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31 11:38:44 来源:和讯科技
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个什么样子,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设想。而随着互联网+的概念日渐在各行各业迎来变革之时,对于学校未来的变革也引起人们的关注。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在信息技术深入改变我们生活方法的同时,教育信息技术走进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所以未来的学校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教育领域的变革缓慢且收效甚微。一些学校以教育的特殊性为理由而排斥变革,有些学校至今仍被很多人视为冷酷高效的考试机器。
“相比起互联网、金融、交通、医疗等各类社会部门日新月异的变化,教育的变革显得有些沉寂和滞后。”思来氏CEO张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形下,如何让学校更开放,更多元,或者说如何创造更多的方式来让学生随时学习或终生学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学校需要重新定义
对于学校该如何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学校的校长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答案,而利用暑假时间参加各种研讨、培训,成为他们的主要方式。
在一场由思来氏组织的“未来学校计划”培训上,上海中山北路小学校长阙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参加这次培训获益匪浅。
“它有很多关于学校评估和现场的体验给我们许多的启发。尤其是在整个的大数据背景下我们怎么样看待教育。还有很多跨界的信息,原来这些数据中所反映的内容跟我们以前经验判断之下的一些看法很不一样。所以老师观念上有很多变化。”阙奋对记者说。
在思来氏CEO张韫看来,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长和教师在学校变革中不知从何入手,是当下学校改革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作为教育评估第三方,依据多年来累计的案例和数据,通过这样的培训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找到变革的原动力与起点。
对于“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教育界存在不同的想象。
“学校作为一个实体,不再是承担统一教学的任务,"个性化"是未来学校最重要的特征。”张韫认为。
未来技术的替代作用将在各个领域出现,从业者价值在于其工作中无法由机器替代的部分。而对于学校而言,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传统机械化的教学工作有了被替代的可能。
“学校更多会成为一个聚会、研究的场所。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学会沟通、合作、分享、领导、妥协等技能,共同完成任务;老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轨迹及掌握水平,给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张韫说。
“现代化的教室通过各种先进的行为捕捉技术无时无刻记录、分析学生学习进程,提供给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甚至能反馈一些指导意见。”张韫描述着他所设想的未来学校。
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角度不同,阙奋则认为,未来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更新。未来学校更多关注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什么?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一些知识,更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我们学校在开展好孩子教学课堂的建设,这个课堂建设我们的理解就是,面向未来的孩子走进这个学校,就要自我学习、自主学习。老师要营造这样的很现代的、很平等、很互相尊重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学习,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也是很多学校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阙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以改革闻名的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2015年,哪些教育改革值得期待》一文中写道,“O2O学习模式”将“重新定义学习和学校”:
无论我们是不是愿意,也无论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以线上线下学习相融洽的O2O学习模式已经来到了孩子们中间。
线上学习的市场特性,必然要求每一家线上平台强有力的黏性,而游戏化便成为平台开发商的第一选择。当线上的学习因为好玩而模糊了学习和游戏的边界的时候,学习和学校都必须重新定义。
当孩子们带着线上的体验走进传统的教室时,也必然带来改变传统课堂的渴望。他们不会喜欢一面是火焰、一面是冰山的学习生活。因而,如何让学习变得好玩,以游戏化的思维解决长期困扰我们教学生活的顽症,是我们绕不开的选择。
多元化或成核心特征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学校改革探索中,虽然还没有一个可以复制推广的案例出现,但不难发现,在传统的日常教育教学当中,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正在逐渐改变,或许这就是通往未来学校的起点。
在今年5月的“第三届全国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尚俊杰曾指出,未来学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学习方式变革,三是教育流程再造。其中对学习方式和教育流程的改革,业界呼吁有更多元化的设置。
阙奋透露,在日常教学中,中山北路小学会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所以老师在备课时会更多地去设计一些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体验中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某项很单纯的技能。
“我们希望通过比较科学的阅读素养评估、通过评估的数据,为我们的老师提供一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的东西。”阙奋对记者指出,除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之外,他们还一直关注学生阅读素质的培养。
这些做法也是阙奋对于如何建设未来学校而做的实践。阙奋认为,未来学校的建设,需要关注学生在未来进入社会中的基础素养的培养,而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中山北路小学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来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在课堂建设中加大了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
据介绍,他们着重做两件事情:第一,学校阅读平台评估系统的建设。以科学的评估提升学生的阅读氛围;第二,在教学中开展综合性评价的深入研究,以实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素养的科学评估。
另一方面,教师角色的变化是未来学校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教育改革的弊端和困惑,最终都需要从课堂上找到解决办法,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要回归到课堂中去。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学校需要多元化的老师,老师更多的是学习的促进者。例如在北京中关村三小正在推行的“学校3.0”教育变革中,采用“混搭”模式,即年级和跨学科的混搭为学生们的因材施教提供更多可能。
“当下我们的学校,最缺的是"个性化设计",最缺"关注学生"。大多数学校无力关注,甚至没有意识到要去关注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布置作业、推荐读物、运动要求等,导致了大量的浪费——能力强的学生在浪费时间简单重复;能力弱的学生在浪费时间挑战目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张韫指出。
在采访过程中,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在技术冲击下发生怎样的改变。如何更开放、更多元,或者说如何创造更多的方式来让学生随时学习或终生学习,值得我们深思。
免责声明:本网站(http://www.ciotimes.com/)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仅限文字、图片、LOGO、音频、视频、软件、程序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