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

2017-11-27 15:00:36  来源:今日头条

摘要:大数据引领的风潮仍在继续,大数据革命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教育已经逐渐迈入大数据时代,那么大数据在教育行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关键词: 大数据
  大数据引领的风潮仍在继续,大数据革命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革,教育已经逐渐迈入大数据时代,那么大数据在教育行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呢?

\

  趋势一: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成为基石
 
  教育数据采集与深度分析成为各应用系统的必备功能。教育信息化市场产品类型丰富,涵盖教学、管理、教研、培训等多种业务。随着教育大数据战略与应用价值的逐步凸显,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将加强数据采集与深度分析方面的功能,以采集更丰富的教育数据,提升信息系统的智能性和产品竞争力。此外,为了辅助用户解读和理解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技术也越来越流行,成为各应用系统的基础性技术。
 
  趋势二:产品体系多样化
 
  教育大数据产品体系更加丰富、多样化。随着国家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及其他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推进,应试教育将逐步转向真正的素质教育。提分将不再是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唯一需求,教育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了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教育大数据市场将出现越来越多提供特色服务的产品。据某机构调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大数据产品主要的需求是学习分析、预警类产品,辅助教育管理、决策类产品,教育教学评价类产品和个性化服务类产品。
 
  趋势三:产业链分工精细化
 
  教育大数据产业链分工更加精细化、服务更加专业化。追求极致是互联网思维的要点之一。为了持续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度,教育大数据产业将进一步细化分工,产业链条之间的协同和运作将更加高效、专业。每个环节都将由专门的提供商提供最专业、最优质的服务。基础教育大数据市场有望出现一批专门从事教育数据采集、数据安全或教育数据挖掘的优秀本土企业。
 
  趋势四:数据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教育数据安全与隐私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产品质量评估的核心指标。随着社会公众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大数据产品需要进一步提升数据安全性能。政府及教育机构在采购教育信息化产品时,数据安全将成为重要的考量点和评估指标。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制定单位,也会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作为核心内容纳入标准体系。达不到数据安全标准的企业产品,将面临巨大的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趋势五:产学研合力谋求突破
 
  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及中小学校的深度合作。教育大数据产品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推广,单靠企业的力量难以完成。企业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中小学的实际教育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设计有效的产品应用模式与策略。因此,教育大数据市场将呈现企、校、研广泛合作的态势,三方优势互补、有效协同,涌现一批优秀的、接地气的教育大数据产品。
 
  趋势六:人才培养意识开始凸显
 
  高校纷纷加强教育大数据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数据人才匮乏是影响我国教育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承担着教育大数据专门人才培养的重任,未来将有更多的高校开设教育大数据课程或者设立相关专业方向。企业也将逐步介入教育大数据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与高校协同建设更实用、更专业的教育大数据课程资源,联合培养高素质数据人才。
 
  趋势七:教育数据有序开放
 
  教育数据走向有序开放,允许企业合理合规运营,提供增值服务。公共数据开放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教育数据作为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内容,其开放的范围和程度将会越来越高。部分教育数据将允许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合理合规运营,提供一系列教育数据增值服务。一方面,将减轻当前教育管理部门的数据管理与运营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活更多的教育创新因子,多方协同挖掘数据价值,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
 
  趋势八:专业第三方机构开始出现
 
  出现提供专业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评估服务的第三方社会机构。教育大数据发展过程中的数据质量与安全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教育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突出障碍。随着国家教育系统管办评分离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专门提供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评估服务的第三方社会机构将会大量涌现。该类机构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属于政府机构,以保证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评估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随着人们对教育大数据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挖掘,大数据必将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教育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日益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在今后的教育大数据的研究中,需要参考国外先进的理念与实践经验,不断探索与创新,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的深层次变革。


第三十四届CIO班招生
国际CIO认证培训
首席数据官(CDO)认证培训
责编:lixiaojiao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