售业态的卖货公司。聚美优品也只是一家穷卖货的公司,这一点在上市之后也没有改变。


    关于京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搜一篇文章《京东的困惑:做零售还是做互联网》。不管京东是否困惑,也改变不了东哥是做传统IT零售生意起家的事实。即使就算京东被称为国内第四大互联网上市公司,也不知道可不可以算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呢?


    2015年元月,阿里巴巴集团UC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的观点:


    ·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成功,其实不在电的竞争,其实核心在商的竞争。


    ·从互联网出发,但是最终核心竞争力的突破都是在非互联网上。


    ·当我们进入这些产业的时候,其实我们对这些产业的掌握、理解、能力、执行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当我从互联网的视角去看待非互联网的时候我觉得我自己有很深的敬畏之心。


    2015年3月15日汉诺威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上,马云说“导致互联网企业失利的原因之一,是互联网行业未能明确如何与传统行业相依共存。这也是当前互联网企业发展中“缺失的一环”。而在未来30年中,互联网行业只有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015年元月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大胆预言:互联网即将消失,物联网即将诞生。他说:“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说,互联网将消失。”物联网更是制造类企业最强、最大的契机。


    在座的诸位,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产业。我们的屁股在哪里?屁股在实业。根据屁股决定脑袋的决策论,针对传统企业,我们提出符合我们传统企业自己利益和现实的“转型+”策略。这个“转型+”,可以是传统企业去选择“+”下面这些种种被“+”的因子的任何一项,或者几种的组合:


    ·互联网工具(如社交电商等)


    ·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等)


    ·互联网思维(如社群、体验等)


    ·用心做好产品(如“不再去日本买马桶”等)


    ·转行(如无前途早日断臂)


    ·转姓(被强者组合)


    ·转性(彻底变革)


    ·存量资源做增量(如线下向线上导流等)


    ·存量资源做组合(如选择转型的伙伴同行等)


    ·组织内部裂变(如插板式或泡泡式)


    ·边学边转(如实战学习或投资参与等)


    ·商业模式改造


    ·综合整体变革(如美的、海尔等)


    我们认为不要轻视,也不要神化互联网。互联网在某些情境下,对你而言就是基础,就是工具;但在某些场景下,它就是完全的颠覆。对于传统企业而言,在不同的企业场景情况下,互联网的影响分量是不同的和变化的,而绝对不是100%必须起领导作用。要仔细去学习和领会“互联网+”的积极意义,而绝不是一听说这四个字,就以为必须让搞互联网的为马首是瞻,那可真是把别人的脑袋放到自己脖子上了。


    我们为中小企业代言,让转型不再困难,就要“转型+”。针对上面这句口号,有两点需要解释,为什么是“中小企业”,为什么是“+”而不是“-”等其它什么的?


    为什么说是“中小企业”呢?我们认为:


    1.大公司的发展趋势,是内部组织单元越来小型化;大公司有其内部转型的不同逻辑;大公司内部固有的路径依赖和基因,对于快速转型带来很大挑战。


    2.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数量众多,对于转型的需求度更为渴望,也更容易配合进行变革实践。


    3.与广东的整体企业环境有关。广东不似北京聚集了大量大企业的总部经济资源;也不似上海拥有的外资形态更多;广东的中小型民企数量占比最高。而数据价值网的实践沃土将首先落地在广东,所以与本地的中小企业共同进行转型配合,就成为最踏实最务实的环境定位。


    为什么是“转型+”,而不是“转型-”、“转型x”等什么呢?


    我们不是在研究学术,要去构建转型学体系,也并不追求转型策略的完备性。“转型+”是一个行动计划,这个计划中主要是各种资源的拼合为转型策略,所以“+”的因素是最重的。


    打个比方吧。麻将高手的标准,不是起手拿到一把好牌,而是拿了一手烂牌,通过吃碰调牌等策略,快速地完成既定“糊”的目标。“转型+”所要做的就是这个“吃碰调牌”。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fanwei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